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其他小说 > 出宫前夜 > 正文 第466章 好日子在后头

正文 第466章 好日子在后头(第2页/共2页)

素裙阿娘”的教化之恩。

    晚余推辞不得,只得与沈长安一同接待乡亲。席间,一位白发老妪颤巍巍起身,从怀中取出一方绣帕,递给她:“先生,这是我孙女昨夜做的梦。她说梦见天上落下两颗星,化作男女二人,手持梅花,走入咱这山谷。从此旱涝不侵,五谷丰登。村里人都说,那是你们啊。”

    晚余接过绣帕,只见上面歪歪扭扭绣着两人携手立于梅树下的身影,旁边题着一行小字:

    **“愿仙人常驻,福泽千秋。”**

    她眼眶湿润,郑重收下,回赠一本亲手抄写的《千字文》。

    是夜,她与沈长安并肩立于山顶,俯瞰山谷灯火点点,宛如星河落地。

    “你觉得,我们算不算神仙?”她笑问。

    “凡人罢了。”他握紧她的手,“只是比别人多熬过了几场劫难,多守住了几份真心。”

    正月初七,春风破雪而来。山径渐通,远方传来马蹄踏冰之声。这次来的不是朝廷使者,而是徐清盏,带着两名少年弟子。

    “师父!师娘!”徐清盏翻身下马,拱手行礼,“弟子奉少主之令,扩建‘梅岭书院’。佑安帝拨银万两,梨月将军亲自督工,三个月内便可建成三进院落,可容百名学子就读。此外,江湖七十二寨共捐良田三百亩,作为学田供养师生。”

    晚余惊讶:“建书院?为何突然……”

    “因为您写的《山居札记》抄本已在民间流传。”徐清盏笑道,“不止百姓争相传阅,连西域商旅都带着它穿越沙漠。有人称您为‘南山先生’,说这部书足以媲美先秦诸子。”

    沈长安闻言,忍不住笑了:“你又要当夫子了。”

    晚余摇头:“我不是夫子,我只是个走过黑暗、终于看见光的人。我想告诉后来者:无论身处何境,都要相信光明存在。”

    书院动工那天,阳光破云而出,洒在废墟之上。工匠们清理沈家祖宅残垣时,竟从地下挖出一口青铜古鼎,鼎腹铭文清晰可见:

    **“忠贞传世,仁义立家。沈氏子孙,勿忘初心。”**

    众人皆惊。唯有晚余平静地抚摸鼎身,低声道:“原来,你们一直都在等这一天。”

    四月花开,书院落成。门前匾额由佑安亲笔题写:“梅岭书堂”。两侧楹联则是晚余所撰:

    > 上联:一盏孤灯照古今,不问出身贵贱;

    > 下联:半窗白雪映肝胆,但求心性澄明。

    开学首日,八十一名孩童列队入门,最小的不过六岁,最大的已有弱冠。晚余站在讲台前,身穿素裙,发插银簪,神情温婉而坚定。

    “今日第一课,”她开口,“不讲经史,不授诗书。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是正义?”

    孩子们面面相觑。一个瘦弱男孩怯生生举手:“是不是……不让坏人欺负好人?”

    另一个女孩大声道:“是帮穷苦人说话!”

    晚余点头:“很好。但你们可知道,真正的正义,有时需要牺牲?需要等待?甚至需要沉默?”

    她转身,在黑板上画下一棵梅树。“这棵树,十年前还只是枯枝。它经历了大火、风雪、无人问津的岁月。但它没有死去,因为它记得春天。”

    “你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一棵树。”她环视全场,“或许现在贫寒,或许被人轻视,但只要心中有光,就一定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台下鸦雀无声,唯有春风拂过窗棂,带来满园梅香。

    课后,沈长安在后院教少年们练剑。他不再追求招式凌厉,而是强调“剑心合一”。他说:“剑不是杀人之器,是正心之镜。你心中有邪念,剑必偏锋;你心中有慈悲,刃自清明。”

    有个孩子问他:“先生,您以前杀过人吗?”

    他沉默片刻,答:“杀过。为了活下去,也为了报仇。但现在我不再杀了。因为我知道,真正的胜利,不是击败对手,而是让仇恨停止。”

    消息传开,四方学子慕名而来。不到半年,书院规模扩大三倍,增设武学堂、医舍、农圃,形成一套完整的乡学体系。晚余亲自制定学规:不分男女,不论贫富,凡诚心向学者,皆可入学。

    秋收时节,书院首届学生参加乡试,九人中举,轰动北境。朝廷特使前来嘉奖,称“梅岭书堂”为“百年未有之义塾典范”。

    然而,就在一片祥和之中,一场新的风暴悄然酝酿。

    一名自称“李门遗徒”的游方道士潜入山村,散布谶语:“太后归位,天命所归。大胤气数将尽,唯有林氏再临,方可续命。”

    起初无人理会,但随着连日暴雨引发山洪,冲毁部分堤坝,百姓惶恐,竟开始有人焚香祷告,祈求“圣母降临”。

    晚余得知后,立即召集全村长老议事。她当众烧毁那道士所留符咒,冷冷道:“我非神佛,亦不恋权。谁再敢以我之名蛊惑人心,休怪我不念乡情!”

    随后,她亲率学生疏通河道,组织村民筑坝抗灾。沈长安则带领武学堂弟子巡防山林,防止趁乱劫掠。十日奋战,终保一方平安。

    灾后,她在书院大堂设坛讲学,主题正是:“权力与信仰的距离”。

    “人们总想把活着的人变成神。”她说,“因为他们害怕未知,渴望依靠。可一旦我们将凡人奉为神明,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历史告诉我们,盲从比暴政更可怕。”

    那一课,听者无不动容。

    入冬后,一封来自西域的信件辗转送达。拆开一看,竟是失踪多年的旧宫女翠娥所写。她随商队西行,在龟兹国定居,如今已是当地汉学馆的首席教习。信中说:“娘娘虽去,然德音远播。西域诸国皆知大胤有贤后林氏,退位不争权,归隐不忘民。许多女子以您为榜样,读书习字,求取自由。”

    晚余读罢,泪流满面。

    她终于明白,她的影响并未因远离朝堂而消失,反而以另一种方式生长蔓延,如同梅岭的树根,深埋土中,静待春雷。

    这一年元宵,书院举办灯会。孩子们扎了数百盏花灯,形状各异,唯有一盏格外特别??灯笼做成宫殿模样,中间站着一个小人,手持银簪,身旁写着一行小字:

    **“我们的太后娘娘。”**

    晚余看到时,怔了很久。

    最后,她亲手点燃那盏灯,让它缓缓升入夜空。

    沈长安站在她身旁,轻声问:“后悔吗?”

    “不悔。”她仰望着那点微光融入星辰,“我只是庆幸,这一生,既做过掌权的太后,也当过教书的先生;既尝过宫墙内的孤独,也拥有过山野间的自由。”

    他握住她的手:“那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她转头看他,笑意如初雪般纯净:“一个不会醒来的梦。梦里有你,有孩子们长大成人,有天下太平,有梅花年年盛开。”

    他将她揽入怀中,低语:“这不是梦。这就是我们的余生。”

    远处,钟声悠悠响起,是新建的书院铜钟第一次鸣响。声波荡过湖面,惊起一群白鹤,振翅飞向苍穹。

    而在京城太庙深处,那支供奉多年的银簪,在月光下静静闪烁,仿佛回应着千里之外的誓言。

    风起梅岭,心归长安。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