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殿中顿时吵作一团。
景和静静看着这一切,心中却已明了。
“够了。”他沉声开口,声音虽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已登基,便是大晟之主。边关之事,朕自会处理。至于太后,她已退居深宫,朕亦无意再请其出山。”
他目光扫过群臣:“谁若再提太后辅政之事,便是对朕的不敬。”
群臣皆噤声,不敢再言。
景和缓缓起身:“传朕旨意,命沈寒舟即刻前往边关,整备军务,以防北狄来犯。另,彻查朝中异心者,一并拿下。”
沈寒舟领命而出。
景和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却涌起一丝不安。
他隐隐觉得,这场风暴,才刚刚开始。
而慈宁宫内,温云眠静静听着属下的汇报,嘴角微微上扬。
“景和,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她缓缓起身,走到窗前,看着远处的太极殿,心中却无比清明。
“大晟的江山,终于交到了真正能掌控它的人手中。”
她缓缓闭上眼,低声呢喃:“这一局,我赢了。”
风雪中,太极殿前,血迹未干。
而新的风暴,正在酝酿。
太极殿前,风雪未歇,血迹未干。
温云眠缓缓转身,走入殿中,留下一句话:“景和,大晟的未来,交给你了。”
她知道,她的使命已完成。而景和,也终于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帝王之路。
然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景和登基后,改元“景昌”,正式成为大晟新帝。朝堂之上,百官朝拜,山呼万岁,但在这表面的臣服之下,暗流涌动。
温云眠虽退居慈宁宫,却并未真正放手。她手中仍掌控着暗卫与旧部,朝中诸多官员仍效忠于她。而景和虽已登基,却依旧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
朝堂之上,景和首次临朝,便遭遇挑战。
“陛下。”兵部尚书沈靖之弟沈昭然上奏,“太后虽已退位,但其旧部仍掌控禁军,若不加以制衡,恐有不测。”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景和神色不变,淡淡道:“沈尚书,朕已下旨,禁军由沈寒舟统领,太后旧部已悉数遣散。你所言不测,是质疑朕的安排?”
沈昭然脸色微变,连忙低头:“臣不敢。”
景和目光微冷:“既然不敢,便退下。”
沈昭然咬牙,却不敢再言,只得退下。
然而,这一幕,已让景和明白,朝中仍有太后旧党,也有心怀不轨之人,试图借机挑拨他与太后的关系。
退朝后,景和召见沈寒舟。
“沈卿。”他沉声道,“朕登基之初,便有人意图挑拨朕与母后的关系。你可看出端倪?”
沈寒舟沉思片刻,缓缓道:“陛下,太后虽已退位,但她在朝中威望犹存,许多大臣仍视她为真正的主心骨。如今您登基,他们心中未必服气。”
景和点头:“所以,朕必须尽快立威。”
沈寒舟拱手:“陛下英明。但立威需有因,不可贸然行事。”
景和沉吟片刻,缓缓道:“朕意已决。传旨,三日后,举行大赦天下之礼,同时,宣布朕的第一道诏令。”
沈寒舟一惊:“陛下要……”
景和目光坚定:“朕要宣布,太后旧部中,凡愿效忠新朝者,皆可留任。但若心存异志者,一概罢黜。”
沈寒舟沉思片刻,终是点头:“是。”
三日后,太极殿前,群臣齐聚。
景和立于高台之上,朗声道:“朕登基之初,愿与天下共治。今日特此宣布,太后旧部中,凡愿效忠朕者,皆可留任。但若心存异志者,一概罢黜,永不录用。”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许多旧臣脸色骤变,尤其是沈昭然等人,心中顿时警觉。
景和目光如炬,缓缓扫过群臣:“朕知诸位心中仍有疑虑,但朕已登基,便是大晟之主。若有人心存二志,朕必不容。”
群臣跪拜,山呼万岁,但其中多少真心,多少假意,景和心知肚明。
散朝后,沈寒舟低声提醒:“陛下,此举虽立威,但亦会激怒太后旧党。若太后得知,恐怕……”
景和微微一笑:“母后若真在意,便不会退居慈宁宫。”
沈寒舟沉默。
而与此同时,慈宁宫内,温云眠静静听着属下的汇报,嘴角微微上扬。
“景和,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她缓缓起身,走到窗前,看着远处的太极殿,心中却无比清明。
“大晟的江山,终于交到了真正能掌控它的人手中。”
她缓缓闭上眼,低声呢喃:“这一局,我赢了。”
风雪中,太极殿前,血迹未干。
而新的风暴,正在酝酿。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