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刘继虎本人武艺高强,无论是马背上的战斗还是地面作战,都非常勇猛。
他能够左右开弓,连续射出多支箭矢,有着非凡的悍勇。
在中军传来允许救援的指令后.
刘继虎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救援杏山堡的决定。
令人欣慰的是,他的部下们也普遍倾向于救援行动.
因为他们的家属多居住在松杏地区,而且近期行军途中成功驱逐了不少建虏的哨骑。
加之中军大部队的临近,这些因素都给了他们不少勇气和决心。
更让刘继虎感到鼓舞的是。
据情报显示,围攻杏山的敌军仅有万人左右,披甲奴更是不足数千。
相比之下,刘继虎的救援大军加上杏山堡内的守军,总兵力超过一万几千人。
即便不能一举歼灭敌军,至少也能够稳定局势。
因此,全军上下都怀着立功的渴望。
在刘继虎的一声令下,大军如潮水般涌动,向着杏山堡疾驰而去。
从高桥到杏山的距离不过二十多里,沿途多为平坦的平原和河流。
当时正值午后,烈日炎炎,热浪滚滚。
四周是大片撂荒的土地,一片荒凉,无论山上山下,几乎看不到一丝绿意。
连日的干旱使得曾经波涛汹涌的大河如今只剩下涓涓细流,土地也被晒得坚硬。
但这反而便于大军行进。
面对上万建虏,刘继虎不敢有丝毫大意。
他迅速摆好了车营战阵,并以骑兵护卫两翼。
同时派遣快骑通知策应的祖大寿部,要求他们随时准备接应。
全军将士在烈日的暴晒下汗流浃背,衣甲湿透。
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严整的战阵,坚定地向杏山堡推进。
这场救援行动不仅关乎杏山堡的存亡,也是对刘继虎及其部下勇气和决心的严峻考验。
随着大军一路前行,前方的哨骑与清军的骑兵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交锋。
刘继虎不断派出自己的家丁精骑,有效地压制了建虏哨探,迫使其不断后退。
当大军渡过七里河后,刘继虎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由于援军的到来气势磅礴,无懈可击。
原本围攻杏山堡的清军被迫撤退,聚集在杏山北面数里之外。
杏山堡的围困得以解除,这是一项重大的胜利。
军中顿时爆发出一片欢呼声。
刘继虎立即向后方报告了这一捷报。
然而,尽管解了围,他却感到有些遗憾。
&nbs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