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炮灰的觉悟(第2页/共2页)

的,注意那些有的没的干嘛?

    “我只是个马贩子,为什么我这么倒霉?”

    “我是谁。”

    我是谁?

    这个问题,让高晋有了头绪,“高大人乃魏王亲使”——郑宣焕的话言犹在耳。

    婚宴双方为西三州、临江国,在场多为双方宾客。

    自己乃魏王亲使,三国已经和平数十年但明争暗斗在所难免,本次联姻乃是西三州最高掌权者嫡子和临江国王妹联姻,非同小可,我方魏国确实不愿意另两家走得太近。

    刘大都督一死,双方联姻未必破裂,仅能起到一个拖延的作用。

    但我使团一死,魏王脸上无光,魏西关系必然出现裂痕。

    魏王会不会震怒?

    想想自己的身份,魏王凭什么会因为我震怒?

    魏王的公子少府中的太医令魏岩是我二姐夫,因二姐夫的机缘,巧合之下救过魏王命,我这才得以进入少府做事。

    在那些大人物眼中,自己这小兵小将算什么?

    最近这年,在大公子府帮忙掌管一些刀剑弩机,勉勉强强算是个小头目。

    这次听说出使西三州,听姐夫说是魏岗和大公子的关系,又因外交方面的郑彭二人压根不愿处理路程中的各种杂事,才让自己坐上了主使的位置。

    短时间内,高晋虽然摸不着头脑,但也确认了一个事实。

    高晋,这样一个小菜鸟,无身份、无地位、无官职,比起祥庆堂内的宾客来说,自己确实是最低下的一个,这点自己颇有自知之明。

    在那群人眼里,“就是一个绝佳的【炮灰】,一个无人在意的【大冤种】”。明白了这一点,事情就好办多了。

    想起了郑、彭两人在祥庆堂上的对话,高晋有了新的方向,若自己阻止不了刘大都督的死亡,那么就只能通过改变自己的现状来规避自己沦为炮灰。

    西三州死了大都督,绝对要有人背锅,这个人不能是自己,如自己要死,魏国鞭长莫及,那么就是婚宴主办方西三州人有人保自己,西三州他只认识张小鲁,这应该是个关键人物吧。

    高晋当时觉得自己聪明极了。

    现在这个时间街上人不多,使团人已有人就寝歇息,高晋没有惊动使团其他人,摸黑出了如归楼,他准备先去张小鲁家看看情况。

    在西城的时光,多是张小鲁照拂他,说不定在这里可以得到一些消息,最重要的是上次“死”之前好像张小鲁就在旁边说着什么,毕竟是他的鲁哥,关键时候没准能救自己的命。

    凭着记忆,高晋沿着老丁字坡的街道前行,映入眼帘的是张小鲁老房子位置建起了一栋漂亮的“张宅”。

    心想,这鲁哥,盖了新房啊,要不是门上的“张宅”,差点没认出来。

    他爬到墙边的树上观察着张宅中的情况,以前的普通农户土胚房,居然被新修成了两进院落的阔气宅子。

    问过门房,很遗憾,张小鲁并不在家。

    以前社公子还有门房,现在他的鲁哥也有了门房,还是个高高瘦瘦看上去挺精神的小伙子,看看人家混得多好。高晋有些心酸,当年离开西城前往魏都投奔了二姐夫,以为自己已经算出人头地了,没想到到现在也没有混上一个带门房、两进落的院子,还是他鲁哥强。

    看着大门口两个油纸灯笼,高晋缓了缓神,拱了拱手对着门房报上身份,“我乃魏国使团主使高晋,之前与张统领一道在社公子府中做事,以前他喊我一声高弟,我唤他为鲁哥,不知门房管事能否帮忙留个信息?望张统领回家后来水西楼一叙?”

    门房管事答应了,“好说好说,待我家统领回家我将告知。”

    辞了门房,高晋准备前往水西楼。

    这张小鲁,跟着社公子一步步有了今天,如果他还在西城,没准也已经成统领或者参将,八面威风?

    高晋内心掀起了波澜,他本只是马贩子,十八岁之前跟随父亲、叔父们全靠贩马、养马为生,虽不至于食不果腹,但每到冬季总是担心天气过冷马匹扛不住,西凉、西三州买了马往往挑三拣四,10匹马按8匹收货,也无法争辩。

    想要出人头地才离开家乡搏一搏机会,快四年了,还是这个任人宰割的样子。

    原本以为自己掌握一门好技术就饿不死,认真勤恳养马、训马,后来又研究军械,像是着了魔般跟在老师傅背后学习,但这又能怎样,还不是比不过人家鲁哥,没准还当成炮灰。

    这几年,最大的收获居然是“死”了两回?

    如果,自己不会死,这是不是自己最大的长处?

    高晋豁然开朗了,他不敢百分之百确定自己不会死,但若命运就这样安排,那么自己就不能满足当下!

    马贩子们,走南闯北,10匹马按8匹马收货无所谓,不赊账就行。

    有一年干旱得紧,草场长势不好,马料场价格涨上去了,10匹马的价格就只能是10匹马。

    少年时,他轴得很,并不懂家中长辈要如此憋屈,而父亲却说“被占一点便宜没关系,收货商人都会给大家留点余地,收货商的命可比我们这些小角色金贵多了,要是让我们这些马贩子都活不下去了,只会鱼死网破”。

    当年的他大概明白,不是大官,不是大商人,那么命就不值钱,所以大官大财主更惜命。

    而小老百姓则没有那么多顾忌,一旦没有活路则容易破罐破摔,落草为寇,诸如刘大都督,越是不好的年景就越广开门路招纳人士,一个州斗食、佐史数以千计,为自己留下个仁义的美名,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小官,实际只是官怕民反罢了。

    在魏国的两年多,他发现魏王治理手段则明显更高明,年景不好之时,不仅减收税负,听说还准备收一些流民。

    这也是最初高晋留在魏国的第一原因。

    当下虽说三强鼎立,但西三州能有今天完全有些运气成分,以及魏国、临江暂未腾出手来、也不愿意打破平衡。

    再者,刘大都督靠仁德治国,但跟魏王一比,水平还是实在太差,更别提临江那个能从商贾大家进入宫廷,从宠妃到皇后再到太后的陈太后了。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