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主要的防御重点应该放在山的东北面和东南面。
这两面的坡地较为平缓,甚至连马匹都能直接冲上山。
特别是山的东北面靠近河流,这对于驻军的饮水供应至关重要。
可以预见,如果清军发起攻击,他们必然会从这两个方向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因此,温越的设想是借鉴之前慎水河畔之战。
挖掘战壕,修建壁垒,并在其中布置火炮和火枪,形成一道犬牙交错的防线。
至于木栅和木寨,除非是在山顶的核心区域,否则并不需要。
温越带领着众人审视地形:“这座山的东南和东北方向,都有山路可以直接通往山顶。因此,我们可以在这些道路上,以及地势险要之处,逐层设置矮墙和壕沟。”
在他的构思中,长岭山从东北到东南大约有四里的长度。
从山腰到山顶,至少需要建造多道矮墙。
这些墙不需要太高,只需达到战士胸口的高度即可,以便火铳手能够瞄准并射击敌人。
同时,为了增强防御力。
矮墙应该修筑得更加坚固,足以抵挡大炮的轰击。
至于壕沟,则应该挖掘得更深一些。
至少深达一丈,宽度也应为一丈。
这样一来,矮墙实际上达到了四米的高度,相当于寻常屯堡城墙高度。
每一道矮墙之间的距离不宜过远。
而且要顺着山势建造,使得后一道矮墙实际上比前一道更高。
这样,墙后的射手可以轻易地瞄准敌人。
同时不会误伤到前线的己方战士。
通过这种方式,上下层的防御力量可以相互呼应,形成一个立体的火力打击网络。
在场将领当中,满桂马世龙等,都是曾经参与过慎水河畔之站的。
此刻听闻温越的计划,都是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当然,温越的构想不仅仅局限于这些。
在他的规划中,总共设置了九道矮墙和壕沟,分为三个层次。
这样一来。
在清兵试图突破每一堵低矮的壁垒时,他们不得不同时应对来自上方和下方的密集火力。
这些壁垒不仅构成了坚实的防线,还隐藏着致命的陷阱。
从万人敌到灰瓶弹,再到毒烟弹,各种武器层出不穷。
必然使得清兵在进攻时左右为难,上下受制,陷入了极其尴尬的境地。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