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风宪折刀
广场上,突然刮了一阵大风。
引得众人不由得抬头看了低垂的天空。
百官的官袍下摆猎猎作响,那八十面巨大的屏风也被吹得微微摇晃,小太监们甚至有些担心纸张被吹走。
原本因为顺天府连番奏报而引起的骚动,像是被这骤起的大风吹得更加喧嚣。
官员们三五成群,交头接耳,嗡嗡的议论声汇成一片嘈杂的声浪,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惊疑不定丶或是兴奋丶或是忧虑的神情。
新政的雷霆之势,超出了大部分人的预料。
除了一些拿人钱财,为人消灾的言官以外。
大部分消息渠道不畅通的官儿,是到今日才知道轰轰烈烈的京师新政之中,居然暗藏着对京师胥吏如此酷烈的清洗。
他们这些时日之中,忙于经世公文,忙于天下之问,忙于考虑东林入京后的站队,甚至忙于追《辽海丹忠录》……
就是没几个人注意到顺天府中发生的这场胥吏之殇。
没办法,下九流,无品级的胥吏离他们实在有些远了。
御座之上,朱由检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攒动的人头,将这众生百态尽收眼底。
他没有说话,只是轻轻抬了抬手。
一旁的纠仪官立刻会意,深吸一口气,运足了丹田之气,厉声高喝:
「肃静!」
议论声小了一些,但依旧嘈杂。
「肃静!」
诸多纠仪官齐声高喝,带着明显的警告意味,让更多的官员闭上了嘴,有些不安地望向了御座。
「肃静!」
第三声,已然如同冬日里的冰凌,带着刺骨的寒意。
皇极门前,终于彻底安静了下来。
只有风声,依旧在空旷的广场上呼啸。
直到此时,朱由检才缓缓开口,他的声音并不高,却通过鸿胪寺官员的层层传唱,清晰地送入每一个人的耳中。
「京师新政一期,自九月初启动以来,多有人上疏弹劾顺天府各官,其中或说贪腐丶或说酷烈丶或说扰民。」
他顿了顿,似乎是在给百官一个消化的时间。
「时至今日,月余时间不到,共计收得弹劾奏疏三百一十九份,参与上疏弹劾之人七十三人。」
祸事了!
部分官员立马意识到不对,有些人的脸色瞬间就变了,忍不住微微低头。
朱由检看着他们的反应,嘴角一弯,随即又摇了摇头,语气里带上了一丝困惑。
「这下朕也疑惑了,莫不成朕所信非人,居然如同宋时王安石一般,任用了一些酷吏不成?」
「这确实不得不防啊,前车之鉴,实在尤为未远。」
此言一出,刚刚才安静下来的百官,又是一阵轻微的骚动。
皇帝这是……要妥协?
一些原本就持观望态度的官员,心思立刻活络了起来。
而那些已经上疏弹劾的人,更是面露喜色,以为自己的「仗义执言」终于起到了作用。
这下钱和名,或许能一并到手了啊!
朱由检没有理会这再次泛起的波澜,只是不紧不慢地说道:「无妨,朕向来不喜不教而诛。」
他目光一转,落在了文官队列的前排,开始点名。
「刑部尚书,乔允升。」
头发花白的老头出列道:「臣在。」
这是个新进起复的前朝刑部尚书,偏东林派系的老臣,今年七十四岁,现在一心想着的,就是在自己死之前给东林翻案。
黄山案丶东林七君子案丶熊廷弼通疆案……
他通通想翻。
这其实没问题,很多案子,朱由检也看不过眼,也有翻案的打算。
但——既然乔老头你也想翻,那朕忽然又其实不太想翻了啊。
「大理寺卿,张九德。」
一个同样是胡子发白的老头出列,颤巍巍地道:「臣在。」
大理寺在明朝,几乎已经是个边缘机构了。
这位张九德,七十一岁,半步阉党境吧,可以说是一个很普通的大明官员。
工作里的常例也会收,但去地方也会修水利丶开垦荒田,还写了一本《折狱要编》刊刻发行,想青史留一留名。
唯一的问题就是,思想实在太僵化了,甚至劝他宽泛刑事,以仁为本。
朱由检捏着鼻子面了一次,就没有再见他第二次了。
「左都御史,房壮丽。」
又一名老头出列,声音倒是沉稳:「臣在。」
这个人有点意思。
朱由检当初第一次面试的时候,根本聊不出此人派系倾向。
最后还是高时明翻了出身浮本,王体乾盯了数日门庭往来,这才看出其阉党底色。
或者不能叫阉党,毕竟魏忠贤当政的时候,他并不依附。
但他出身北方,和李国普丶霍维华这些人都有着比较密切的来往。
某种意义上,或可算作新朝之中的「北方派」。
房壮丽的心,却在这一刻沉了下去。
刑部丶大理寺丶都察院……三法司主官齐齐被点名,他立刻嗅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味道。
他身为左都御史,执掌都察院,天下言官尽出其门下。
这一个多月来,弹劾顺天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