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网游小说 > 猫疲最新小说 > 《唐奇谭》 第1045章 前行

《唐奇谭》 第1045章 前行(第4页/共5页)

叛乱部众为代价,重修了四通八达的道路和驿站、哨垒、烽燧;还在吐火罗各地修筑了,大量的军城镇戍;就地编户齐民,招徕流亡屯垦;以为后续征服五方天竺的转运输送所需。

    因此,随着大唐征拓五方天竺的战果累累,大量本地的部落子弟,城镇贫民,也争相加入到南下的城傍、义从序列;成为了大唐在天竺世代征战不休的马前卒。也变相瓦解了,那些土族贵人头领的统治。

    因此,在一次次自下而上的哗变冲击,以及轻而易举被扑灭的叛乱之后。残存下来的吐火罗贵族/酋首们,也基本被驯化和顺服。要么就此分散领地和家业,以朝见天子为名护送前往长安做一个安乐寓公。

    要么,就是带着家族成员和核心部众,离开贫瘠的故土。南下征战如火如荼的五方天竺,用刀兵与血火重新开拓进取;成为大唐在当地攻灭的列国废墟中,扶持起来的城主、邦君等新兴的从属势力之一。

    而他们留下的空白,则被来自河中、安西各地的移民、部帐所填补;也带来东土先进的农耕、放牧、铸造技艺和优良物种。历经百年经营和发展,才形成现今吐火罗/大月氏都督府,二十四州诸侯的格局。

    而且,相对被视为苦寒贫瘠之地的过往,如今随着五方天竺的逐渐平定,大量财富与人口、物产,往来于天竺与东土唐之间;作为传统丝路的重要支线,吐火罗也受益良多,形成了好些繁茂的商业城邑。

    因此,历经许多代人的演变之后;除了在长安遥领的大月氏都督,还是当初引兵勤王、赴难中原的叶护血脉之外;吐火罗故地的整个中上层,几乎都被换了一遍。但也多少埋下后续的一系列争端的根源。

    这次发生继承变乱的,就是横跨二十四州的汉楼州和佛敌州、盘越州之间,一个本地大诸侯蓝氏的领地。蓝氏祖上源自河中,已定居化的乌古斯突厥别种;世代生聚的蓝氏城,曾是汉代古国大夏的故都;

    直到百年前的大征拓,随军举族迁徙到吐火罗。又在平定当地土族、蛮夷和征战天竺中出了大力。遂以故城为姓氏,受国朝册封为乌湿波候。当地人称之为蓝候国,号称地广千里,城邑数十、控弦数万。

    事实上,作为吐火罗当地屈指可数的诸侯/大藩之一,蓝氏不但在两京的宗藩院,拥有中环代议的一席之地;在京师大学和安西大学堂,同样拥有一干求学的子弟。在朔望日的大朝上,也是站在殿内之序。

    当然了,对于这种程度外域藩属的内乱,也不可能坐等万里之遥的长安、洛都朝廷,直接进行裁定或给出处置意见;作为安西都护府本身,就拥有某种临机处断的权益。但在通常情况下不会轻易的介入。

    而是会先观望上一段时间,以为调查内乱和冲突的各方,是否存在违背宗藩体系和朝贡制度的倾向。包括但不限于叛离自立、僭称尊号;以夷代夏,雀占鸠巢;破坏礼法,毁弃教化等一系列的悖逆罪名。

    由此,派出武装护卫的使团调停各方,或是直接进行武力干预;乃至发兵攻灭其中一方或是各方势力、派系,重新扶持一个足够忠诚和尊王攘夷的主君。就如一百多年前的高仙芝等,动辄灭国的先代都护。

    当然了,自国朝的宗藩朝贡体制建立以来,除了最初的那段动荡年代外;需要安西都护出兵的例子,已极其罕见了。因为,在某些野心分子引火烧身,妄图挑战天朝威严之前,就先被周边势力合力摁死。

    但也因为这些地方,要么距离天朝核心领土太远了,要么就是出于荒僻贫瘠之地;缺少足够用兵干预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