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第三计,最为凶险??名为“断喉”。
她推测匈奴刺客必会在皇帝巡行途中下手,而最佳地点便是函谷关外十里坡。此处山路狭窄,两侧峭壁林立,极易伏击。于是她暗中调集五百精锐死士,皆为昔日柳明志旧部,伪装成商旅屯于附近村落,只待信号一响,便封锁山谷,围剿敌军。
但她还缺一样东西??能真正让敌人相信皇帝已死的证据。
为此,她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用自己的命做饵。**
她写下一纸遗书,伪造成皇帝亲笔,内容为“朕感天命将尽,不忍苍生再陷战火,决意禅位于皇弟,即刻启程赴终南山修行”。随后,她服下一种名为“龟息散”的秘药,可令人呼吸全无、脉搏停滞,形同死亡。药效可持续六个时辰,期间体温骤降,面色青紫,纵是太医也难辨真假。
当夜,消息传开:皇帝已在行宫暴毙!
举国震动。太子悲痛欲绝,宣布停朝三日。匈奴使团闻讯,连夜密会城外营地,果然升起赤纛,主使高呼:“汉室气数已尽,今夜发难,取首级归!”
时机到了。
凌薇儿在药效将尽前苏醒,立即发出烽火信号。五百死士如猛虎出闸,突袭敌营。与此同时,那名替身皇帝在重重护卫下现身城楼,当众焚毁“遗诏”,宣告自己安然无恙。百姓欢呼雷动,军心大振。
混战之中,赵承渊率边军主力及时赶到,将匈奴残部围困于山谷。经审讯俘虏才知,此次行动由匈奴太后亲自策划,意图趁中原内乱之际,一举颠覆王朝。而那位“和亲公主”,实为一名男扮女装的宗室子弟,只为掩人耳目。
阴谋彻底粉碎。
战后,皇帝欲亲自登门谢恩,却被凌薇儿婉拒。她在回信中写道:“妾本江南一介妇人,所作所为,不过守夫志、教女德、护家国而已。功成身退,方合天道。”
皇帝读罢,久久不语,终下令在太庙侧殿立一座无名牌位,上书:“贞烈辅国隐士之位”,并特许百姓春秋两祭。
自此,朝野上下再不敢轻视女子才智。数年后,朝廷首开“女谋科”,选拔才女参议政事,首榜状元便是兰雅之子念安??他年仅十六,却以一篇《论民心为兵戈根本》震惊四座。
凌薇儿坐在藤架下听孙儿朗读殿试文章,脸上笑意温润。春风拂过,紫茉莉再次绽放,香气缭绕如烟。
“奶奶,”念安忽然放下书卷,认真问道,“你说,真正的英雄是什么样的人?”
她望着远处湖面,那里曾有渔舟归来,有青铜面具下的温柔眼神,有无数个夜晚灯下共研兵法的身影。
“英雄啊……”她轻声道,“不是站在万人之上的人,而是愿意在无人看见的地方,默默扛起整个时代重量的人。”
念安似懂非懂,点点头,又跑去逗弄院中鸡雏。
暮色渐浓,一只白羽信鸽翩然飞落窗台,脚上绑着小小竹筒。凌薇儿取下一看,里面仅有一枚干枯的紫茉莉花瓣,和一张极小的纸条,上面写着:
**“花开了,我看见了。”**
她握紧花瓣,泪水滑落。
这一生,她未曾披甲上阵,却以笔为剑,以智为盾;她不曾位列朝堂,却左右乾坤,扭转山河。她不是将军,却是千军万马背后的那一声号令;她不是帝王,却守护了一个时代的安宁。
而这一切,只为兑现那个雨夜里握住的手??你说要回来,我就等你回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又是一年清明,兰雅带着全家前来扫墓。念安蹲在碑前,摆上新采的紫茉莉,忽然指着湖心惊呼:“奶奶,你看!”
众人望去,只见薄雾之中,一艘旧渔舟缓缓驶来,船头立着一道模糊身影,戴着青铜面具,手中握着一束盛开的紫茉莉。
风起,铃响。
凌薇儿闭上眼,嘴角扬起一抹微笑。
“是他回来了。”
没有人看见那艘船靠岸,也没有人看清那人面容。待雾散时,舟已不见,唯余岸边一枚脚印,深深嵌入泥土,仿佛走过千年岁月。
当晚,凌薇儿沐浴更衣,端坐于房中,手中捧着那本《薇草集》,一页页翻过,直至最后空白页。她提笔写下八个字:
**“山河无恙,与君同眠。”**
搁笔,合书。
次日清晨,阳光洒满庭院,紫茉莉开得正盛。她静静躺在榻上,面容安详,唇角含笑,手中仍握着那枚干枯的花瓣。
享年九十有三。
葬礼那日,天下缟素。不只是枫桥百姓,更有无数陌生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手持紫茉莉,默立碑前。有人说,她是“女诸葛”;有人说,她是“巾帼武侯”;还有人说,她是大周最后一位“影国士”。
可唯有柳明志的墓碑旁,多了一块小小的石牌,上面刻着一行娟秀小字:
**“此处安息着一个不愿辜负承诺的人的妻子。”**
多年以后,当念安成为一代名相,主持修订国史时,在《仁康列传?补遗》中添上一笔:
> “世有双星,隐于江湖。一曰柳郎,一曰薇卿。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谋定天下而不居功,泽被苍生而不见名。或问其谁?唯见春风拂过枫桥,紫茉莉年年盛开,香气不绝。”
每当春来,孩童们依旧传说:若在花开之时诚心许愿,便能看见那对携手漫步湖畔的老人,一个戴青铜面具,一个执紫茉莉花。
他们说,那是回家的路。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