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你倒是说说,朕什么意思?”
朱元璋口语很少用朕,可今日却破天荒的说了这么一句,背后的文武大臣全都感觉到了一丝别样的含义。
刘三吾拼命的挤眉弄眼想要提醒解缙,可他早已沉寂在自己破解朱元璋谜题的快乐中,什么都没有注意到。
“虫二两字,是将風月外面去掉而来,寓意着风月无边是也。”
文武百官虽然对他的嗅觉如此迟钝多有讥讽,可听到他这么短时间便能猜皇上的意思,对他的文采不由得心中钦佩。
朱允熥言道:
“正所谓:”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听到这里,刘三吾击节赞叹,“皇上虫二两字看起来不着边际,但却将自己的赞赏完美的表达其中,果然,道是无晴却有晴啊。”
杨士奇言道:“此诗放在这里极其贴切,殿下此举,比起解缙又高了一筹了。”
“哈哈哈!”朱元璋听他们如是说顿时开怀大笑,“着工部将虫二两字刻在石头上,就放在这片湖的中心。”
“这么大的吴王府都是熥儿一人置办下的,咱作为爷爷怎么能不送点东西呢?”
“遵旨。”
“咱听到解缙的解释,也想到了一句诗。”
解缙跪倒在地:“还请皇上赐下。”
“也是苏东坡的。”
“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说到这,他深深看了解缙一眼,继续向前走去。
在林荫中穿行了不多时,他们来到湖心亭当中,亭子四面都有石像拱卫,让人感觉异常安心。
“今日可算是让咱开了眼界,一个王府,并未征发过多徭役便能修出这样的水平,就连咱都有些羡慕。”
“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为君为臣正因如此,我大明方可国运昌隆!”
他直勾勾看着头顶的臭气灯,几只飞蛾环绕周边,四周传来螟蛉的声音,还有萤火虫在翩翩起舞。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衫拜冕旒!”
“咱建立大明之时便说一切规格尽复唐制,为的就是能够重现大唐盛世!”
“今日看到吴王府,算是见了一番盛世光景了。”
杨荣并不赞同:“臣以为,从洪武元年起,皇上勤政爱民宵衣旰食,颁布合适的垦荒移民政策,在洪武二十三年大明人丁便超越了天宝盛世。”
“而后三殿下改革财赋,这江山更是瞬间焕发出恢弘生机!”
“长安之于应天,无疑也差了很多,大明朝,早已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也!”
奢香夫人也说道:“皇上,羁縻制度乃唐朝提出,蒙元时更进一步设立土司,加强了对西南的控制。如今我大明改土归流,单说西南这一点,肯定比唐朝领先太多了。”
朱元璋哈哈一笑,“虽说如此,但之后还是不敢松懈,治国理政,需要持之以恒!”
“咱自号奉天承运皇帝,这二十六年来深深的明白了一件事,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咱翻阅了宋濂编修的蒙元史书,灾荒之时,蒙元对于救灾不甚在意,可是对于祭祀却重视的很!陕西灾荒,朝廷拨款五万两赈济,这是打发要饭的呢。”
“百姓易子而食,行省丞相天天上折子催,中书省的那群官僚就是回复没钱!”
“可很快,就拨付了三十万两去龙虎山祭祀张天师,祈祷能够风调雨顺。”
“这就是他们说的没钱?”
“妥欢帖木儿也是天子,可却将钱都花在这种地方,动不动就祷告祈求保佑,只会哭哭啼啼一点出息都没有,有这种儿子老天都觉得磕碜!”
“真正的天子,就该迎难而上!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熥儿你要谨记,天子,更是人君!”
“孙儿明白!”
“哈哈哈!朕本淮右布衣,天下与我何加焉!”眺望这片接连天地的湖泊,从僧钵到皇权,打下了这片赫赫江山,朱元璋眼中满是感慨。
此时,漆黑的湖面忽而有一艘小船划来,杨士奇等人急忙戒备:“什么人!”
这声叫喊也吵醒了船上的二人,他们睡眼朦胧的看向这边,看到那身着团云袍的老者时大吃一惊:“是皇上?”
“居然已经晚上了?”
“胡兄,我们在湖上到底飘了多久啊!”
另一人不敢怠慢,急忙划船向岸边靠去,而后跑到凉亭中跪地叩首:
“微臣陈寿。”
“微臣胡俨。”
“参见皇上!”
朱元璋诧异的看向朱允熥:“他们是?”
“皇爷爷,他们是孙儿内务府中的编修!以前是翰林院的学士!”
啊?
众臣感觉有些不可思议,翰林院的学士居然来吴王府?
要知道如今虽然没有宰相,可却有春夏秋冬四辅官,这些人都是从翰林院选出的,当上几年便可以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