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路线一致,而不是为地方主义所裹挟?不要忘记,现在许多地方的土地革命尚未完成,许多党员在土地革命的立场上并不和党的路线一致,只在完成了土地改革的地区中,这些党团员才经历过了一次考验。
那些没有完成土地改革的地区的党团员需要先证明自己的立场,才能要求和经历过考验的党团员获得相等的权利。我是坚决反对把入党当成科举考试的,只要入了党就能立刻变成革命者,这显然不是唯物主义,而是唯心主义,人的思想转变是需要过程的,这种过程和物质基础是分不开的。
列宁同志说过,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联合那些中立派去打倒反动势力,我认为列宁同志说的很对,但要说明一点,统一战线的重点在于战线而不是统一,为了统一放弃战线是错误的,假如没有一个战线,我们到底统一了什么?难道去统一反革命吗?那么就不是我们统一了别人,而是反动派统一了我们。
党内的思想问题也是如此,不能入党的时候严格考察,入党之后就放任自流,结果某些党员比党外群众的政治觉悟还低,群众还知道保家卫国,而某些党员却开始主张没有党就没有国家和人民了,这和满清的首崇满洲有什么区别?
试图把党凌驾于国家之上,试图让国家凌驾于人民之上,这不是无产阶级想要的社会主义,这是新时代的八旗,还不如资本主义…”
林信义最终还是压制住了党内的异议,推动了一批两湖地区的年轻党团员走上了党的基层组织领导岗位,而很快这批年轻人在宣传工作上表现的能力,也让异议者偃旗息鼓了。
广东地区的民众一直对劳工党的土地改革抱有疑虑,担心是另一种搜刮民众财产的手段,毕竟广东人在满清统治下已经见多了这种巧取豪夺的手段。不过龙济光领导的广西军进入广东后,反对劳工党进入广东的民间舆论终于消失,而随着军队进入广东的宣传队也很快把土地改革政策解释给了民众,从而获得了农民的认可,李润之表现的尤为出色。
本章完
第791章
10月14日李纯部夺取了蚌埠,第二天倪嗣冲就迫不及待的带着卫队坐火车赶到蚌埠接收,按照战前的商议,安徽是他领导的安武军的地盘。
安武军以武卫右军左翼、张勋部为基础组建而成,并吸纳了被红军赶出安徽的地主民团武力。张勋在武汉眼中属于死硬的反革命分子,北洋诸人也只能保住其性命,然后让其回家养老,而他的部队也就交给了倪嗣冲带领。
倪嗣冲的安武军本来是驻守安徽的,但是在武汉军事和政治的压力下,一直没能控制安徽全省,到了1910年淮河大水时,倪嗣冲所部更是被武汉的救灾部队给挤出了安徽,一直退到了徐州北面。
之所以退的这么远,就是倪嗣冲知道自己不是武汉军的对手,他剿灭一下民党组建的革命军或土匪倒是次次取胜,但是和武汉这种正规军对抗,就是多抵抗些时日而已,没有整个北洋团体在身后,是不可能击败武汉军的。
而当时整个北洋并没有意思和武汉全面开战,因为对俄战争刚刚结束,武汉军队的规模还高于北洋,北洋只想着缩减武汉的军队编制而不是开战。所以倪嗣冲也只能让出安徽退往山东,不退就要被武汉隔离在安徽东部的几个城市里,在津浦铁路没有建设之前,安武军就等于是被武汉军给围困住了。
这一次和武汉开战,倪嗣冲也是最积极的,因为他想要拿回安徽的地盘,没有了地盘就不可能养私军,靠着中央拨款能养几个团?在津浦铁路建成之前,安徽富裕的地方在西部长江边上和中部的庐州地区,西部凤阳地区是出了名的穷地方。
蚌埠虽然在铁路线上,但此时却还是一片河滩地,虽然依托铁路,蚌埠的商业和军事价值都大大提升了,但想要获得安徽的税源,还是得先把合肥、安庆拿回来。李纯对安徽没兴趣,因为更富裕的江苏就在前面,所以很是爽快的就把蚌埠交给了倪嗣冲。
对于如何夺取的蚌埠,李纯给自己的部下贴了金,表示是击溃了武汉军队夺下的城市。不过事实上,这里依然是武汉军队主动撤离的,在蔡锷看来,依托津浦铁路移动的北洋军占据了机动优势,武汉军队分散防御这么广大的地区,损失会非常大,倒不如把铁路线让给北洋,让其尽快南下,然后好引诱第三军越过黄河向武汉进攻。
而夺取了蚌埠也确实给了北洋军以极大的信心,原本在黄河北岸迟疑的曹锟,终于下令卢永祥带第三混成旅越过黄河夺取郑县。
卢永祥部下辖步兵两团,机关枪炮队各一营,马兵两连,其步枪已经统一为日本三十一年式步枪,是第三师的精锐部队。其部携带马克沁机关枪4架,机枪子弹50万发,山炮12门,炮弹2万发。如果不考虑红军,那么这支部队在火力上已经接近日军的常备师团的水准了,毕竟北洋军中有着大量的日本顾问,这些顾问正是参照日本陆军的标准来规划北洋军的。
卢永祥部于10月16日过河,用了三天时间拿下了郑县。郑县在京汉铁路建成之前,和蚌埠没啥区别,这座小县城内最繁华的街道上都有着茅草屋。京汉铁路和洛郑铁路完成后,郑州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和武汉倾斜了大量资源建设的洛阳、舞阳难以比拟,这两处都是武汉的工业规划重点城市。
不过拿下了郑县之后,团长吴佩孚还是找到了旅长卢永祥道:“我看这仗打的有问题,南军并不是守不住才走的,而是主动放弃了郑县。我看过南军放弃的阵地,打扫的非常干净,一点废弃的军火都没给我们留下,也没有看到有大规模销毁军火的痕迹。
我看,我们应当先在郑州设防,夺取了洛阳再考虑南下较为安全。如果洛阳的南军对郑县展开反击,我们的后路就断了。”
卢永祥觉得吴佩孚说的很有道理,他给曹锟发电报认为应当谨慎南下,因为光是在郑县打的这一仗,就消耗了五万多发机枪子弹和2000多发炮弹,他在电报中叫苦道,“我部所携弹药原本预计是打到武汉城下的,但是现在刚过黄河就去了十分之一,若是照着原计划进军,恐怕河南都没出就该消耗殆尽了。”
前线部队认为应当持重,曹锟不想驳部下的面子,但是他知道作战计划是段总长布置的,如果不能按照计划行事,那么整个南下作战计划失败,板子就会落在他头上,因此他试探着给北京发电汇报了前线部队的反应。
只是他的电报甚至都没能送到段祺瑞手中,就被小徐打了回来,小徐在回电中表示,“第三军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南下,若是贻误军机则必要拿曹锟是问。”
小徐者,徐树铮是也,作为段祺瑞的智囊,现在已经高升陆军部次长,南下作战计划实际上就出自他之手。曹锟在北洋团体内亲近冯国璋等北方人,也就是所谓的直系,这些北方将领其实主张和南军以淮河、秦岭为界,大家相安无事最好。
而段祺瑞代表的南方人则要求统一全国,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