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痊愈。可汗感激欲封其为国师,僧人拒不受职,只求允许他在边境建一所学堂,教汉蒙孩童共读千字文。可汗奇之,允诺。如今,那学堂已有三十学子,每日晨诵之声响彻草原。 沈田子读罢,震惊不已:“那是您” 老僧点头:“我去那里,不只是治病,更是播种。若有一天,北境不再南侵,不是因为长城坚固,而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学会了仁字怎么写。” 沈田子久久无言。良久,方问:“您打算何时回去” “我不回去。”老僧平静道,“我已经不属于任何宫殿。我属于这条渠,属于这些孩子,属于所有记得减赋、兴学、均田、修渠八字的人。只要还有人践行它,我就从未离开。” 当夜,沈田子留宿庵中。半夜醒来,见老僧独坐崖边,仰望星空。他悄悄走近,听见老人低声吟诵: “吾志不在登基,而在让每个孩子都能吃饱饭、读上书。若有一日,天下无饥馑,无文盲,则吾虽死无憾。” 正是出土竹简上的遗言。 沈田子热泪盈眶,跪伏于地:“我明白了。您早已归来不是以王者之身,而是以信念之魂。” 数日后,沈田子返回关中。他没有再提“少主尚在”的事,只是召集李承恩及十三贤士后人,于义康渠首举行祭礼。仪式上,他宣布成立“义康书院”,专授惠民之策,培养地方良吏,并将囚居录残篇、绢画逃生图、屯田策抄本悉数藏于书院密阁,立誓代代守护。 同时,他派人秘密绘制天下水利总图,标注历代兴废渠坝,附注刘义康亲撰治水理念:“水顺则民安,渠通则国稳。”此图完成后,分送江淮、河北、荆襄等地官员友人,附信曰:“此非谋逆之图,乃救世之方。愿诸公共行之。” 一年后,北方边境局势突变。柔然可汗遣使南下,请求与刘宋和亲,并愿开放互市。使者带来一封信,署名“无名客”,内容仅八字:“以书代兵,以学化戎。”皇帝震骇,召集群臣议事。有人主张拒之,以防诈降;唯有几位曾受“义康书院”影响的地方官力谏:“若能使胡儿读孝经,胜过十万雄兵。” 最终,朝廷同意通好。三年之内,沿边设立八所“华夷共学塾”,教授汉语、算术、农耕技术。消息传回终南山,老僧听罢,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又过五载,元嘉二十三年秋,建康突发大火,烧毁宫中大半档案。混乱之中,一名内侍趁机将一只铁盒偷运出城,送往关中。盒中赫然是囚居录续篇共十二卷,记录刘义康被囚期间所思所想,涵盖政治、经济、教育、军事诸方面改革构想,尤以万民议政章最为震撼:“未来之世,不应再由一人决万民生死,而应由万民共选贤能,共定国策。” 沈田子阅毕,老泪纵横。他知道,这份文献一旦公开,必将掀起滔天巨浪。但他亦知,时代已在变化关中学子已开始讨论“民权”“公议”等词,江淮商人组建行会自订规约,甚至连朝廷科举试题也开始出现“如何听取民间疾苦”之类题目。 他将囚居录续篇焚于义康渠畔,灰烬随水流去。然后写下最后一道训令:“书院弟子,不必追寻旧主姓名,只需记住:你们所学,是为了让更多人免于饥饿与蒙昧。若有一日,天下皆有良政,则吾辈使命已成。” 不久之后,沈田子病逝,享年八十六。临终前,他握着李承恩的手说:“我这辈子,抓过一次少主,放走一颗星。但我相信,那星光会照亮千年。” 葬礼当日,关中百姓自发罢市三日,万人徒步送灵至渠首。他们不用锣鼓,不用哀乐,只齐声诵读水利图上的句子:“水者,民之命脉也。”声音如潮,震动山谷。 而就在同一天夜里,终南山孤庵突现异象:整座山头灯火通明,仿佛万千星辰降落林间。守庵小沙弥惊醒,奔至崖边,只见老僧披衣而立,面向东方,双手合十。片刻后,一道白光自天而降,笼罩其身。待光芒散去,人已不见。 庵中唯留一纸: “渠已通海,梦已生根。我去矣。” 自此,世间再无刘义康踪迹。但每逢干旱时节,关中老农总会指着天上某颗明亮星辰说:“那是咱们的小王爷,在帮我们看天气呢。” 百年后,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工程图纸呈上时,主持大臣发现,其中一段设计竟与关中策略中的“南北引水法”完全一致。经查,原稿出自一位匿名匠人,只留下一句话:“我师曾言:治国如治水,堵不如疏。” 再三百载,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写至元嘉年间的关中治理时,特意加注:“虽失其位,然其政不衰,百姓怀之如父母。所谓王者,未必居九重之尊,实乃心系苍生者也。” 而在现代某所乡村小学课堂上,老师讲述这段历史时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一个十二岁的孩子,真的能改变世界吗” 一个小男孩举起手,认真地说:“能。因为他不是想当皇帝,他是想让所有人都活得更好。” 窗外阳光洒落,照在墙上一幅学生手绘的画上:一条清澈的渠水蜿蜒穿过田野,岸边站着一个穿麻衣的少年,手中拿着一本书,脸上带着微笑。画旁写着标题: 我不是王,但我爱这片土地胜过王冠 春风拂过,画纸微微颤动,仿佛回应着千年前那一声轻轻的承诺。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