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588章 他不会误会(第1页/共2页)

    回到月皇殿,秦昭已经第一时间让人安排去调查君沉御所说的那件事。

    是谁要在背后害眠眠,他定然要查清楚。

    正好两人进到殿内时,看到温云眠眉目偶尔掠过忧愁,他看到了,也明白。

    “在想琮胤的事情?”

    温云眠点头,“琮胤心绞痛这件事很奇怪,但是我也很担心华儿,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也对华儿动手。因为君沉御说,这件事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秦昭安抚她,“这件事我会让月医也帮忙的,看看能否查出琮胤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

    春分之后,天地清明,然宫墙之内暗流未止。紫宸殿的九鼎钟声虽响彻京城,却未能震碎所有人心中的壁垒。朝中三公九卿,半数仍由世家把持,他们或明哲保身,或阳奉阴违,更有甚者,已在暗中筹谋反扑。

    林疏月深知,圣旨可颁,制度可立,但人心之锢,非一纸诏书能解。她站在昭德书院藏经阁顶层,手中捧着一封密报??陇西女子工坊遭人投毒,所幸发现及时,未酿大祸;岭南医馆主理人陈氏被族中强行婚配,其夫竟以“妇不事夫”为由告上县衙,索要赔偿;江南一名十五岁少女因撰写《水利改良策》获地方嘉奖,却被乡绅联名上书,称其“牝鸡司晨,败坏风俗”。

    她将密报一一摊开,按地域排列于案上,如同布阵。窗外风动竹影,映在墙上如千军万马奔腾。她忽然想起温清婉临终前那句:“真正的战场不在朝堂,而在每一户灶台之前。”是啊,她们已登高台,可千千万万女子仍在柴房、灶间、田埂上匍匐前行。

    当晚,她召见苏挽云与十二州联络使副使沈知意。沈知意原是边疆戍卒之女,自幼随母在烽燧旁长大,精通星象与传讯之术,如今掌管全国女子情报网,代号“夜莺”。三人围坐于暖阁,炉火微红,茶烟袅袅。

    “守礼盟并未覆灭。”沈知意低声道,指尖轻点地图,“我们在北境截获一批密信,用的是古篆加密,破译后发现,他们正联合部分宗室遗老,策划一场‘正本清源’大典,拟于端午日在太庙举行,宣称要‘还政于纲常,复礼于乾坤’。”

    苏挽云冷笑:“又是那一套‘天命男主’的陈词滥调。他们难道不知,百姓早已不信这套了?”

    “可有些人信。”林疏月缓缓道,“那些害怕改变的人,那些靠旧制攫利的人,还有……那些被灌输了一辈子‘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母亲们。”

    三人沉默片刻。最终,林疏月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百校大会纪实图》前,指着画中那位捧着《农政全书》的老年农妇:“这位李阿婆,来自黔南,儿子曾烧她写的耕作笔记,骂她‘疯魔’。可现在,她改良的梯田排水法已在三州推广,养活了上万人。她说过一句话:‘我不是为了当官才读书的,我是为了让我的孙女不必再跪着求一口饭吃。’”

    她转过身,目光如炬:“我们不能只靠精英女子发声。要让每一个普通女人知道,她的声音有价值,她的手能改变命运。”

    于是,“萤火计划”悄然启动。

    此计划不分阶层、不论出身,凡女子有志于学、有技于世者,皆可通过各地联络站上报事迹,由昭德书院遴选编纂成册,名为《巾帼录》,每月刊发,直送户部备案,并抄录百份分发至州县学堂、驿站、茶肆、市集。

    第一期封面,是一位盲女琴师王素音。她五岁失明,靠听风辨位自学音律,后创“五音定距法”,用于夜间巡防报信,现已被聘为陇右道警备顾问。内页附其亲口所述:“我看不见光,但我能听见黑暗里的脚步声。只要有人愿意听我说话,我就不是废人。”

    第二期主角是扬州船娘周十四娘。她十六岁驾船出海,二十岁组建女子航运队,三年间打通东海三条商路,纳税居江南私营商船之首。她在访谈中直言:“有人说我抢了男人饭碗?可我只想问一句:若我不撑这艘船,谁来养活船上三十个姐妹和她们的家人?”

    第三期讲的是河北寡妇赵氏,丈夫战死边关,族人欲夺其田产。她不服,自学律法,三年苦读考取女吏资格,反将族长告上府衙,赢回祖业,并在当地开设女子律学堂,专教农妇如何维权。

    每一篇都真实,每一字都带血带泪。

    短短两月,《巾帼录》传遍南北,连宫中嫔妃私下也争相传阅。有宫女偷偷托人捎信给书院:“娘娘们夜里躲在帐中读,一边哭一边说,原来外面的女人活得这么硬气。”

    而最震动朝野的一期,却是第七期??《弑母者》。

    主角名叫柳含章,十七岁,湖州人。其母为私塾先生,坚持让她读书,却被族中长老以“逆伦”罪名浸猪笼。柳含章当场拔刀斩断绳索,背母逃亡三年,途中母亡,临终前只留下半本《算经》。她独自完成剩余推演,提出“三角测距新法”,被浙东水师采纳,成功规避两次海盗伏击。

    文章末尾,她写道:“他们说我弑母,因我反抗族规救她。可真正杀她的人,是那些念着‘孝道’却袖手旁观的叔伯,是那些高喊‘纲常’却纵火烧屋的所谓君子。今日我站在这里,不是为了复仇,是为了告诉天下母亲:你们的女儿,可以活得比你们更自由。”

    此文一出,举国哗然。保守派怒斥其“煽动子女悖逆”,要求朝廷查禁。可民间反应截然相反,无数女子写信至书院,诉说自己被逼婚、被打骂、被剥夺继承权的经历。更有数百封匿名信夹着剪下的长发、断裂的玉簪、烧焦的书页,寄到林疏月案前。

    她将这些物证尽数收下,在昭德书院后山建起一座“缄默碑林”。每一块石碑刻着一个名字,一段故事,一句遗言。碑林中央立一铜钟,铭文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与此同时,宫廷之内亦风云再起。

&nbs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