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80节(第1页/共5页)

    我们对各国的工业品进行过分析,我们认为德国货之所以不能在欧洲市场之外的地区和英国货、美国货展开竞争,几乎都不是质量上的问题,而是因为价格上的问题。

    假如德国的商品能够降低一些价格,那么大家还是愿意选用德国货的。如果德国商品能够在大幅削减价格,小幅降低品质,那么大家依然会选用德国货…我们认为,这就是我们和德国工业下一阶段合作的重点,也是我们用来偿还贷款最合适的方式…”

    弗兰茨·克虏伯顿时陷入了思考之中,他此前一直想要为德国商品拓展中国市场,还真没想过借助中国的劳动力去增强德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但这个想法确实很有趣。

    第279章 放心

    蔡锷和傅慈祥登上汉口码头后,立刻就看到了等在码头上的田均一,田均一也同样看到了两人,他上前和两人握手后兴奋的说道:“欢迎回家。”

    蔡锷也热情的回应道:“要不是被英国人拦住了,半个月前我就该到家了。你们可是做出了好大的局面,我都有些后悔去柏林了。”

    田均一哈哈一笑,便揽着两人的肩膀向着路旁的马车走去,口中说道:“有什么后悔的,工作有的是,就等着你们回来做了。现在我们就回去开会,给你们讲讲当前的局势,然后把你们的工作给安排了…”

    虽然行李都没有放下,但蔡锷和傅慈祥一点意见都没有,他们紧赶慢赶的回来,不就是为了能够参加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去么。虽然现在这场革命还不能彻底的把清王朝给打倒,但无疑已经踏出了坚实的一步,毕竟过去可没有什么革命党能够掌握一个县的治权的,而他们现在则掌握了一个省。

    军事委员会的成员其实并不少,但现在这些委员们都被委派到各地去抓军队去了,因此留在武汉的军事委员反而没几个,蔡锷和傅慈祥很快就了解到了,为什么党需要他们赶回来主持军事上的工作了,主要是在整军和扩军问题上,党和军队之间一时很难说服对方。

    以田均一为代表的党的中央委员认为,虽然湖北还处于被各方围困的状态,但还没有达到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因此应当借助列强互相牵制的空窗期加强工业建设,有序的扩大军队规模。但也有一批军队干部认为,俄国都已经打到家门口了,这个时候不先扩军,北京要是挡不住怎么办?

    虽然是刚刚回国,连一杯热茶都没喝完,但蔡锷还是主动的发言了,“虽然我刚回国不久,对于军队的事情还不熟悉,但是我认为盲目的扩军是不可取的。

    我在欧洲虽然只上了一年军校,但也了解过俄国军队的情况,根据德国人对于俄军的调查报告,虽然俄军的下级军官和士兵缺乏足够的训练,但俄军的年轻军官依然有着不错的军事素养,他们接受过完整的军事教育,就和德国的陆军军官们一样,也是从少年军校一级级升上去的,他们受到的教育和德国军官没什么区别。

    假如我们在没有对俄军的作战能力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之前,就盲目的扩大军队数量,那么除了浪费我们不多的武器装备外,也无法组织起一支具有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作战能力的可靠军队。

    请大家想一想吧,清政府此前大肆扩军,但是在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又有多少清军真的服从了清政府的命令和八国联军进行了顽强的作战了呢?

    占有优势兵力的甘军打不下一个东交民巷,袁世凯加入了东南互保,聂士成直到八国联军炮轰大沽口炮台之前都是镇压义和团的,而他死了之后这支军队也立刻就瓦解了。

    我支持田委员的看法,军队最重要的是组织性和纪律性,我们当前应当尽快的把手中的军队干部按照次序调动到武汉来分批进行培训,然后重组各军编制,从而脱离当前地方上军政不分的情况。军队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所有武装力量都必须服从军事委员会的领导,否则就不应当承认其合法性…”

    蔡锷的发言得到了田均一、傅慈祥等人的支持。蔡锷、傅慈祥虽然刚刚从国外回来不久,但他们本就是军队中的一员,他们的表态对于田均一来说更为有力。虽然田均一依赖工会掌握了武汉民兵的力量,这是工农红军中武汉占据绝对优势的基础,但是在武汉以外的地区,军队还是有着很大的力量的。

    毕竟此次武汉发动的不算完全的暴力革命,至少也算是兵谏了。军队在这次行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某些驻扎在武汉之外的部队,就对工农兵委员会的模式不怎么感冒,他们认为这次的成功起事主要是军队和工人的作用,武汉弄一个工农兵委员会出来,他们可以接受,但是在武汉之外的地区也要弄一个委员会来管军队,他们就有些不乐意了。

    对于一些军官们来说,虽然他们对清王朝没有多少忠诚之心,但是对于革命的热情也只到革命爆发的时候,革命之后该怎么走,他们其实并没有多想,但总觉得自己冒着杀头的风险跟着武汉起事,总要有点好处吧。

    他们不介意田均一或唐才常当大都督或大统领什么的,但至少也得论功行赏,给他们一个小都督或督军什么当当,才不枉他们提着脑袋闹了这场革命。

    虽然在武汉的强势下,军中的这股思潮被强行压制了下去。在击败了朝廷南下的官军和击沉了试图进攻武汉的列强军舰后,这些人总算老实了些,承认劳工党确实有领导革命的力量。但面对俄国对大清的宣战,这些人又不禁蠢蠢欲动了起来,想着扩军之后也许能拉一支部队出去占一块地盘当土皇帝。

    毕竟“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这句话太深入人心了。而丢下书不念来参加新军,或想要投向革命党的,从来不缺乏这种野心家。更何况,大清还没有倒下,劳工党也没有真的完成取而代之的伟业,凭什么就不让其他人搏一搏呢?

    田均一、秦力山虽然能够控制住党内的思想继续向前,但不能把党外的那些功臣心态的人员的思想也扭转过来。这就是田均一主张缓和同英国的关系,暂时转入建设的一大原因,劳工党也好,工农兵委员会、工农兵代表大会也好,都需要一个时间来澄清那些拒绝向前的人员。

    但是一些同志畏惧于朝廷和列强对于武汉的威胁,认为应当抓紧难得的和平时期扩充军备,准备迎接朝廷和列强的下一次进攻,这就造成了党内和军队内部的思想混乱了。蔡锷、傅慈祥在此前就是军中较为高层的军官,他们的表态无疑给了田均一有力的支持。

    当然,也还有委员对朝廷是否能挡住俄军进攻表现出了焦虑,对此蔡锷也给了一个解决的办法,“我刚刚听委员们说,毅军老帅马玉昆向我们请求购买军械弹药,因为他接到了朝廷的命令,要去防守张家口、独石口到归化城一带。

    我认为,我们要支持马老将军,因为抵抗外侮也是我们的主张,我们不能一边喊着抵抗外侮,却又拒绝给愿意北上抵抗俄军的军队接济,这有违我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