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120-130(第4页/共5页)

>     跟众人相处了一阵,她察觉到以林大姑娘为首的几个伴读,都不是那等眼高于顶的,便壮着胆子去请教。

    见她一个婢女愿意向学,黛玉等人都高看她一眼,但凡是他来请教,不拘是诗文还是经典,都乐得指教一番。

    黛玉见她基础并不牢固,还把自己启蒙的书籍收拾了一套来,借给她抄录。

    自那以后,三姐就在心里认了黛玉做老师,白天服侍佩瑶上学,晚上就点了灯烛抄书,有不懂的地方就在第二天去请教黛玉。

    若是黛玉不得空,她再去请教别人。

    有道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等东阳公主和佩瑜这一批皇室贵女彻底站在朝堂上时,尤三姐已经能做一段八股了。

    唯一叫黛玉惋惜的,就是她在诗词上没什么灵气,只会按照格律,填写些应制诗。

    但三姐已经很满足了,且到了这个时候,她才敢向黛玉提出正式拜师。

    第125章 太子周朝堂上吵嚷了半年……

    朝堂上吵嚷了半年有余,众人都看出圣人是铁了心要让自己的女儿入朝。至于那些郡主并高官、清流之女,不过是为公主们打掩护的罢了。

    这一任的天子劝不动,有那心思活络的,就把主意打到了下一任身上。

    当今太子今年十二岁,因为储君的身份,又是圣人独子,从小就有名师专门教导。

    据那些教导太子的官员们来说,太子殿下年虽幼,志却高,对于圣人之言也有独到的见解。

    正好,圣人为了平息公主们入朝掀起的风浪,顺势让才十二岁的太子也入朝了。

    圣人此举,是为了安大臣们的心,告诉他们:朕虽疼爱女儿,却也还没到老糊涂的地步,知晓祖宗基业该传给谁。

    在朝臣们想来,皇家争斗自然残酷。远的不说,就只说当今圣人这一辈,如果不是先帝去得早,指不定能乱成什么样呢。

    且还有小道消息传出:先帝之所以去得早,其中少不了圣人的手笔。

    只是没有证据的事,谁也不敢乱说,大家都只当没听过。

    太子虽然没有彻底离开上书房,却也正式入朝,给了朝臣们接触他的机会。

    圣人对几位公主如盛宠,太子心中岂会毫无芥蒂?

    这些大臣们可不觉得自己是在挑拨人家姐弟的关系,他们义正辞严,口口声声强调自己是在维护正统。

    原本他们是想让太子的几位老师做中间人劝说的,可到了这个时候,朝臣们才恍然惊觉:不知不觉间,教导太子的老师,竟然都换成了家里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

    那些人和他们这些人可不是一派的,只因利益诉求全然不同。

    不能把锅甩到别人身上,他们只能自己派了几个代表接触太子,说些似是而非的话。

    一开始太子不以为意,但以讹传讹、三人成虎,同样的话听得多了,十二岁的孩子读书再多,也很难不受影响。

    终于有一天,太子私底下和他们说:“父皇实在太过胡闹,若是有朝一日……孤定要拨乱反正。”

    那几个人达到了目的,大喜过望,回去之后便借着某人的寿辰广邀同济,大肆庆贺。

    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前脚离去,后脚太子就去乾清宫见圣人,皇叔吴王也已等候多时。

    互相见过礼后,圣人就问:“那几个回去了?”

    “回去了。”太子冷笑道,“办事的本事不怎么样,倒是挺懂得为官之道的。”

    说什么为官之道,其实不过是钻营之道罢了。太子此言,可谓是嘲讽

    至极。

    圣人把目光转向了吴王,似笑非笑的也不说话。

    吴王用力咽了咽口水,暗吸一口气,对圣人道:“臣弟这里已经收集了他们的罪证,只等时机到了,就一举擒获。”

    不是他喜欢干这种得罪人的差事,而是他们母子早年把圣人得罪了。为了吴王府的安危,为了他膝下独女的前程,有些事明知道是脏活累活,也不得不干。

    圣人的笑容立刻就转为欣慰,承诺道:“事成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的王妃生活[红楼+聊斋]》 120-130(第7/14页)

    后,朕对七弟必有加封。还有大侄女,吏部那边就要出缺了,到时候就叫她补上。”

    “多谢圣人!”吴王激动下拜,低垂的脸上,笑容却十分苦涩。

    ——此事一过就大肆嘉奖,是生怕别人不知道是他吴王的手笔呀。

    但想到能给女儿谋个吏部的实职,他担多少骂名都值了。

    圣人道:“这个月十三,是吏部郎中于旻的寿辰。他们若想庆祝一番,到那一天必然会去于家祝寿。”

    没有充足的理由,朝臣之间是不能私自聚会的。而三节两寿,就是最充足的聚会理由。

    吴王应喏而去,圣人笑着问太子:“初入朝堂,感觉如何?”

    太子想了想,说:“跟姐姐他们说的不一样。那些官员不管心里怎么想,表面上对儿臣都很恭敬、很热情,仿佛儿臣一句话,就能让他们赴汤蹈火。”

    说到最后,太子忍不住撇了撇嘴。

    圣人笑道:“你试试,真让他们赴汤蹈火去。”

    “可别。”太子摆手道,“真到那个时候,只怕他们就要先合起伙来,把我给掀下去了。”

    他虽然才十二岁,但十二岁和十二岁也是不一样的。

    太子本就天性聪灵,又自幼接受名师教导,圣人私底下也没少给他开小灶。他自己的处事手段或许还略显稚嫩,但朝臣们之间的勾搭,他却已经不知听过多少例子了。

    圣人私底下给他开的小灶,用的教案就是京官与京官之间的关系、外官与外官的联系,还有京官与外官之间的勾连。

    这些东西都是不可避免的,哪怕是神仙下凡来做皇帝,也不能约束所有人心。

    但不能约束,却可以从中利用,让他们不得不按照圣人的想法去走。

    圣人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你心里明白就好。君主和朝臣,虽是相互依存,却也相互对抗。

    表面看起来,和皇帝更亲近的是百官,双方是天天见的。可实际上,和皇权最一致的,却是百官看不起的那些泥腿子们。”

    皇帝和最底层的平民百姓,都想让王朝平稳而长久地传承。

    虽然皇帝是为了自家的权柄,百姓只是想安稳过日子、不想经历战乱。双方的想法不一样,需求却惊人的一致。

    但百官就不一样了。

    对他们来说,姓张的做皇帝和姓王的做皇帝根本没区别,都得用他们这些人来治国。但凡不用他们的,整个行政体系就转不动。

    因而王朝鼎盛时,他们自然可以做忠诚、做顺臣、做能臣。一旦王权衰落,他们就会迅速升起各种各样的心思。

    虽然也有人想要继续维持旧的王朝,但更多的人却已经开始两头下注了。

    圣人又趁机教了太子些御人之术,太子听得认真,但有不懂的地方,也会直接询问。

    或许是自己尚且年轻力壮,也或许是为了和先帝较劲,哪怕太子并不是自己亲生的,圣人对太子的疼爱也从来只多不少。

    甚至于,比起先帝当年给他的那种堪称空中楼阁的宠爱,圣人从不吝啬培养太子,也不怕太子结交朝臣。

    或许若干年后,等到他年老力衰时,也会像先帝疑心他那样疑心太子。

    可至少那个时候,他的太子必然已经羽翼丰满,不会像当初的自己一样,只能孤注一掷。

    半个时辰后,章拱前来提醒:“圣人,殿下,该用午膳了。”

    两人这才回神,圣人起身笑道:“走吧,到你母后宫里去。你不是爱吃她小厨房里做的葫芦鸡吗?你母后必然已经叫人备着了。”

    听说要到皇后那里去,太子已然觉得欢喜。又听说可以吃葫芦鸡,他就更加高兴了。

    但高兴过后,他又忍不住撇撇嘴,对圣人吐槽道:“母后宫里掌厨房的高太监年纪大了,口味重,做的葫芦鸡越发咸了。也不知道这回是他做的,还是他徒弟做的?”

    “你上回不是和你母后说过了吗?这回必然是他徒弟小高子做的。”

    “那就好。以后只叫他管事就是了,做菜的事很该交给底下的人。”

    父女二人说说笑笑,一起到了坤宁宫。

    今日四位公主都在,东阳公主之母纯妃和金乡公主之母慧妃都派人献了菜,感谢皇后对公主们的慈爱。

    “母后,儿臣带着父皇一起来了。”

    人还没进门,太子的声音就先传了进来,当着圣人的面就敢拿他向皇后邀功。

    皇后带着四位公主一起迎了出来,笑着给圣人行礼。太子也给皇后行了礼,又和诸位公主相互见了礼,姊妹五个簇拥着帝后一起走了进去。

    帝后二人一桌,太子跟着四个姐姐坐一桌。送膳的小太监们捧着保温的食盒鱼贯而入,把美味佳肴一样一样摆在大桌子上。

    见果然有一道葫芦鸡摆在离自己极近的地方,太子欢喜道:“我就知道母后疼我。不过母后,这鸡是谁做的呀?”

    皇后好笑道:“放心,是小高子做的。”

    “那就更好了。”

    他示意侍膳的太监给自己撕了只鸡腿,又招呼姐姐们:“姐姐们也尝尝,小高子的手艺也有火候了。”

    长平公主一边让人给自己夹煸豆角,一边笑他:“吃你的吧,我们要真和你抢,你又该哭了。”

    太子不服道:“三姐冤枉人,我几时哭了?”说完就咬了一口鸡腿,鲜香浓郁、咸甜适中、软烂入味,小高子的手艺,已经掌握了这三个精髓。

    而且比起上一次,这一次小高子做的似乎更好吃。

    听了太子的疑惑,东阳公主笑道:“你都已经明说了,不让高太监再做这道菜,他自然也不必再对着徒弟藏私了。只怕这一回,小高子才算是把他的看家本领全给学过来了。”

    太子听了,深以为然,不由又想到那些仗着资历倚老卖老的朝臣,感慨道:“厨子之间师徒如父子,教手艺的时候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朝堂上的权柄之争?”

    金乡公主也道:“我听南边来的官员说过一句他们那边的俗话:死知府不如活老鼠。可见人走茶凉,也不怪在位的防备底下人篡权。”

    东阳公主道:“我听人说人年纪一旦上去了,脑子就不灵便了。偏那些人还要占据要职,不肯给年轻的腾地方。为了一己私欲耽误国家大事,实在可恶!”

    皇家就是全天下最尊贵的家族,皇帝家更是如此。没人敢要求皇帝、皇后、太子、公主们用膳时,必须遵循“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

    姐弟几个边吃饭,边交流些入朝后的心得,多少都有一些新感悟。

    第126章 林黛玉再入贾府转眼到了……

    转眼到了上书房的休沐日,黛玉本已经和佩瑶并相好的姑娘们约好了,一起到随顾园赏荷做诗。

    哪知带着书箱回家之后,才知道荣国府那边提前一天寄来了帖子,请她休沐日去外祖母那里玩乐一日。

    由于贾敏的态度明确,这几年贾母已经不再提让黛玉嫁给宝玉的事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的王妃生活[红楼+聊斋]》 120-130(第8/14页)

    见母亲已经服软,贾敏的心也软了,林家和贾家的往来也恢复了正常,贾敏隔三差五也会带着女儿回娘家去,在贾母膝下承欢。

    如今荣国府以贾母的名义送了帖子,林黛玉还真不好拒绝。

    “罢了,郡主那边我派个人说一声,明日的随顾园之行,我就暂且不去了。”黛玉虽然不爱往贾府去,却也不想让母亲为难。

    贾敏怜爱地摸了摸女儿的头发,柔声道:“你外祖母年纪大了,还不知道有几年活头,咱们做小辈的,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顺着她老人家的意吧。”

    黛玉点了点头,笑道:“我也好久没见迎春姐姐他们了,这回正好和他们聚聚。”

    整个荣国府里,黛玉最喜欢的就是三春姐妹。迎春宽厚稳重,探春爽利泼辣,惜春清冷出尘。姊妹三人性格各异,却都善良聪慧,是不可多得的好姑娘。

    贾敏笑道:“你到了那边府里,只管跟姐妹们一起玩耍就是了。宝玉那边不用担心,想来他也不敢造次。”

    衔玉而诞这回事,外人都以为是后宅妇人争宠的手段。但贾家人却是自家人知自家事,心知肚明这是真的。

    偏偏玉器这种东西,自从出了块受命于天的和氏璧,就和皇权有了若有若无的联系。

    为防万一,贾母对宝玉极为溺爱,平日里只教他读诗词歌赋,四书五经都是顺带的。正好宝玉自己也不爱那些正经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