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哪怕是丧损数万大军、耗损军费巨亿的惨胜,曹叡都觉得是可以承受的、将之当作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以社稷之名、从魏室出发,让身为君王的他不在乎兵将的性命。
一将功成万骨枯。
更莫说是一个君王的功成。
在他的眼里,士庶也好兵将亦罢,皆是社稷的刍狗。
他唯一考虑的问题,只不过是魏国能否承担得起这样的代价罢了。
况且,如今他的心思,已然越过了伐辽东战事的调度,提前开始考虑在得胜之后,针对庙堂权柄的举措了。
如对宗室与谯沛子弟的职责调整。
先前增曹肇权柄掌中军五校,同样是他想看看诸多魏室子弟之心的手段——既然这些人无法戮力同心,那就分割权柄让他们自施为,看能否矮子中拔将军吧。
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已然闭门谢客、隐隐淡了争权之心的秦朗,终于担得起昔日曹真那句“可堪一用”的评价了。
曹肇也还行。
至少他从来没有诋毁或排斥过谁。
且在被增权柄之后,结交朝臣等事都是他这个天子的喜好为准绳,没有什么越矩之事。如他先前对刘放孙资揽权多有非议,但现今已不再诋毁了。
至于曹爽
除了犹对夏侯惠抱有偏见之外,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个有恭谦美誉的中人之才,无需瞩目太多。
曹叡真正想调整的人,是夏侯献。
在诸多宗室谯沛子弟之中,夏侯献是最先被擢拔、被授予军中官职最高的人。但近些年夏侯献的表现,让曹叡觉得是时候将他外放打磨打磨了。
不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而是觉得玉不琢不成器。
他在洛阳中军之内很久了,已然隐隐有了井底之蛙的迹象,所以曹叡想着将他外放,让他得以拓宽眼界,不要只知道盯着一亩三分田、不思进取。
说白了,是曹叡仍对他抱有希望。
希望通过磨砺,让他再复其祖夏侯惇的风范,日后成为社稷砥柱。
而且曹叡都想好了,中领军的职位可以暂缺着,以待夏侯献磨砺成才了,再归来洛阳中军出任领军将军。
毕竟在曹叡心中,他本来就是执掌洛阳中军的不二选。
先前将夏侯惠擢拔为镇护将军,只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