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来看,生产的越少,成本就越高,生产的越多,成本就越少。因此,市场规模其实要比高利润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活下去的企业才能谈盈利…”
弗兰茨·克虏伯倒是最能接受田均一的这套理论,倒不是因为田均一解救了自己,而是克虏伯家族的传统就是优待工人,从而避免公司的技术外泄。克虏伯公司凭借着技术优势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关键就在于克虏伯公司的那些优秀的技术工人始终保守着公司的秘密。
当然,克虏伯公司对于工人的优待,也使得克虏伯家族成为了埃森地区的主宰,埃森地区21000名克虏伯工人是克虏伯家族最坚定的支持者。所以弗兰茨·克虏伯并不反感给工人以福利,他所反感的是那些试图剥夺资本家财产的社会主义思想。
克虏伯和西门子为首的德国工业家们,他们现在也正处于产能过剩的阶段,这个产能过剩实际上就是全球的殖民主义竞争导致的贸易战造成的,俄国、英国、法国、美国这些国家在技术上无法和德国工业展开竞争后,就开始启动关税保护的贸易战争了。
此时的德国已经接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后阶段,和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不同的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使得停产变为了一种可怕的灾难。
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工厂停产虽然要蒙受损失,但是这种损失还是有限的,因为此时的工厂投资规模还是比较小的。但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之后,集合了各种先进技术的重化工工厂,其投资额度甚至已经超出了普通农业国的国家税收。
1901年2月,卡耐基以5亿美元的价格将卡内基钢铁公司卖给摩根。这是一笔震惊世界的交易,也是让许多小国感到绝望的交易,因为他们永远不能投资建设这样一家大型钢铁公司,而摩根以卡内基钢铁公司为基础组建的美国钢铁公司,更是美国第一家资产突破10亿美元的公司,这家公司的钢铁产能超过了英国的一国钢铁产出。
可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重化工产业已经成为了大国之间的游戏,谁能让本国的重化工产业活下去,比能否赚到高额的利润更重要,因为失败者将会彻底退出这一市场,赢者将获得一切。美国人最先意识到了这一点,才会建立了垄断美国钢铁产业的大型钢铁托拉斯,德国人同样开始意识到了这点,但是德国吃亏就在于,德国重化工工业的原料和市场都不在国内,没法如美国这样搞高关税保护。
德国人既希望他国对自己的工业开放市场,但又不想让他国的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这种经济上左右互搏的对立政策,使得德国的工业过剩产能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倾销对象。中国确实是德国工业界的最后希望了,而湖广表现出的亲德倾向,也使得德国工业界不得不对湖广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委员会做出一定的让步,以维持当前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
当这些德国资本家向田均一表示他们同样反对苦力贸易,支持以华人劳务公司的模式进行劳务派遣合作后,田均一等人也是松了口气。这是中德海外合作最为关键的一点,劳工党当然能够组织一批劳动力前往海外务工,但是劳工党却不能成为苦力贸易的支持者,这显然是有违党的自身理念的。
当德国人愿意以合作的方式签订劳动委托合同后,那么接下来的不过就是经济问题了,经济问题总是问题不大的。因为当前中国正属于小农经济不断被破坏的阶段,义和团运动之后,满清签署的对列强的进一步开放条款,实质上已经让内陆乡村也成为了帝国主义掠夺的对象。
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委员会实际上是加快而不是减缓了这一过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破坏之后,必然是要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的,现在委员会虽然用大量的基建工程把这些释放出来的劳动力给吸纳了,但是仅凭湖广一家的能力并不能面对长江中部地区各省源源不断出现的破产农民,假如没有更多的岗位给他们,那么各地动乱就会不断的出现。
劳工党的目标是革命但现在的革命时机并不成熟,因为朝廷推动的新政看起来确实迷惑了不少人,这种地方上的动乱除了白白耗费革命的力量之外,并不能让清政府垮台。更何况,这些农民并没有什么革命理论的指导,他们也很难理解什么是工业建设,他们往往就把暴动的目标指向了洋人、教徒和西洋机器,认为正是这些东西破坏了自己的生活。
哪怕是暂时性的,劳工党也需要帮助这个朝廷先稳住社会秩序,等到劳工党积蓄足够的力量和革命的时机成熟时,才可以一次性的打倒这个朝廷,这也是对中国损失最小的革命方式。
过去田均一并不理解为何要这样做,但是随着他越来越深入的去了解各国的工业化之后,他发觉林信义说的是正确的,德国人就是先完成了工业化,所以才能以不大的代价就完成了德国的统一。这不是德意志民族第一次做统一的尝试,在17世纪、18世纪,德意志民族都试图统一在一个国家之内,但是这种尝试都被外力给打破了。
中国革命实质上就是一个先部分地区独立然后再统一全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是没有足够的工业能力去对抗那些外力干涉,那么中国要付出的代价将会难以想象。因为当前反对中国革命的包括了所有列强,德国也同样不会接受一个独立自主的中国出现,否则他们就不可能在中国投入这么多资本。
越是明白了这一点,田均一就越是远离了所谓欧美先进国家会乐于见到中国走向文明的说法,中国革命最终都是要依赖于暴力破局的,所以积蓄实力一次性打破僵局最为重要,假如拖延下去让列强看到有机可乘,那么革命就必然会失败。
抛弃了这种和列强合作换取中国独立的侥幸心理后,田均一做起事来倒是更加的大胆了,因为他觉得反正这些条款最终都是要靠实力来说话的,不管许诺了多少,在力量面前都是不做数的,这也是列强教给中国人的逻辑。
不过现在他则需要给这些德国人更多的希望,让他们觉得在中国投资是有价值的,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工业能力,田均一心中这样想着,口中则说道:“事实上,我认为太平洋诸岛不仅仅可以进行农业、伐木业和矿业开发,也可以进行远洋捕捞业的开发。
不管是中国还是德国,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都属于落后者,德国是因为距离太平洋太远所以才对远洋捕捞业没什么兴趣,但是我国距离太平洋并不远,我国也需要大量的鱼获来补充国民的营养,所以为什么中国和德国不能联合起来开发太平洋的渔业资源呢?
建造大型的远洋渔轮不仅可以刺激造船产业,也能刺激钢铁产业,而我国也可以借此解决大量农村声誉劳动力的出路。我以为,这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项目…”
在大厅的另一个角落里,几位英美记者站在了一起注视着大厅内所发生的一切,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