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孩子谁爱生谁生,我勾帝心夺凤位无错版 > 正文 第579章帝无退路,仍胜天半子

正文 第579章帝无退路,仍胜天半子(第4页/共5页)

震动天下。她主持编纂的《女子百科全书》成为全国教科书,涵盖医学、法律、农业、天文等十二大门类。

    而温清婉,则在某个雪夜,再次独自来到窗前。

    黑棺依旧静立角落,棺盖缝隙间流转微光。她伸手轻抚,低声呢喃:“老师,您看到了吗?她们不再跪着生孩子,而是站着做人了。”

    风穿堂而过,铃音悠远。

    她翻开那本早已泛黄的日记,添上最后一行字:

    **“知命长大了,世界也在变。有人仍骂我狠毒、悖逆、毁纲乱常。可每当看见女孩背着书包走进学堂,看见产妇笑着抱着新生女儿,看见女子在朝堂上侃侃而谈??我就知道,这条路,走得值。**

    **地狱也好,天堂也罢,我只愿我的女儿,活得像个人,而不是祭品。**

    **而这人间,终将成为她们的主场。”**

    翌年春,大梁迎来首次“女子策试”殿试放榜日。金榜张贴于午门外,围观者摩肩接踵。榜首之名赫然在列:沈昭华,寒门出身,三代务农,其父为村塾先生,因教授女儿经史被乡绅告发,险些革除功名。沈昭华以一篇《均田赋议》震动考官,文中直言:“田不均则民不安,民不安则国不治。女子亦国民,何故独不得授田?”此语直指百年积弊,连温清婉阅后亦拍案称奇。

    榜单一出,朝野震荡。户部右侍郎当场拂袖而去,称“妇人妄议国策,乃亡国之兆”。然不过三日,北方七州灾情急报传来,饥民暴动,流寇四起。温清婉当即召沈昭华入宫问策。少女布衣荆钗,立于殿中毫无怯色,条陈三策:一曰开仓放粮,以工代赈;二曰清查豪强隐田,按实亩征税;三曰推行“女子垦荒令”,凡无主荒地,女子亦可申请耕种,官府提供种子牛具。

    温清婉当即便准,命其以六品参议身份,随钦差巡视河北。

    三个月后,沈昭华归来,带回三千余名女子垦荒队名册,重建村落二十七座,更在黄河故道修筑堤坝,使万亩盐碱地复耕。温清婉亲授紫绶玉带,破格擢升其为户部员外郎,兼管全国屯田事务。

    此事如星火燎原。各地女子纷纷效仿,或组织纺织合作社,或创办女子船运行,更有边陲女子结队猎狐采药,自建商会。市井间流传新谣:“女儿不嫁豪门宅,要学昭华闯天下。”

    然变革愈深,阻力愈烈。夏末,礼部联合二十一名御史上奏,以“违背祖制、淆乱纲常”为由,请废《女子参政法》。奏折中列举所谓“乱象”:女子抛头露面致风俗败坏;女官掌权致家庭失和;女子入学致男子不愿娶妻……言辞激烈,甚至暗指温清婉“以私欲乱天下”。

    温清婉未怒,反命内阁将奏折全文抄录,下发至全国各州县女学堂,附谕:“此乃旧世回响,尔等当以此为镜,知变革之艰,守志之重。”

    数日后,全国各地女学子联名上书。最令人动容者,乃岭南十三名盲女合写一信,以针尖刺字于绢帛:“吾等虽不见光明,却知陛下所行乃正道。若因惧谤而止步,则天下再无出路。”

    温清婉将此信悬于太极殿正梁,昭示百官:“此即民心。”

    秋分之日,她亲自主持“女子治国论坛”,邀沈昭华、苏明漪、柳芸及各地女官代表共议国策。议题涵盖赋税改革、边贸开放、女子兵役制度等。全程向民间开放,百姓可派代表旁听提问。

    一老农起身质问:“女子当官,若遇战乱,岂不误国?”

    苏明漪起身应答:“去年胡骑犯境,是谁夜行百里送药至前线?是谁冒箭雨救治伤兵?若非巾帼营女医,阵亡将士将多三成。请问老丈,谁误了国?”

    全场寂然。

    论坛持续七日,形成《治国七策》,皆被纳入明年施政纲要。其中最重一项,乃“女子继承法”草案:女儿与儿子同享家产继承权,尤其适用于无子之家。

    消息传出,宗族势力震怒。冬至前夕,三名支持新政的地方女吏家中遭纵火,一人重伤。凶手留书:“再敢倡乱伦之法,杀无赦。”

    温清婉闻讯,连夜下诏:“凡侵害女官者,不论背景,一律凌迟;庇凶者同罪。”同时调秦霜亲率凤影卫入驻三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