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网游小说 > 猫疲 > 《唐奇谭》 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两京

《唐奇谭》 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两京(第1页/共2页)

    而在洛都城北的铜驼坊,被称为“的蛛巢”的通政司承发厅主楼建筑内。已然聚集了来自大内的内侍省,藩务、宗藩两院,外朝的御史台台院、礼部、鸿卢寺、宗正寺、武德司等相关署衙人等济济一堂。

    而作为其中的核...

    夜深了,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带着初夏特有的温润。林若没有关灯,也没有再打开电脑。她坐在书桌前,手里握着一支旧钢笔,笔尖悬在纸面之上,迟迟未落。她知道,有些话不能打字,必须一笔一划写下来,才能留住那份重量。

    她忽然想起十年前那个雨夜。那时《唐奇谭》刚出版不久,网上争议四起。有人骂她是“复古狂徒”,说她写的不是历史,是幻想;有人却在评论区留下整段整段的手抄诗句,署名“一个不想忘记的人”。那天晚上,她收到一封匿名邮件,只有一句话:“你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在替死人呼吸。”

    当时她泪流满面。

    而现在,她终于明白,所谓写作,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无数沉默者的合声,是千百年来那些没能说出的话,在某个时刻借由一双手、一支笔,重新浮现。

    她缓缓写下:

    > **2138年,地球进入“静滞期”。气候趋于稳定,资源分配逐渐均衡,战争几近绝迹。然而,人类整体创造力显著下降,心理学界称之为“安逸性精神萎缩”。人们不再追问意义,不再渴望超越。城市整洁有序,但街头少了争论的声音,校园里不再有彻夜不眠的思想碰撞。**

    >

    > **一名青年学者提出警告:“文明的死亡,往往始于无痛的麻木。”他发起“重燃计划”,号召全球青年重读二十世纪前的思想经典,并撰写回应文章。出乎意料的是,响应者寥寥。多数人认为这些文本“过时”“沉重”“与现实脱节”。**

    >

    > **直到一位盲童在听完整本《唐奇谭》有声版后,写信给主办方:“我从未见过光,但你们的文字让我‘看见’了黑暗中的火把。如果有一天我也能举一把,哪怕只能照亮一步路,我也愿意。”**

    >

    > **这封信被转发上亿次。随后,世界各地陆续出现“暗室读书会”:参与者关闭所有电子设备,在完全黑暗中聆听他人朗读古籍。他们说:“唯有在黑夜里,我们才真正学会倾听。”**

    >

    > **十年后,“静滞期”结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转折点命名为“心灵复苏运动”,并在日内瓦设立永久纪念碑,碑文摘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林若停笔,指尖微微发颤。她想起自己曾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觉得,什么才算活着?”

    一个小男孩举手说:“老师,我觉得……能为别人记住一件事,就算活着。”

    那一刻,她几乎哽咽。

    窗外,月光悄然爬上书架,照在那本泛黄的《唐奇谭》上。她轻轻翻开扉页,看到沈砚多年前留下的赠言:“愿此书如钟,非为装饰,而为惊醒沉睡之人。”

    她继续写道:

    > **2150年,量子通讯网络覆盖太阳系。人类已在木卫二、土卫六建立科研站,火星人口突破百万。技术已可实现意识备份与数字永生,但争议不断。**

    >

    > **一次星际学术会议上,中国代表提出一项提案:“任何文明向外扩张时,必须携带三项非实用遗产??一首诗、一篇散文、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

    >

    > **反对者讥讽:“这些能种粮食吗?能修飞船吗?”**

    >

    > **中国代表平静回应:“它们不能,但它们能让人记得,为什么要造飞船,又为何要活下去。”**

    >

    > **最终提案以微弱优势通过。首批星际档案中,《唐奇谭》被选为“代表性人文文本”,随“星火七号”探测器飞向半人马座α星。**

    >

    > **发射前夜,项目总工程师在日记中写道:“我们送出去的不只是信息,是一个民族对‘人’的理解。也许亿万年后,当外星生命打开这段数据,他们会发现??这个物种,曾用文字对抗遗忘。”**

    林若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沈砚年轻时的模样。那是她在整理阳城案卷时偶然看到的一张老照片:他站在县衙门前,风衣下摆被风吹起,手里拿着一叠手稿,神情坚毅。背后墙上贴着一张告示,墨迹未干,写着四个大字:“还民以信”。

    她记得卷宗里记载,那一年大旱,官府谎报收成,百姓饿殍遍野。沈砚原是监察御史,本可置身事外,却执意查案。三十八位同僚联名劝阻,他只回了一句:“若我不言,谁负此责?”

    后来他被贬岭南,途中病逝于舟中,年仅四十二岁。

    可他的文字活了下来。

    就像现在,正从她的笔尖流淌而出。

    她继续书写:

    > **2167年,地球遭遇百年罕见的日冕风暴,全球电网瘫痪,数字系统大面积崩溃。长达三个月的“无网时代”降临。**

    >

    > **起初社会陷入混乱,抢劫频发,信息断绝。但很快,各地自发组织起“口传驿站”:教师、老人、图书馆员成为知识传递者,在广场、教堂、废墟中开讲经典。**

    >

    > **杭州西湖边,一群退休语文教师每日清晨聚集湖畔,轮流背诵唐宋诗词。听众越来越多,有人录音,有人抄写,有人甚至用竹简刻下全文。**

    >

    > **一位记者问其中一位老先生:“为什么是诗词?”**

    >

    > **老人笑答:“因为人在绝望时,需要美的东西撑住灵魂。面包重要,但眼泪也需要归处。”**

    >

    > **这场危机结束后,政府重建信息体系时,特别增设“非数字化文明备份系统”:每座城市必须保存一套完整的手抄典籍,并定期举行公开诵读仪式。**

    >

    > **北京国家图书馆地下三层,建成了“静默书库”,收藏十万册人工誊写的经典文本。入口处刻着一句话,据说是某位幸存者在风暴期间写在墙上的:**

    >

    > **“当世界失电,愿人心仍有光。”**

    林若感到胸口一阵发热。她起身走到窗前,推开玻璃。夜风扑面而来,带着远处槐花的香气。楼下的小公园里,几个孩子正围坐在一位老人身边,听他讲故事。灯光昏黄,映着他们专注的脸庞。她隐约听见一句:“……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她笑了。

    回到桌前,她换了一张纸,继续写:

    > **2180年,人工智能“羲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