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还有别的事,先走了。”
岳桓起身:“多谢。”
“害……哎!您!”
岳桓一揖到地,又重复了一遍:“多谢。”
祝缨硬将他扶起,道:“这不是您一个人的事,刘、杨二位也不只有您一个朋友。我真得走了。”
岳桓一直将她送到巷口,看到她转弯不见了,才缓慢回家,到了家门口又站住了,扭头望着空旷的邻宅发呆。
岳桓装雕塑的时候,祝缨已经回家了。
府里已经知道了她要出征的事,苏喆有点急切地问带回消息的赵苏:“舅舅,那咱们是不是也能出京了?那青君呢?她会调回来吗?”
林风也问:“大哥,义父还是节度使?那咱们?哦,阿发他们呢?”
赵振也问:“那个……京里呢?谁留在京城?”
一旁范生和张生也有点紧张,他们没想到会被召过来,掌心里湿漉漉地全是汗。
随着一声:“大人回来了!”
所有人都弹跳了起来,往门外冲!
他们一拥而上,将祝缨团团围住,眼中全是殷切:“大人/义父/阿翁……”
祝缨道:“进来说。”
到了厅上,苏喆等人都坐不住,以赵苏为首,分两列站好了等祝缨说话。
祝缨道:“我要西征,赵苏、苏喆、赵振你们几个留在京城。郎睿、路丹青、金羽、苏晟,你们随行。”
苏晟与郎睿发出欢呼声。
祝缨又看了一眼张、范二人:“你们也随我出京。”
二人腿一软:“是!”
“明天我就上表,你们两个手上的公务要移出去,不要留尾巴。”
“是!”
“散了吧。”
“是!”
林风想主动请缨,看看郎睿,又犹豫了。
苏喆的脸上有掩不住的失望与不甘,她轻轻叫了一声:“阿翁。”
赵苏道:“义父,她之前在幕府处事也有条理,义父心疼她,不让她上阵就是,后方补给之类她还是能够胜任的,寻常官吏比不上她。”
祝缨道:“你们两个,跟我过来。”
苏喆对赵苏投去一个抱歉的眼神,两人跟着祝缨去了书房。一进去,苏喆就说:“阿翁,我知道轻重,舅舅说的是事实,不过,我们不会让阿翁再多操心的。您对西陲也不太熟……”
“闭嘴。”
两人都闭嘴了。
郑熹当然知道领兵是好的,但西陲有冷、姚二人,对郑熹而言并不着急!祝缨跑去干嘛?
他在落衙前就离开了, 祝缨出了户部就看到他正在通往宫门的路上慢慢地踱步,很识趣地跟了上去。郑熹问道:“一会儿有什么事情不?”
祝缨道:“听您的。”
听听听听,这是心知肚明, 这是明知故犯。郑熹道:“跟我来。”
郑熹今天坐车,祝缨跟着上了车,祝彪牵着马跟在车后。车上,郑熹闭目养神,很快又睁开了眼,眼前的祝缨还是一脸的平静。
他们彼此之间太熟悉了,至少郑熹是这样认为的。心思极深处不可言说,但日常相处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是什么意思,已然可以不用明言。祝缨知道他为什么不高兴,并且不觉得这是什么大事,因为他自认能够安抚住他!
所以祝缨一点也不慌,只有他一个人在演戏!
更让人生气了!
岂有此理!
晾着他,他必知道自己是什么意思,反而显得自己像是个小丑。
太熟悉了!以致浅显的心机不方便施展,徒令人笑、只让自己觉得难堪。
郑熹道:“你倒坐得住!”
祝缨道:“心里再急,面上也得装得若无其事呀。”
“我可看不出来。”
“那我装得还行。”
“你……”郑熹深吸一口气,“为什么自己要跑到西边去?那里不是缺你一个不行,冷、姚两个虽然不算当世名将,小有挫折也不是因为他们本领不强。援军、粮草一到,他们不求主动出击、开疆拓土,只是坚守还是能做得到的。”
“但是会艰难一些,损失也会大一些,朝廷能少损耗一点是一点,这几年日子紧巴巴的。”
郑熹冷冷地盯着她,祝缨也知道郑熹在气什么,主动解释道:“昆达赤此来,并不纯是为外,而是为内。他的外,是咱们,内才是他的兄弟、部族。所以对付他,也不能全靠硬碰硬,还得有点别的,得有一个人统筹一下。冷、姚二人,一文一武互不统属,朝廷必得派一人节度之。我比别人更年轻些,跑这一趟更方便。”
郑熹道:“领兵是件好事,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交给你……”
“吁——”马车停了,车内的人只轻轻晃了一点点。
年轻的仆人蹑手蹑脚地下了车,搬下踏脚的凳子来接二人下车入府。祝缨回头看了一眼祝彪,郑府自有人接待。
郑熹挥退了迎上来的人,对管事道:“告诉夫人,我与子璋有事要谈,不用等我了。”
“是。”
祝缨又到了熟悉的书房,郑熹取下帽子来,甘泽迎上来接了,又伺候他除了外袍。郑熹指着座位说:“还用我请你坐?”
祝缨躬一躬身,坐了下去。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