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43节(第1页/共5页)

    除了汉堡-美洲轮船公司受益于德国胶澳总督府集中管理的发展方式,短短三年中就在青岛航线上增加到10艘轮船,总吨位25723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外,其他德国的大公司都对胶澳总督府的军事化管理方式产生了不满。

    德国海军部试图把青岛变成德国在海外的一个军事基地,认为这是德国世界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种试图把胶澳当成殖民地管理的方式,使得中国人远离了青岛,因为胶澳总督试图把中国人当成殖民地的奴工来使用,且在修建胶济铁路的过程中和山东百姓发生了大量的冲突,这就使得德国在山东遭到了普遍性的敌视,中国商人一点都不想和德国人做生意,也不愿意为德国人工作。

    那些德国的中小企业出于帝国荣誉感,支持了德国海军部的做法,但是他们在青岛开办的公司几乎都是赔钱的。而西门子、克虏伯这些大公司认为,和把青岛变为军事要塞相比,把青岛建设成为中国的自由港对于德国更加的有利,否则这条胶济铁路修起来又有什么用?中国人都不愿意和你进行贸易。

    只有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青岛港加上胶济铁路才能把德国商品输送到山东腹地去。这些德国大公司并不害怕竞争,因为现在没有那个国家的工业能力比德国更强。可是,他们不能把商品推销给一些仇视德国的敌对者,这已经不是贸易能够解决的问题了。

    虽然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拒绝了德国实业界的批评,但是这些大公司还是有脚的,他们能够跑路。特别是在西门子发现了湖广这个好地方之后,湖广总督府为德国人解决了近乎所有的投资麻烦,只要德国人在当地进行规划和投资就行了,这正是德国实业界想要的完美的海外销售市场。

    汉口,实质上已经被德国人视为了一个亚洲的德国文化和制造中心,德国人自然不愿意在这座城市里还存在什么其他国家的特殊权利。

    第146章 中日的新形势

    武汉这座城市虽然不及上海、青岛交通便利,在德国人看来武汉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位置太靠近中国腹地了,但是这也造就了武汉一个特殊的地位,就是它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八省通衢之地,也就是中国腹地的贸易中心。

    这就意味着武汉一旦改善了同周边地区的交通条件,那么武汉的潜力不仅远远超过了青岛,甚至可以超过上海这个远东第一大港。而上海这座城市几乎已经被英国和法国人给占领了,德国人在上海做什么事都无形中受到了英法的阻扰,哪怕德国已经和英国签订了协议。

    但是在武汉,这座将来连接三镇后形成的中国超大城市,现在却依然还属于拓荒期,各国不过是在汉口占了一块地方修建了码头,然后等着中国人自动上门来交易而已。事实上在之前和中国人贸易量最大的是俄国而不是英国,因为俄国人需要中国茶,但是英国已经开始减少中国茶的进口,开始在国内市场推广更为廉价的印度茶了。

    德国虽然也看到了武汉及中国腹地之间的联系,但是一开始也只是想着要把德国的商品推销到这一地区,比如颜料、纯碱之类的化学品,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中国人最有可能的还是吸纳一部分德国的化学产能,因为机器类的价值实在太昂贵了,中国也缺乏操纵机器的人手。

    这种类似于17、18世纪的港脚贸易,虽然一开始的投入并不大,但是德国人要花费的精力却远比在欧洲交易大的多,这也是德国人不愿意开发殖民地的原因。虽然大家口头上叫嚷着要为德国赢得阳光下的土地,但是身体上还是很老实的,投资非洲殖民地搞种植园,还不如直接从英法殖民地进口原材料更省钱,还不用受到政府的监管。

    英法这些老牌殖民帝国,所占据的优势就在于他们在殖民地统治的历史,这些国家在自己的殖民地上已经建立了一套统治秩序和殖民地经济体系,因此可以用较为低廉的手段从殖民地运出大量的资源,供应给欧洲的工厂。

    只要英法不采取垄断殖民地进出口贸易的政策,那么德国、美国其实并不愿意挑战这种世界秩序,因为他们可以借助英法所建立的殖民体系,轻易的把自己的工业品销售给那些被殖民的地区,并从这些地区收回大量的资源和财富。

    但是很显然,英法是不可能干这种赔本的生意的,他们花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建立起来的全球殖民体系,显然不是为德国、美国这样的后发工业国服务的。面对德国、美国的技术优势,英法自然迅速的采取了自己在殖民地拥有的政治优势,建立了排他性的贸易政策。

    意识到英法开始拒绝自己搭乘他们所建立起来的世界殖民体系这条船后,德国自然就提出了德国的世界政策,只是容克贵族们的世界政策和德国资本家的世界政策并不一致,前者的世界政策是要让德国取得英法一样的世界殖民帝国的成就,而后者只不过是用这个世界政策来吓唬英法,迫使英法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只是在摩洛哥问题上英法达成了一致,这让德国的资本家开始意识到,在对德贸易问题上这些老牌殖民帝国根本不会让步,于是反殖民主义的思想开始在德国知识界出现了,湖广地区和德国工业界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速了这一思想的扩散。

    真正注意到这一点的其实只有美国人,当英法俄迷惑于德国为什么会从一个极端反华的国家转向对华友好主义时,美国人已经看到德国正在中国人面前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来取悦中国人。

    德国人此时已经忘记了他们皇帝在3年前说的话,反而开始公开同情起了中国人在义和团中的反抗行动,认为是一些传教士和疯狂的殖民主义者制造了拳乱,而不是中国人制造了这一悲剧。

    当德国人第一次说出这样的言论时,正是汉阳到汉口铁路桥梁开工之际。据说在这条汉水上已经规划完成的还有两条公路桥和一座铁路桥,当这些桥梁完成之后,汉口、汉阳和汉水上游的襄阳就能联成一体。这些铁路、公路的建设完成同原先的汉水航道结合在一起,那么整个江汉平原的物资流通就要比现在降低近三分之二。

    美国人并不陌生这样的建设过程,这就是他们过去建设伊利运河的过程。如果再加上正在建设的卢汉铁路,那么河南、山东、河北地区的资源都可以集中到汉口,经过初步加工后再通过长江运出中国,这是一个相当庞大且具有魅力的国家级别的发展计划。

    和德国人的心态差不多,美国对于旧的殖民体系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