部伤亡太大了。”
“没办法,攻山之战,只能拼人命。”
双方激战一个多时辰,虽然流贼大军被明军各部夹击,但是山上的流贼阵型仍然死战不退,让杨嗣昌、郑崇俭等人心惊不已,就连左良玉也眉头紧锁,心中也有了一丝退意。
到了下午时分,张定国集中了五千精锐,在西路展开反冲锋,五千精锐流贼士兵以大盾、长枪开路,在张定国的指挥下突袭得手,竟然反推左良玉部,将其部兵马击退了数百步。
随后张能奇、张文秀各率数千兵马随后跟进,竟然大有从西路突围的迹象,左良玉见状大惊失色,急忙调集重兵围堵,一万明军再次冲上山腰,与张定国、张能奇、张文秀部展开厮杀,流贼大军毕竟装备较差,又连翻战败,士气已经非常低落,一番僵持后,便开始溃败,再度被明军赶回山上。
到了傍晚时分,明军和流贼双方各自罢兵。
这一战,张献忠和杨嗣昌都深感震惊。
张献忠以明军善战,暂时放弃了突围的决定,选择死守玛瑙山,以便消耗明军的兵力。
而杨嗣昌也放弃了继续猛攻的打算,毕竟今日一战,明军各部便折损了上千人,这点兵力可经不起如此消耗。
于是杨嗣昌下令各部封锁玛瑙山各处道路,防止张献忠各部突围,等待援军抵达。
这一次,左良玉没有再站出来反对,毕竟折损的上千将士之中,大部分都是自己麾下的兵马。既然已经证实了轻易打不下玛瑙山,左良玉自然也乐得暂时停战。
随后,双方的斥候和小股人马几乎每天都有接触战,可是大规模的厮杀却暂停了。不管是张献忠还是杨嗣昌,双方都在等待时机破局。
转眼到了六月底,刘衍率领两万八千多名新军将士抵达玛瑙山明军大营。刘衍率部千里跃进赶往湖南战场的同时,湖南战场的形势变化非常快。
在这期间,左良玉大发神威,率部在枸坪关大败张献忠部,张定国和张可望率部死战才击退了左良玉部的追击。随后左良玉所部便率领败兵向四川一带逃窜。
明军各部回营之后,左良玉便向杨嗣昌提议,明军各部应从汉阳、西乡一带进入四川展开追击。
但是杨嗣昌却准备让陕西总督郑崇俭率贺人龙、李国奇部从西乡入四川追击,而让左良玉驻兵兴平,同时再派遣偏将追剿张献忠,左良玉自然不会同意。
杨嗣昌对左良玉说道:“贼势似不能入川,仍当走死秦界耳。将军从汉阳、西乡入川,万一贼从旧路疾趋平利,仍入竹、房,将何以御?不则走宁昌,入归、巫,与曹操合,我以大将尾追,促贼反楚,非算也。”
说白了,杨嗣昌就是担心一点:张献忠部要是溜回湖北怎么办?
左良玉当即反驳道:“蜀地肥衍,贼渡险任其奔轶,后难制。且贼入川则有粮可因,回郧则无地可掠,其不复窜楚境明矣。夫兵合则强,分则弱。今已留刘国能、李万庆守郧,若再分三千人入蜀,即驻兴平,兵力已薄,贼来能遏之耶?今当出其不意疾攻之,一大创自然瓦解,纵折回房、竹间,人迹断绝,彼从何得食?况郧兵扼之于前,秦抚在紫、兴扼之于右,势必不得逞。若宁昌、归、巫险且远,曹操、献忠不相下。倘穷而归曹,必内相吞,其亡立见。”
左良玉的意思也很明确,那就是张献忠已经吃了大亏,不会再跑回湖北,原因很简单,湖北已经没粮了,所以张献忠只能率部进入四川筹集钱粮。
杨嗣昌没折了,只能听从左良玉的建议,命明军各部向四川方向转进,开始全力追击张献忠所部。
几天后,张献忠率部抵达四川夔州府的太平县,在一处叫做大竹河的水岸边安营扎寨。
紧接着,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