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75喜讯(第1页/共2页)

    局势变化太快,或者说已经彻底乱了,根本让人反应不及,赫连定一时间甚至分不清敌友。看最快更新小说就来e77  究竟围困高平川的拓跋嗣是自己的友军,还是不远千里而来的刘义真会是自己的救星。  在使者带回刘义真的答复之前,  春雷未响,渭水却已解冻。冰裂之声如远鼓,自上游一路滚来,惊醒了沉睡的河岸。柳枝抽芽,田畴翻土,农人赶牛下地,铁犁划开湿润的黑泥,翻出去年深埋的草根与枯叶。这是元嘉十年的初春,关中大地在十年休养生息之后,终于显出前所未有的丰饶气象。  沈田子立于渭北堤坝之上,身披旧甲,外罩青袍,须发已染霜色。他不再领军出征,也不再夜批军报,只任关中都护,掌民政、水利、屯田诸事。每日清晨必巡渠查堰,午后则听讼断案,晚间读书著文,生活简素如老农。百姓不知他官阶几何,只知这位“沈公”从不坐轿,雨天踩泥,暑日顶笠,若见孩童拾穗于道,必驻足嘉勉。  这一日,他沿新修的“义康渠”缓步而行。此渠乃依当年刘义康所绘地图中一条废弃古道改建而成,引陇西雪山水南下,贯穿三县,灌溉良田两万余顷。渠畔植柳成行,每隔十里立一石碑,上书“为民谋生者,虽败犹荣”,字迹仿少年手笔,苍劲中带稚拙。  一名老农正在渠边淘 sice gate闸口,见沈田子走近,忙放下锄头行礼:“沈公来了。”  沈田子点头,蹲下身查看水流,“今年水势如何”  “比去年还旺三分”老农咧嘴笑道,“昨儿夜里我梦见那穿麻衣的小主回来了,站在渠头说:这水,够喝三十年。醒来一看,渠面竟泛着金光”  沈田子闻言怔住,半晌方道:“你信他真会回来”  老农认真摇头:“我不盼他回来。他若回来,必是天下又乱了。可我心里总觉得他还活着。”  沈田子未答,只伸手掬起一捧清流,任其从指缝滑落。阳光穿过水珠,映出七彩微芒。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暴雨之夜,乌尔图病重垂危,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将军,您知道为何百姓念着他吗不是因他称王,而是因他跪过。”  “跪过”  “饥年放粮那一日,米袋不够分。有个饿极的孩子扑上来抢,被兵士推开。那孩子倒在地上哭嚎。刘少主当场跪下,把最后一袋米推到他面前,说我给你,求你活下来。”  沈田子当时无言。如今站在这渠边,才真正明白: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用一次下跪,换来了千万人心中的王座。  正思忖间,远处传来马蹄急响。一骑飞驰而来,尘土飞扬,马上骑士身穿驿卒服色,手中高举黄绸包裹的文书。待近前滚鞍下马,单膝跪地:“建康急令朝廷命关中选送贤良方正之士入京对策,以备擢用”  沈田子接过诏书,缓缓展开。纸轻,意重。他知道,这是新帝试水之举十年前那场风波虽已平息,然“关中人心向刘”之传言从未断绝。今欲借察举之名,实为探察地方舆情。  他回府后即召幕僚议事。众人议论纷纷,或主张严选忠顺之士,或建议虚应故事。唯有新任治中从事裴渊沉默良久,忽问:“敢问将军,若刘少主尚在人间,今日当如何”  满堂骤静。此语如刀破雾,直抵人心。  沈田子抬眼看他。裴渊年不过三十,眉目清峻,原是太学出身,因上书议政触怒权贵,贬谪至此。无人知其底细,唯沈田子识得他是当年曾为刘义康屯田策作注的年轻博士。  “你说呢”沈田子反问。  裴渊起身,拱手道:“若少主尚在,必愿关中子弟入朝为官,非为复仇,而为推行其志。昔日他未能尽施抱负,若能借他人之手实现减赋、兴学、均田之策,则死亦无憾。”  沈田子凝视烛火,良久方道:“那就选吧。选最懂水利者、最知农桑者、最有胆谏言者。让他们带着关中的泥土进京,带着百姓的声音说话。”  五日后,名单拟定。共十三人,皆出身寒门,有曾随刘义康开渠的老匠,有替流民代写诉状的塾师,甚至有一名曾参与紫云寨守卫却被赦免的少年。沈田子亲书荐语:“此辈非慕荣利之人,乃践仁行义之士。望陛下察其诚,纳其言,勿以旧怨蔽新才。”  名单送往建康的同时,他也修书一封,封于漆匣,交予心腹家奴:“若我身故,请将此书焚于义康渠首。”  家奴偷窥内容,只见末尾一句:  “你播下的种子,已在暗处开花。我守的不是你的名,是你的梦。”  转眼清明将近。北地旧营遗址上,荒草萋萋,唯那根断柱依旧矗立,旗已不在,然四周常有香火痕迹。每逢节令,总有百姓悄悄前来焚纸钱、摆麦饭,口中低语:“少主吃些,莫饿着。”  这一日清晨,细雨蒙蒙。一位盲眼老妇拄杖而来,在断柱前放下一碗热粥、一双布鞋。她喃喃道:“孩子,天凉了,穿暖些。”  正当她欲叩首时,忽觉一阵风起,袖角被人轻轻拉住。低头看去,是个约七八岁的男孩,浑身湿透,怀里紧抱一只破陶罐。  “奶奶,”孩童仰脸问道,“他们说这里埋着一位小王爷的魂,是真的吗”  老妇一震:“谁告诉你这些”  “学堂先生讲的。他说那王爷比我大不了几岁,却能让穷人吃饱饭。我还听说他画了一张救人的图。”  老妇泪下:“你是哪家娃”  “我爹娘饿死了。现在跟着叔父讨饭。可我不想一直要饭我想读书,像那位王爷一样写字画画,帮人想办法。”  老妇久久无言,终将手中布鞋放入男孩怀中:“拿着。这不是给鬼的,是给人的。只要你记得做个好人,他就没死。”  此时,沈田子正坐在府中书房,翻阅一份来自敦煌的书信。寄信人正是当年那位讲学者,信中写道:  “书院已扩至三百学子,皆习关中策略残篇。更有西域诸国遣使来问:所谓王道,是否真可由一童子践行我答曰:非童子所能,乃人心所向。近日,已有胡商自发捐资,拟在玉门关外立碑,刻仁启少年四字。”  沈田子读罢,提笔回信:  “碑文不必刻人名。只需写:  天下之大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