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52节(第5页/共5页)

主要是这些北洋团体内的南方人家乡在淮河两岸,相对于民党来说他们是北方人,但是相对于直系来说他们又是南方人,他们自然是不肯让家乡变成南北割据的缓冲地区的。

    小徐不仅仅反驳了曹锟的电报,还以陆军部的名义直接对第三军的各部下令,要求他们越过黄河。这让曹锟气的破口大骂,认为小徐是在搞门户之争。但曹锟也依然拿小徐无可奈何,因为袁世凯现在更信任主张开战的段祺瑞,他只能再打报告要求增加弹药供给。

    不过这个要求还是被小徐给挡了回来,这次倒不是小徐刁难曹锟,实在是没有补充。北洋虽然有一个小规模的兵工厂,位于济南的山东机器制造局,但是只能补充一部分弹药,对于这种大规模战争,北洋的弹药补给只能依赖外购。

    远东战争结束之后,北洋军也在搞武器装备的统一标准,但奈何德国人不愿意支持北洋,而英国和法国的陆军武器都不大适合北洋军的使用习惯,最终北洋军还是选择了日本的制式武器。

    然后,问题就出现了,日本本身的工业能力也不强,还要把大量的产能用于更换本国陆军的装备,因此能够提供给北洋军的,不是已经被淘汰的库存,就是不断拖延交货的订单。小徐想要给第三军补充弹药,也得看日本的生产能力,不是他能决定下来的,而日本商人的精明,使得北洋催的越急,日本人开的单价越高。

    所以小徐认为,应当按照计划补充军需,不能听由前线部队随意要价,毕竟北洋上层压根就不认为,国内战争的弹药消耗量能够和对俄战争相比,那样的战争他们也打不起。

    于是,开战还不到一个月,北洋前线部队和掌握全局的陆军部之间已经产生了矛盾。郑县到新郑约70里,

    卢永祥部于10月21日离开郑县南下新郑,但到了10月27日也还没到新郑,平均每日行军不到10里。

    之所以行军如此缓慢,因为这一地区西高东地,属于丘陵和平原交错地区,前锋吴佩孚部行军极为谨慎,每次都撒开了大范围的侦查网,早上九点出发,下午两三点就停止扎营了。负责中原方面军的汪镕都觉得,北洋军中倒也不乏将才,以至于他们都不能等着北洋军自己钻入包围圈里来了。

    10月25日时,中原方面军已经把各部队调动到位,新郑方面四个团作为围歼卢永祥部的主力,洛阳方向两团进攻郑县以切断其后路,中牟一个团阻止郑县救援卢永祥部。所以在10月27日,中原方面军的第二、四团离开了新郑北面的防御阵地,对着吴佩孚部主动发起了进攻。

    在对俄战争中,红军的作战体系实际上主要围绕防御作战展开的,也因此让北洋极度重视南军的防线,就连吴佩孚也认为,红军的主力必然在某条固定的防线上等着自己,这也是他越来越谨慎行军的原因。

    此时的吴佩孚已经被视为第三师最会练兵的团长,至于能不能打还有待证明,不过吴在战前对南军的分析倒是为第三师高层所认同,就是南军的战术都建立在用防御挫敌锐气,然后展开大举反攻,从而奠定胜利。

    面对这种战术,吴主张应当以防御对防御,毕竟当前的防御战术要比进攻战术更多样化,且杀伤效果惊人。至少没有重炮的北洋军是没法攻破南军设施完善的壕沟防御体系的,除非用大量的人命去填补,毕竟俄国人都没攻破过南军的壕沟体系。

    所以吴佩孚行军时前轻后重,一旦发现了南军的防线就立刻转入防御,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出发阵地后,再试图绕道侧后攻击。在吴佩孚看来,这场南北之战的重点,实际上是夺取京汉铁路的控制权,谁控制了京汉铁路,谁也就对周边地区形成了优势,依托铁路进行高速移动的军队,将能用较少的兵力牵制大量的敌人,从而找到围歼敌军一部的机会。

    吴佩孚的军事理念也不能说是错误的,在铁路出现之后,这就是大陆国家陆军的常规战术,任你再怎么计谋惊人,也弥补不了铁路交通带来的巨大物资优势,最后都会变成弱势的一方破坏交通线,从而把双方的交通差距拉平,战争才能进行的下去。

    只是在汽车出现后,依托铁路线路的阵地战开始让位给了更加灵活的运动战,红军在越过外蒙古戈壁滩切断了西伯利亚铁路线后,迫使俄国人放弃了继续战争,军事委员会也开始把精力放在了高速机动的运动战上,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开敌军设置的防御阵地,打击敌军的后方,从而令敌军失去坚守的意志。

    简单来说,就是军事委员会对于自己所建立起来的防御作战体系也深感头疼,他们认为如果敌军用这种防御体系来对付自己,那么红军也会陷入为难的状态。德国人的思路是,利用重炮摧毁防御体系,然后用步兵夺取阵地。

    但是这种想法被林信义否定了,他认为防御体系可以进一步发展,比如设置多条防线以躲避重炮的轰击,并通过多个机枪火力点来减少防御步兵的数量,从而把阵地争夺战变成人员杀伤战术。德国人认为东方人不了解重炮的威力,所以才会想出这样无用的防御理念。

    毕竟武汉视为珍宝的重炮师,在德国人眼中也只是一个军级单位的火炮配置,而欧洲战争动员起来的力量,绝不可能是一两个军就能结束战争的。中国人认为多层壕沟防御体系可以抵达重炮的轰击,德国人觉得这是火炮投放的密度不够,德国军队是不用担心这个的。

    不过军事委员会终究还是倾向了林信义的运动战争理念,在高速机动下打击敌军阵地后侧,从而破坏敌军的指挥和防御体系,从而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主力部队。毕竟东亚大陆的地形实际上更适合大兵团的运动作战,因为大陆的面积够大,有着足够的迂回空间。

    对部队的骡马化,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运动战的理念。而此次作战开始时,中原方面军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就从师布置到了团级单位,确保了各团在移动中能够接到方面军司令部的命令,从而适应运动作战的快速调整目标和路线。

    卢永祥部于是就成为了红军试验运动战理念的实践目标。

    吴佩孚治军甚严,因此在发现红军向自己进攻时立刻收缩部队,建立起了一个防御阵地,这种由进军转为防御状态的转换速度,使得路过的红军将领都表示了钦佩,但也只是如此而已。

    这些路过的红军将领,实际上就是越过吴佩孚部向其后方纵深进军的红军部队,毕竟这不是吴佩孚一部和红军一部的单挑,而是北洋军和红军的全面对抗,吴佩孚部能做到的就地防御转换,不代表卢永祥带领的后卫部队能做到,更不代表更后面的辎重部队也能办到。

    于是吴佩孚只能站在防御阵地中看着红军从自己的侧翼绕过进攻后方部队去了,这一场面顿时把原本士气甚高的吴部官兵给泼了一盆凉水,如果后路没了,他们守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吴佩孚也不能做出什么拦截的举动,因为红军就等着他放弃阵地,一旦他离开阵地去拦截,就必然会被留下监视的红军所攻击,到时周边红军再回头攻击,他们就得先完蛋。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