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江畋从康居都督府,再度召集了一支人马,向着西北面蜿蜒开进而去。这一行军就是两天一夜,直到看见远方地平线上,逐渐稀疏的草木边缘,大片干旱贫瘠的戈壁,隐约起伏的泛红山丘才扎营。
而后,江畋亲自带队抵达了红丘群山脚下。在这里,有一条细细河水,自峡谷开口蜿蜒流出,汇聚成一滩方圆数百米的小池泊,而在池泊边缘倒映出,突兀矗立的高大山崖,以及环绕其上的建筑。
既有开凿于山崖内的岩穴、洞道,也有如长蛇盘绕于外的阶梯、平台;乃至依照陡峭山势,挖空垒砌的一层层墙垛和大小石垒、石屋。宛如为数百米高的山崖,戴上了一圈冠冕,这里就是石柱堡。
昔日康州布霍城破之后,四散逃窜的康国遗族旧属;籍以藏身和躲避追剿的庇护所。又在西征唐军过境之后,继续四处出击和袭扰,与大唐派驻的各路义从、藩军,拉锯、周旋了数年的最后据点;
而当初代蒙池国主/西河郡王,强硬推行的“唐土化”进程中;这里也再度成为了那些,明里暗中与之对抗的地方势力,用来集结人马和堆藏物资的大本营;整整坚持了十多年,才随着支持者的瓦解;
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尽管如此,最后一点退守其中的顽固分子,在又在各方的围困之下,坚持了整整一年多,病死饿死到最后几十个人,才打开隐藏的出口,主动出来投降,并将本处毁弃掉。
但能被放火焚烧和拆毁掉的,也只是石柱堡表面的人工建筑部分;却毁不掉早已经成型的石室洞窟、通道、阶梯和墙垛。因此,如今也成为“重光”秘社分裂出来的余孽,用以藏污纳垢的最终据点。
虽然,此时高耸山崖上端的天柱堡,看起来死气沉沉的毫无生息。
第1104章 再进
所谓的遵义公,就是源自康居都督府的世袭都督康氏一门;昭武九姓之一的昔日康国之主。当然了,在中土的势力,随着商路延伸到河中之地前;这些地方就生活着众多名为粟特种的氏族、部落。只是因为东西方之间的丝绸之路繁盛,而逐渐兴起于当地;最终形成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城邦、藩国。其中许多人因此前往东土大唐定居,也就此以所在国度为姓氏,形成了所谓昭武九姓的概念。
康氏无疑就是其中,与安氏、史氏并列前茅的三大氏族之一。只是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历经七八载才平定。很多生活在中土的安氏、史氏族人,为避嫌和划清界限,直接请求赐姓为李或改做他姓。
因此,康氏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归化的昭武九姓之中头号大族。后来大唐西征军再临河中时,康国本土的王室、贵族在内一大批人,却不识时务妄图以群堡抗拒,最终成了那个螳臂挡车的笑话。
作为西征途中的顺手惩罚,这些战败的康国王族、贵姓,在后来分别被陆续流放到,南方的天竺和北方的咸海流域。然后在中土的康国使臣/质子中,挑选一个距离王族血脉最近的行存亡续灭事。
作为世袭的康居都督府都督,世爵遵义郡公的康氏一门;就起源于此。当然了,虽然包括康国在内的河中诸国,被重新划分为若干个都督府,并大量分封诸侯外藩之后,康氏已别无统治权了。
而康氏一族的大部分成员,要么远在岭东的都护治所疏勒镇,要么就在长安侍奉禁中大内。比如,当代的遵义公及其亲眷族人,就一直住在疏勒,而遵义公的世子及陪臣,则远在中土的洛都奉御。
但历代以降的遵义公,作为名义上的康居都督,还是保留相当程度的优待和特权,乃至在康国故地依旧拥有大片田庄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