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3节(第3页/共5页)

两人不过是相忍为国,当今中国能挽救时局的也只有李鸿章一人,所以还不时的有人在报纸上为李鸿章、盛宣怀辩解,指责东南保护会议的一些人是在背后给李鸿章捅刀子,是想要让中国真正陷入亡国灭种之境地。

    但是等到李鸿章签了“议和大纲”之后,这种为其辩论的声音几乎一夜之间就消失了,甚至于之前还在为李鸿章辩解的人,此刻也倒向了东南保护会议的主张。认为“李二先生确实是汉奸”。

    面对着国内甚嚣尘上的对于李鸿章及淮系官员的批评声,李鸿章只是三缄其口,完全不对外界批评做出回应。而另一边,同样负责谈判的庆亲王、那桐等人,则对舆论装聋作哑,似乎谈判一事完全都是李鸿章一人所为。

    这让李鸿章的子侄、部下们相当的不解,比如这天陪同李鸿章前往庆亲王府议事的路上,作为李鸿章的外文翻译徐寿朋,就忍不住向着这位上司劝说道:“中堂,眼下东南舆论汹汹,都快要到杀中堂、盛大人以谢天下的地步了,中堂大人不如接着生病把谈判拖上几日,先缓和一下民间的物议吧。”

    坐在绿呢大轿里的李鸿章闭目养神,并不出声接话。他的右边有多颗牙齿脱落,因此不苟言笑时脸上就会出现左边脸颊饱满,右边凹陷下去的景象,马关条约受到枪击留下的疤痕则略略突出,据说那颗子弹并没有取出来,面相看起来甚为吓人。

    陪同在边上的儿子李经述,见状也劝说道:“父亲,这国家又不是我李家的,乃是爱新觉罗家的,我家何至于要替他们去受这个罪?这样下去,我看,我们家是要先殉了大清国了…”

    轿子的窗帘终于打开了,李鸿章目光如炬的照射在了轿子外的两人身上,李经述立刻收了声,而徐寿朋则毫不动摇的和李鸿章对视了数秒。李鸿章的目光很快越过了儿子和部下,看向了路边站立执勤的外国士兵,这些外国士兵背着枪好奇的瞧着大轿,他们的脖子上和手腕上都缠着各种金银或宝石饰品。

    李鸿章叹了口气说道:“眼下最要紧的,还是让各国退兵啊。看看这京城,还像个京城的样子吗?再让各国军队在京城驻扎下去,各地百姓对于朝廷的敬畏也要荡然无存了,一个没有体统的国家还能称之为国家吗?

    大清作为一个国家要是不存在了,各国就不仅仅是漫天开价了,他们会直接把中国给瓜分掉的。我不过是想为中国保留一口元气,以待日后更有能力的人来收拾河山罢了。”

    徐寿朋叹了口气不说话了,他觉得中堂说的并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身边的李经述也不知是吃错了什么药,鬼使神差的接了一句,“可我在报纸上看到,他们说中国早就在200多年前就亡了,现在的中国人不过是满人的奴才罢了,如今又要做洋人的奴才,岂不是亡国奴都要当双份的?与其当满人的奴才,倒不如直接当洋人的奴才…”

    “混账话。”李鸿章突然大怒的训斥了一声,接着就是一阵猛烈的咳嗽,唬的李经述赶紧住了口,并吩咐轿夫停了下来。李鸿章拿着手帕看了一眼上面咳出的浓痰里的血丝,团了一团便丢出了轿子说道:“走吧,不要让庆亲王久等。”

    这下李经述、徐寿朋都不敢在劝说了,一路无话的走到了庆亲王府。李经述扶着父亲走进了王府,很快就有人把背着的轮椅送了进来,接着李经述一路推着父亲走进了王府内院。

    庆亲王奕劻带着那桐等人降阶相迎,亲自把李鸿章给扶进了大厅内。待到李鸿章坐下之后,那桐便出声向李鸿章说道:“銮驾在外已经差不多有大半年了,这样下去国体何存?中堂大人,咱们是不是也该催一催各国政府关于退兵的事了?”

    李鸿章横了一眼那桐说道:“急什么?两宫现在在西安至少安全的很,急切间回来京城做什么?要是出了什么事,咱们谁担的起这个责任?”

    那桐瞧了庆亲王没再出声,李鸿章这时看向了庆亲王说道:“王爷,不知你看没看过东南舆论?这汉奸的滋味可不好做啊。”

    奕劻瞧着李鸿章呵呵一笑说道:“汉奸么,也轮不到我来做,毕竟老朽是满人不是汉人。东南舆论,我是不大关心的,这些人整天嚷嚷着东南互保,可这东南互保又不是朝廷答应他们的,有能耐让他们去找洋人认账啊,和咱们这些办事的耍什么横?

    我只知道,太后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够回京颐养天年。至于其他的,说什么卖国误国的,中堂大人难道您真的在乎?反正我是不在乎的。知我罪我,其惟春秋么。”

    李鸿章被奕劻顶的说不出话来,他心里清楚,因为东南互保一事,现在他是两头都落不下好。京城的满人虽然痛恨和万国开战的顽固派,但也同样痛恨他这个首倡东南互保的实力派,认为他出卖维新派在前,又反手卖了顽固派,是同洋人勾结的真汉奸。

    而东南百姓是支持东南互保的,但在他签署了和约十二款之后都认为他出卖了国家,顺便也出卖了东南百姓。按照现在的和约内容,东南互保除了让洋人不费什么力气就占领了北京之外,根本就没有体现出保护东南百姓的用意,因为列强惩罚的不是参加了义和团的中国人,而是要惩罚所有的中国人。

    在洋人那边,他也同样没落下什么好话。英国和德国拒绝承认有东南互保这样一回事,德国人认为自己的公使死了,实在是奇耻大辱,因此对于和约十二款不肯做出半点让步,而英国人则认为在目前的局势下,英国不能违背其他列强的意愿给与中国以宽容,所以即便表示同情东南百姓的立场,但并不打算修改任何一项和约内容。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算了,反正自古以来国家之事和小民无关,都是朝堂上的斗争。李鸿章知道自己签了和约或许要被天下人指责,但至少慈禧是知道自己是为国忍辱负重就行。毕竟这是爱新觉罗的天下,只要爱新觉罗感激自己,那么旁人也就无话可说。

    但是,原本只是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