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科幻小说 > 肥鸟先行 > 正文 第292章 办事立业,就在当下

正文 第292章 办事立业,就在当下(第1页/共2页)

    第292章 办事立业,就在当下

    苏泽最后没有帮张纯选官,而是回到家中,开始起草奏疏。

    这一次他下笔十分的慎重。

    科举制度,是大明最根本的制度了,任何一点微小的改革,都会引起政坛的剧烈震动,关系所有读书人的未来。

    所以有关科举的改革,步子一定不能迈的太大。

    原时空清末的废除科举,一下子将读书人彻底得罪光了,最后加速了清廷的崩溃。

    清末改革是内忧外患下的不得不改,有时候只能用猛药,但是这方时空中,大航海时代方兴未艾,工业革命还未见曙光,大明依然是整个世界最强大和先进的国家。

    所以苏泽可以操纵这艘巨轮,进行渐进的改革。

    苏泽选择的突破口就是举人。

    举人,是科举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环。

    举人往下就是秀才,秀才在隆庆时代已经比较泛滥了,几乎没有多少特权,这些人虽然也清高自傲,但是如果长期考不上举人,基本上也会认命,去做一些其他的事业。

    举人向上就是进士了,进士再怎麽都可以授官了。

    隆庆朝也没到晚明那样,进士授官都淤塞。

    举人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

    在地方上,举人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穷秀才,但是没有穷举人。

    举人已经是准官员,算是举人老爷了,如果甘心做个乡绅,就是靠着投效的土地都可以做个小地主了。

    一个县里也没有几个举人,举人如果窝在县城里,已经是县城婆罗门了。

    但是在官场上,举人又什麽都不是。

    吏部这麽多候缺的举人,世人都说在吏部门前挥一扁担打倒五个人,四个举人,剩下的一个就是进士。

    所以举人问题处理不好,在地方上容易出乱子,就是在京师也会造成巨大的舆论问题。

    苏泽想到的办法,就是前世的「三支一扶」。

    举人想要做官,但是更想要做发达地区的官员。

    九边丶云贵丶包括现在的澎湖海南这些地区,其实有大量的职位空缺,但是举人都是不愿意去的。

    那既然如此,就通过奖励,让举人愿意前往这些地方为官。

    苏泽写道:

    「凡主动请赴云贵丶广西丶九边丶澎湖者,实任满三年即调内地优缺,免其苦候。」

    但是这样也只是和王崇古的政策一样,王崇古的政策效果不佳,那说明还要继续加码。

    举人不愿意去这些地区,其中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怕一去不回。

    所以苏泽认为,必须要约定「三年之期」。

    「三年考满,任职期间政绩中上者,优先调回他省选官任用。」

    当然,光是这样,吸引的举人也不会太多。

    「优先调回」本身就是比较含糊的说法,只不过比其他举人拥有优先权,但是富庶省份的好职位永远都是稀缺的。

    所以苏泽又加了一句:

    「凡出任此缺,请恩准考满后再参与恩科。」

    大明举人做官后,就自动放弃了参加贡试的资格。

    在不改变贡试的情况下,准许这些在偏远地区任职的举人,再获得一次参加贡试的资格,这等于给了他们一次学历晋升的希望。

    「已举人入仕的,也可以自请调往任职,同此恩例。」

    已经选了好地方做官的举人,同样可以用这种方式再获得贡试资格。

    其实这也不是什麽太大优惠,反正贡试也要考试,等于去这些老少边穷地区任职,可以保留参加贡试的资格而已。

    当然,以上的方法都是治标的办法。

    等到了明末,九边的岗位已经被举人充塞,甚至很多举人想要给边关的总兵当幕僚都没机会。

    大明的官位如果还是这麽多,这增长的举人数量,很快就能填满空缺的职位。

    所以还是要增加官员的数量,这就是中期疏导的办法。

    苏泽又写道:

    「命举人领垦澎湖,殖拓辽东,改土归流云贵。」

    「殖拓地新设县治,即委举人任知县等县官实职。」

    「再设海外学政使,授实官,秩同内地教谕,举人可应选。」

    「殖拓新地和海外之任,限期六年,非大功不得迁转。」

    这就是苏泽的第二步,将这些地区的官职拿出来,如果有举人愿意去,就可以破格授官。

    但是为了防止一些人利用这个政策获得官身,也要明确说明必须要在这些地方干满两任,也就是六年,才能调回大明本土。

    最后就是长期的办法了,苏泽就没有继续写了。

    长期来说,就是推广吏科试,继续推动四民平等的想法,逐步取消举人乃至于整个士人阶级的封建特权。

    这些自然不能写在奏疏里。

    等到了那个时候,大明也就有了更多体面的高级岗位,也就能分流走这些读书人,而不是全部挤入官场。

    而另一方面,海外分流也会形成一个对外的利益集团,将一部分官员的命运绑定在海外。

    这样一来,朝廷也不会随意放弃海外利益。

    苏泽最后写下了奏疏的标题——《疏通举人铨政壅滞疏》。

    但是这一次,苏泽没有直接放入【手提式大明朝廷】模拟。

    而是准备先让张思维参详一下,再找高拱商议,然后在朝堂和报纸上吹吹风,试探下士林的看法。

    这样的改革,必然事关重大,所需要的威望点也是海量的。

    所以这一次的上疏,苏泽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

    ——

    十月十九日,国子监。

    朱俊棠看着正在收拾东西的张纯,焦虑的问道:「明之(张纯字)兄,你真的要放弃贡试?」

    「思召(朱俊棠字)兄,苏师帮我指了方向,我准备去澎湖试一试。」

    苏泽最终也没有帮张纯谋个富庶地区的职位,而是给了张纯一个建议,澎湖提学。

    这个职位也是刚刚设立的,主管整个澎湖的学政。

    苏泽单独给张纯分析了这个职位。

    澎湖虽然目前还挂在福建下,但地理面积是相当大的,而且靠近沿海地区,条件优渥。

    以往澎湖殖拓缓慢,一是大明的禁海令,出海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惧怕瘴气。

    但是现在这两个问题已经消失了。

    大明海上贸易飞速增长,无论是官船还是民船都在迅速增长,国舅李文全在澎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