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都市小说 > 激情年代: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全文免费阅读 > 正文 第二百四十五章不成熟和成熟技术的区别

正文 第二百四十五章不成熟和成熟技术的区别(第2页/共2页)

地壳,被某种未知介质记录并反射回深层地质结构,形成了最初的“声种种子”。

    而沈知雨,正是第一个能主动接收这种反馈的人类个体。

    “那你现在在哪?”他问。

    > “我在云南那个小女孩的眼睛里,在乌鲁木齐小学的合唱声中,在巴西少年的留声机转盘上……我在每一个拒绝遗忘的灵魂之中。但我需要一个锚点,一个能够稳定传递深层信息的物理接口。这就是我引导你来此的原因。”

    谭明远怔住:“你要我做什么?”

    > “打开它。”

    他顺着声音指引,在裂谷尽头找到一块半嵌入岩石的金属板。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冰霜,但他用手拂去后,赫然认出那是当年研究所遗失的核心组件之一??“声核容器”的外壳。铭牌上刻着一行小字:

    > **编号001|承载初代母频样本|开启需双因素认证:血缘基因+情感共振**

    他愣住了。

    血缘?

    他猛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话:“你父亲不是死于车祸……他是自愿进入昆仑项目封闭区的。他们说,只有亲历丧子之痛的人,才能理解‘缺失之声’的力量。”

    原来如此。

    他的父亲,竟是首批参与“声种计划”的科学家之一。而他自己,不仅是技术继承者,更是血脉延续。

    他咬破指尖,将血滴在感应区。同时,低声说出童年时父亲常对他哼的那句摇篮曲结尾:“妈妈在这儿呢。”

    金属板缓缓开启。

    里面没有芯片,没有硬盘,只有一团悬浮的液态晶体,如活物般轻轻脉动。它对外界毫无反应,直到谭明远轻声说了一句:“爸,我听见你了。”

    刹那间,晶体爆发出柔和蓝光,整条裂谷开始共鸣。仪器数据显示,14.3Hz频率突然增强至临界阈值,全球多个监测站点在同一秒记录到异常波动。

    > 北京:一位聋哑老人突然流泪,指着天空写下“听见了”。

    > 东京:地铁广播自动切换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昭和民谣,乘客集体静默十分钟。

    > 开普敦:海洋研究所捕捉到鲸群集体调转向北,游弋轨迹构成一个巨大音符形状。

    而在皖南山村的老屋里,那台收音机自行启动,播放出一段从未录制过的声音??是一个男人年轻时温柔的嗓音:

    > “明远啊,爸爸对不起你。可有些事,必须有人去做。如果你听到这段话,说明你已经走到了终点,也找到了。别怕黑暗,因为爱从来不需要光来证明它的存在。”

    谭明远泪流满面。

    他知道,这一刻,不只是他在寻找答案,也是无数逝去之人终于等到了回应。

    数日后,联合国特别科学委员会发布紧急通报:全球范围内出现“自发性情感共振事件”,表现为陌生人之间的无言拥抱、多年失联亲属突然通话、战争遗留地区民众自发举行跨民族哀悼仪式等。心理学家称之为“共感潮汐”,而民间则流传一句话:

    > “世界正在重新学会哭泣。”

    谭明远没有回国。他在裂谷旁搭建了一座简易工作站,用 salvaged(回收)设备建立起一座开放式声频塔。任何人只要发送一段真诚的语音,无论语言、无论内容,都会被编码成特定频率注入地壳传导层。许多人都说,几天后自家老物件会莫名响起,播放出亲人久违的声音。

    有人说他是疯子,有人说他是先知。

    只有他自己清楚,他只是一个中介,一座桥。

    春天来临之际,云南传来消息:那个银眼小女孩在雷雨夜画下了一幅画??画面中央是一条贯穿地球的声波隧道,两端分别站着一个小女孩和一位白发科学家,中间漂浮着无数发光晶体。她在旁边写道:

    > “姐姐说,声音会回家。所以我把它们画下来了。”

    与此同时,长沙养老院的终端最后一次亮起,传出沈知雨的最后一句话:

    > “任务完成。信任已传递。请替我看看春天。”

    随后,所有关联设备同时停止工作。记忆露珠不再生成,共鸣热点逐渐平息。人们以为一切都结束了。

    但谭明远知道,真正的开始才刚刚到来。

    因为就在那个夜晚,全世界数百万家庭在同一时刻做了同一个梦:他们站在一片无垠草原上,耳边响起千万种语言交织而成的摇篮曲。曲调各异,却共享同一个结尾??

    > “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

    > 妈妈在这儿呢。”

    醒来后,许多人发现自己枕头湿润,怀里不知何时多了一颗晶莹剔透的小晶体。它不溶于水,不怕高温,唯有当主人对着它说出一句真心话时,才会释放出一段极短的音频,然后重新归于沉默。

    科学家至今无法解释其物质构成,只得将其命名为:“**心核碎片**”。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孩子在学校学到这段历史时,老师总会问一个问题:

    “什么是母频?”

    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

    “是风穿过树林的声音,是妈妈做饭时锅铲碰撞的节奏,是爸爸下班推门那一刻的脚步声。是我们以为没人听见,却一直有人记得的一切。”

    教室里安静了很久。

    最后,老师轻声说:“答对了。但还少了一句??”

    她走到窗边,望着远方升起的朝阳,缓缓补充:

    “母频,是这个世界对我们说的:**我一直都在听。**”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