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接着再证明一两件丑闻是虚假,然后就可以让民众以为,所有关于你的丑闻都是虚假的。接着再为民众寻找下一个大新闻,转移他们的视线,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克虏伯从口袋中拿出了自己的手,然后挺直了腰板对着田均一说道:“也许我们可以去房间里坐下慢慢说。”
克虏伯和田均一足足谈了将近3个小时,事实上只有前一个小时的内容是有效的,后面两个小时只是克虏伯的反复询问,田均一对他进行不断的安慰而已。
在谈话结束的时候,克虏伯突然向他问道:“假如对方手上有照片,我们该怎么办?”
田均一愕然的看着克虏伯,过了好一会才说道:“我可以再帮你问问。”
克虏伯想了想问道:“或者可以邀请他来这里和我见面,不,我可以直接去拜访他。”
田均一只能看着他搪塞道:“他现在正在国外,我也只能发电报和他联系。恐怕不适合你去拜访他。”
克虏伯只好遗憾的说道:“那么请尽快帮我问明白了,我需要在给柏林发电报之前,获得这个建议。”
田均一在18号下午就收到了回电,这一次林信义没再往陆战学校跑,只是在电报里说了一句。田均一也就把这句话直接转告给了克虏伯,“你可以投些资金在相片洗印上,研究一下合成相片的技术。”
克虏伯的焦虑顿时消失了大半,不过他又急切的向田均一询问道:“意大利政府手上有一些证词和证人,还有对我下达的驱逐令,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田均一这次倒是能回答的上了,他看着克虏伯说道:“意大利和德国难道不是盟友吗?当法国和俄国的报纸在攻击你的时候,意大利政府应当知道该怎么支持自己的盟友。我觉得,这件事上倒是可以发挥你的权力了…”
第123章 混乱的局势
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宫回銮,但是清廷的威望已经大不如前了。慈禧在回京途中一度滞留在开封未动,担心各国政府在她回京之后要求她交出手中的权力,让光绪亲政。
直到北京那边传来了确定的消息,各国政府表示不再对光绪亲政一事进行干涉,而要求她尽快返回京城安定北方局面,慈禧这才又再次上路。这趟为期93天的回銮路程,一共花了1300余万两白银,其中开封滞留期间就花费了180万两,因此再一次激起了南方有识之士的嘲讽和激愤。
为了挽回人心,慈禧回京后并没有否定由主持中枢的荣禄和东南督抚一起推动的新政。虽然这一新政是她自己首肯的,但是慈禧并非真心想要推动新政,这一点从她下令派出留学监督前往日本严厉监管留日学生一事就能看的出来。
驻日公使在慈禧的要求下,对留日学生严加管束,并拒绝为一些自费学生担保,还叫了日本警察进入公使馆逮捕来抗议的学生,这显然是无视了中国外交使馆的涉外法权的政治事件。
在经过了庚子国耻之后,这一事件极大的挑动了留日学生的神经,被抓的留日学生选择了跳水自杀,驻日留学生全体联名上书外交部,控诉公使蔡均有辱国格,但是毫无回应。清政府的装聋作哑,使得进步学生进一步倒向了革命派,也令劳工党和兴中会的势力大涨。
但是慈禧和荣禄不仅没有对进步学生有半分退让的意思,还对留日学生的不识大体感到了愤怒。只不过当前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放在了她们的面前,所以才对留日学生的事情先放了一码。
对于慈禧和荣禄来说,当前最为重要的当然是两事,一是李鸿章、刘坤一的相继去世,使得国内势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张之洞所代表的清流势力,突然就显露了出来,而清流是明确支持光绪亲政的。
为了避免张之洞上书朝廷提出此事,荣禄不得不支持袁世凯从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变为实授,接任了李鸿章的淮系力量。而此前为了压制淮系,荣禄不仅把李鸿章赶出了北京,还把淮系整编为了武卫军系统,试图把这支汉人武力变为满人掌握的武力。
但是八国联军入侵时,袁世凯直接带着淮系骨干和东南督抚互保去了,冷眼旁观忠诚于大清的武卫军被联军围困消灭,只剩下了一群残兵败将。到了这个时候,除了袁世凯之外,北方已经没有力量能够压制住东南督抚了,因此李鸿章一去世,荣禄也只能让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因为袁世凯同样反对光绪亲政。
刘坤一的去世又进一步加剧了清廷内部的危机,因为张之洞有可能同湘系合流,从而真正成为东南督抚的代言人。因此在这个时候,北京采取的方针是尽量满足张之洞提出的新政要求,但严防张之洞和清流彻底合流,向朝廷提出光绪帝亲政的请求。
不过张之洞显然也担心和北京彻底决裂,始终没有逾越那个界限。张之洞自以为是顾全大局,但实际上却正在失去对于东南督抚的号召力,因为他不敢和朝廷决裂,那么大家为什么还要跟着你和朝廷做对?原本观望局势,迟迟不肯去南京接手两江总督的湘系大将,也开始蠢蠢欲动了起来。
张之洞向朝廷提出的赎回卢汉铁路一事,自然获得了朝廷的首肯。荣禄就觉得,让张之洞同俄国人闹一闹也好,这样也能分散其精力。另一方面,主持中枢的荣禄也有些承受不住俄国人的压力了。过去荣禄还有几分心气,那是因为他手中还有一只武卫军。
但是现在他能依靠的只有袁世凯的北洋军,但是他很清楚袁世凯是什么人,这个既然不能忠诚于光绪帝,那么就更加不可能忠诚于他。所以,假若俄国人真的要打入关内的话,那么他是不可能指望袁世凯出来忠贞报国的。
此时的荣禄大约能够理解李鸿章的心情了,看起来大权在握,可是这个大清到处都是洞,外有列强之威逼,内有一帮子各怀鬼胎的小团体。这个大清可不是能过一天算一天了,还弄什么满人专权的心思?
只是慈禧明显不这样想,被洋人赶出了京城一次后,这位太后更加不肯放松自己手上的权力了,生怕一放手就要被清算自己之前的罪行了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