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这里有人类活动的迹象。
几公里外,一处三面环山的小山坳中,圆木围起了一座几百平米的营地。https:/
这里一共有一百多沙俄人。他们有一部分是从庙街逃出来的士兵。
还有一些是从东边的海湾逃来的武装移民。
卓一清在拿下了庙街之后,率领舰队北上清理沙俄人沿海的据点,曾经一路沿着海岸线到了堪察加半岛。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沿海据点的沙俄人也有一部分逃了出来,这些人向西迁徙,遇到庙街的逃兵。
因为天气已经转冷,他们没时间继续赶到雅库茨克。于是在一名名叫弗里格曼的沙俄上尉的组织下在这里扎下营地。
这里原本是一处达斡尔人的小聚落,一共由三个家庭组成。
这些沙俄人将这三个家庭的人几乎全部杀害,只留下了四个年轻的女人帮他们干活,供他们发泄。
弗里格曼满脸的橘黄色胡须,因为长时间没有修剪而变得卷曲,他用一根毛线将下巴上的胡子扎了起来。
他的手中拿着一个烤熟的熊掌,看起来像是死人的脚一样。
他张开大嘴扯下一根脚趾,在嘴中嚼了一会儿,吐出两块骨头来。
“这几把枪一定要送到莫斯科去,这是我们的重大发现。”弗里格曼指着地上摆着的五把步枪说道。
这是五把后膛枪,与普鲁士人的机针枪有些像。
“还有这些子弹,这几把枪咱们不要用了,子弹也要留给兵工厂的人研究。”
“是的上尉,如果做成了这件事情,我们都会得到奖赏,这种枪比我们的滑膛枪强多了,哪怕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都比它差。”
一个身材瘦弱的卷毛沙俄人说道。
这人穿着一身平民的衣服,显然是一个武装移民,或者说是流放犯。
“真是奇怪,这些东方人怎么会有这样先进的武器,我们之前也跟清国人打过交道,他们要是有这样的武器,我们沙俄又怎么可能占据远东呢?”
卷毛被流放之前是圣披德堡的一名大学老师,研究东方历史,颇有见识。只因为说了尼古拉一世的坏话,因此被流放到远东。庙街的军营中,大部分的士兵都躲在木屋之中。院子里的人寥寥无几。
围墙上的哨楼都是全封闭的,只留出几个不大的窗户。
但是此时却有几个穿着棉袍的汉子在半封闭的马圈中清扫。
他们将马粪运出来堆在一起,然后给马槽中加满草料,甚至还给那些战马梳理毛发。
有几人干活干热了,将外面的棉袍都给脱了,只剩下里面一件羊皮做成的背心,背心里面是一件褐色的棉布里衣。
远远看去,这些人跟汉人无异。
但是凑近了看,你就会发现他们的长相与汉人还是有轻微的不同。
他们的脸颊更加的饱满,鼻梁高而直,脸型多数是偏圆的,下巴圆润。
这样的面相让人感受到其憨厚、淳朴,同时也流露出丝丝的优雅之气。
他们的眼睛看起来比较小,双眼窝有些深陷,外眼角稍微抬高,内眼角相对低一些。但是,他们的目光却精神矍铄,目光坚定、明亮,展现出他们坚韧的性格和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这一小群人是当地的土人,按照现在的划分就是达斡尔人。
达斡尔人一直生活在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明朝时中原称其为野人女真。
大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的时候,在这里封了一大堆的指挥使。
稍微大一点的部落都被册封过。
明末,后金起兵,凭借先进的武器,经常劫掠生女真为奴,或者是给他们当辅兵。
满清建立之后,将他们作为索伦兵的兵源地。
为了保持他们的野性,满清将他们圈禁在这里继续过着渔猎的生活。
但是沙俄逐渐东扩,不断压缩达斡尔人的生存空间。
沙俄人也会抓捕他们为奴。这导致达斡尔人口急剧减少,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这几个达斡尔人都是华族大军从沙俄人的营地中解救出来的。
他们的部落全都被沙俄人屠杀,因此即使被解救了之后,他们也无处可去,只能留在军营中帮忙。
欧宗安发现这些人对当地的山川地理,气候条件非常了解。
他们虽然不识字,但是非常聪明,又是在这里土生土长。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