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穿越小说 > 作者背砍刀诗人最新小说 > 正文 第十六集 郑国初霸

正文 第十六集 郑国初霸(第3页/共5页)


    卫国使臣宁翊:我卫国伐郑,确实与宋国无干。但宋国前代国君穆公临终之时,将公子冯托身郑国,宋国旧臣皆都念之。若公子冯借郑国之兵回来谋夺君位,大王宁不忧乎?敝国之君故请大王一同伐郑,尽早除掉公子冯,以消后患,不亦善策乎?

    宋殇公:喏,寡人惟先生之计是听。

    宁翊:臣闻陈、蔡两国,皆以宋国马首是瞻,是为盟友,亦请出兵,以保必胜。

    宋殇公:皆依先生。

    于是卫、宋、陈、蔡四国联军,在宋国集结完毕,共计十万大军,一路浩浩荡荡,直向郑国都城杀去。先穿过郑、宋两国之间广袤无人地区,然后突从东边杀入郑国。

    郑庄公闻报,急派精兵三万,前往边境迎敌;又布重兵于北、西两面,以及靠近卫国关隘。郑军虽猛,却抵挡不住十万联军冲击,三战之后,纷纷败退,回归郑都。

    四国联军随后追击,未过数日追至新郑,列阵于东门。郑国大臣眼见首都被围,一片慌乱,皆入宫拜见庄公,共谋御敌。

    郑庄公:卿等不必惊慌。四国之军虽然来势凶猛,但其心不一,我败之必也。

    众臣:大王据何而言之?

    郑庄公:陈、蔡情不得已而随之,绝不肯力战;我之对手,只卫、宋而已。然宋国与我亦无仇恨,我可以公子冯为饵,将宋军引到别处;则只剩卫国,一鼓可破矣。

    众臣听罢,转忧为喜,便依庄公吩咐,潜送公子冯出城,秘密转移到南邑长葛。后又故意放出风去,使宋国细作侦知,回报宋殇公,说公子冯是在长葛,未在新郑。宋殇公闻此消息,果然即率本国军队脱离联军,向南邑长葛扑去。

    州吁得知此事,颜色更变,面对诸将,破口怒骂。

    州吁:人皆谓宋人愚蠢,我犹未信,今日方知。凭宋国一己之力,便能攻克长葛?况此乃郑人诱军之计,尚未知公子冯所在耳。宋军既去,我军势减半,如此奈何?着实可恨!

    于是卫军围困新郑五日,见宋军不归,乃与陈、蔡二侯商议。

    州吁:我等若在此迁延日久,一旦郑庄公将边境精锐调回,则必腹背受敌,奈何?

    陈、祭二侯:此言是也,不如撤出郑国,来日寻机再战。

    商议已毕,三侯于是各自领兵,撤离郑国。州吁临走之时,心有不甘,但令将郑国东门之外旱稻收割一空。此战四国伐郑,虎头蛇尾,史称东门之役。

    卫、宋、陈、蔡四国自新郑东门铩羽而归,又因州吁杀害卫桓公,初即君位,便替共叔段出兵伐郑,树此强敌,卫人故此怀怨。

    石厚见状大忧,便回家请教父亲石碏,如何能让州吁安定君位,并得国人拥戴。

    石碏:诸

    侯凡自立者,需朝觐周天子,受王室之封,方可取得合法地位。陈桓公正受周天子宠信。今陈、卫两国和睦,如通过陈桓公代为请求,则定可成功。

    石厚大喜,以此回报州吁。州吁以为善计,遂命古厚随其前往陈国。

    石碏知道卫桓公母亲戴妫乃陈国之女,便发心腹为使,寄书于陈桓公。

    石碏书信:卫国地狭,其力不能自保,遇难惟求救于邻邦。我国母戴氏本系陈人,与明公亲族本家;今老朽年过七十,无能为矣。石厚、州吁二人,杀我卫君,亦明公之仇人也。今二贼被老臣骗往贵国,公可趁此机会除之;则无论于卫于陈,皆为善计,功莫大焉。

    陈桓公:你且回去,归报石公,就说寡人得书,心中有数。

    来使拜辞,驰马而去。便在此时,城门军来报,说州吁与石厚前来求见,已入国境。

    陈桓公:卫侯带来多少人马?

    门军:约有三千。

    陈桓公:此贼!倒也谨慎奸猾。传令众将,随我出迎!

    乃亲率三千虎贲,迎出城外,列开仪仗。

    卫国军队开到陈都城郊,前面斥侯来报州吁。

    斥侯:禀主公,陈侯亲自出城来迎,已列好仪仗,乐礼齐备。

    州吁与石厚对视一眼,不由大喜。二人下车离阵,前来陈侯马前,以礼相见。

    陈桓公立在战车之上,并不下车见礼,哈哈大笑。

    陈桓公:你两个弑主逆贼,连本国人都不能压服,尚欲买通寡人,请天子赐封为诸侯?左右,还不与我拿下!

    早有左右虎贲上前,将二人擒住,绳捆索绑。卫国军队见状,哄然溃散。

    陈桓公率兵还城,命将州吁流放在本国濮地,拘留石厚于国都;随即回书石碏,请其派人前来陈国,处理两个弑君逆贼。

    石碏得书,便派右宰丑前往濮邑,以向州吁进献食物为由,趁机杀死。同时又大义灭亲,派管家獳羊肩前往陈都,杀死亲子石厚。复又派出使节前往邢国,将卫桓公胞弟公子晋迎回,与众臣拥立为君,是为卫宣公。

    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齐僖公九年,晋鄂侯二年,秦文公四十四年,楚武王十九年,宋穆公七年,卫桓公十三年,陈桓公二十三年,蔡宣侯二十八年。鲁国编年史《春秋》记事始于此年,开篇便记“夏四月,郑伯克段于鄢”。

    鲁国史官以编年纪事,每年自春至冬,以四季十二月以及干支,记其事发之时。据说古时历法先有春秋,后分冬夏,因此将国史记载叫做《春秋》,此其书名来由发端。现存《春秋左氏传》,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计二百四十四年。亦在此年前后开始,诸侯国大多不朝天子,绝贡周室。由是多个国家先后崛起,相互征伐,史称春秋争霸。

    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驾崩,遗命使郑庄公世子忽归国,并迎太子狐回洛阳,承嗣王位。未料太子狐心伤父亲之死,一路哀痛过甚,身到洛阳,未得侍疾含殓而薨,死在亡父灵前。百官只得再为太子理丧,拥太子之子姬林嗣立,是为桓王。诸侯俱来奔丧,并谒新王。周桓王怀恨父亲被质囚于郑致死,便起用虢公忌父为卿,取代郑庄公之职。郑庄公大为不满,派祭足率军割取温地之麦,又取成周之禾,作为向王室报复,周郑自此交恶。

&n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