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35章 收复台湾(第1页/共2页)

    棱堡的城墙其实并不算高,普遍也就在两丈左右,比起南京城那种动辄十余丈的庞然大物,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因为这东西根本就不是冷兵器时代的产物

    作为十六世纪才诞生的建筑,它主要的功能,其实还是火炮在攻防战中广泛应用后的结果。

    明军当中,提督甘辉、冯信也是久经战阵的人物了,郑成功经过十余年的实战锻炼,也早非当初那般军事萌新,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事统帅。

    几位主官相互议论以后,也敲定的最终方案

    首先,其实不必急着攻城

    荷兰人在台湾的舰队已经被彻底摧毁,巴达维亚那边就想派新的舰队来支援,没有大半个月也是不可能的。

    而且据郑成功的估计,荷兰人面对台湾失陷这个事实,恐怕不会有什么大规模报复。

    作为从小耳濡目染,他对这些西洋人的行事风格还是很了解的。

    简单来说,洋人无论是打仗还是议和,其目的和朝廷思考的模式都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朝廷而言,战和决策,首先考虑的是政治因素

    比如朱由榔要设安北都督府,要渗透漠北,基本都是砸钱的亏本买卖,但这是政治行为,是不能用经济利益考量的。

    而荷兰人不一样,从西欧远道而来voc商人们,他们的主体不是贵族、官僚,而是商人。

    对于他们而言,商业利益才是决策思考的首位

    就像当初,料罗湾海战结束以后,荷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派出更多的舰队来报复郑芝龙,而是迅速选择和朝廷及郑芝龙谈判。

    他们打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占领哪个地方,而是为了扩大商业版图

    在此过程中,一旦发现你展现出的力量是他们不能轻易撼动时,便会立即转入合作,而不是继续死磕。

    从这个角度而言

    这场新的大明朝廷和荷兰人之间的武装冲突,表面上看,只是明政府收复失地或者荷兰挑衅的结果。

    但究其本质,是在甲申以后,大明内地的巨大动乱,使西方殖民者想试探一下,现在的大明政权,是否还有主导东亚沿海秩序的能力。

    如果没有,比如这次台湾之战的结果,是郑成功被揆一击败

    那么想必过不了多久,在广州的荷兰甚至于其他西方各国东印度公司的代表,就会提出更为过分的要求。

    因为他们已经试探出了你能力的底线,自然就要趁机扩大自己的商业利益,比如像葡萄牙过去那样,租借港口,或者取消关税等等。

    但反之,当他们发现,目前明政府表现对于东亚海域的绝对掌控力

    这些在美洲、非洲、东南亚罪行累累的殖民者,又会立马展现出自己“文明人”的一面,重新变成遵规守纪的异域商人。

    所以,海军最终决定先把城围起来,慢慢构建炮击阵地,从炮舰上卸下来的上百门火炮,堵住整座棱堡四面。

    先敲掉城堡上的反击火力再说

    至于攻城,最后还是只能靠步兵先登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棱堡的城墙设计和传统城墙不一样

    简单来说,它的厚度是要比高度大,厚而矮,而且在城下另外筑有地基,以及专门对付掘地的壕沟和地下室。

    想要通过爆破手段炸毁,在烈性炸药发明之前,基本不可能,战争史上亦无此先例。

    对付这种军事堡垒的唯一方法,只有靠人去占领

    当然,在此之前,火炮能够尽可能的削弱对方的反击火力,失去了防御炮火的棱堡,其防御能力也就会削弱一大半。

    八月初四

    卸装完成的明军一百二十门九斤以上中型火炮,分为四个炮兵阵地,向热兰遮城发起炮击。

    棱堡之上的荷兰火炮也迅速还击m.gΟиЪ.ōΓG

    双方炮兵俱是训练有素,有来有往

    铺天盖地的炮火,在热兰遮城下铺展开来

    方圆数里之内,都能闻到浓重的硝烟味

    双方的火炮质量水准相差不大,射程也颇为相近,只是荷兰人占据有利地形,更容易形成交叉火力,而且高度差的存在,依靠重力加速度下,射程稍远,视野广阔,故而往往能依靠四五门火炮,顶住明军这边一个炮哨的集火。

    不过火炮对射这种事情,大力出奇迹,只要数量够多,总能弥补一切。

    明军一百二十门火炮,是荷军三倍以上

    很快,从第二日开始,便能压着对方打

    围城第一日,明军损毁三门,荷军两门

    第二日,明军损毁四门,荷军三门......

    可以看见,即使是在火力劣势下,荷军还是有部分优势的,但城内的总督揆一却丝毫高兴不起来。

    他知道,如果再这般耗下去,不出十日,全城不过四十门火炮,早晚得被明军全部打哑,届时明军步卒在攀附攻城,城中不过四五百步卒,靠什么抵挡?

    当天夜里,荷兰人派出数十人夜袭,想捣毁明军炮兵阵地

    结果被巡夜的明军卫从部队发现,双方在夜里肉搏战,荷兰人留下二十多具尸体。

    终于,经过九天的围城,明军成功拔出棱堡之上约三十门荷军火炮,整个热兰遮城,只剩下最上层几个堡垒的火炮勉强保全,其他全部被打哑。

    当然,明军也付出了极大损失,全军火炮损毁高达三十三门,超过四分之一,伤亡二百余人。

    可以说,在过去,国内战争中,明军还真没在满清那里遇见过这般顽强的炮兵,相较而言,昔日尚可喜、孔有德之流训练出来的所谓红夷大炮,简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