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穿越小说 > 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西湖遇雨 > 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 第五百七十一章 终章

开局诛十族,朱棣求我当国师 第五百七十一章 终章(第3页/共5页)



   
    “锵!”看着手中的刀,听到这安心的出鞘声,他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朱棣喃喃道:“马上天子死社稷,后世儿孙,就算不耻于我篡位登基,以我如今功绩,也可留三分敬畏了。”

   
    “爷爷,你说什么?”朱棣的声音实在是太小,朱瞻基并没有听清。

   
    朱棣没有得到答案,但他心中早已经有了答案。

   
    他艰难地扭过头,看着帐篷的北侧,那里是狼居胥山的方向。

   
    朱瞻基紧紧地攥着朱棣的手,却不敢发出声音打断朱棣。

   
    朱棣竭力抬高了自己的音量。

   
    “幅员之阔,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这是朱棣对自己一生的评价。

   
    他这一生,威服漠北,击败帖木儿,推动变法,治理黄河,修《永乐大典》,舰队航行全球他的功绩,早已超越了汉之武帝,唐之太宗。

   
    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或许有人唾弃他是乱臣贼子,可永乐大帝和他所开创的这个时代,留给后人的只有万古敬仰。

   
    而就在这时候,忽然,整个天变得黑了,本就不怎么透光的御帐里,更是瞬间变得漆黑一片。

   
    ——日全食来了。

   
    又过了片刻,朱棣没有说话,朱瞻基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忽然慌乱了起来,眼睛里的泪滴让他的视线彻底模糊,朱瞻基抹了抹眼睛,颤抖地试探着朱棣的鼻息。

   
    朱瞻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里,就在自己手指垂下即将惊叫的时候,却硬生生地憋了回去。

   
    一阵寒意从朱瞻基的脊背上升腾而起,仿佛头皮都要跟着炸开。

   
    朱瞻基死死地咬着嘴唇,他用手拿过了被子上的遗诏。

   
    上面写着很多安排,这些安排,最初是朱棣担忧自己在北征途中有什么意外,所以在出征前就写好的一式两份。

   
    其中就包括让太子朱高煦继位,以及将朝鲜封给齐王朱瞻基等等。

   
    朱瞻基的手,是颤抖的,他紧紧地闭住了眼睛,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眼神却变得坚定而决绝。

   
    朱瞻基察觉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现在没人知道遗诏的内容是什么。

   
    很快,随着之前的召唤,内阁的杨士奇、杨荣来到了御帐。

   
    在杨士奇和杨荣赶来的时候,朱瞻基已经做好了准备。

   
    看着大印鲜红到根本就是刚刚盖上去的离奇遗诏,杨士奇和杨荣都沉默了遗诏上面只写了一句话,废太子,立朱瞻基为太孙。

   
    “殿下,现在只有我们知道,回头还不晚。”

   
    如果遗诏成立,在朱棣驾崩后,朱瞻基当然是大明帝国理所当然的继承者。

   
    可任谁都知道,这份遗诏的真实性到底有多低。

   
    再加上朱棣临死前只有朱瞻基在身边,更是猜都不用猜是怎么回事。

   
    朱瞻基咬着牙,努力地挺直自己的身躯,他的眼神坚定而有力,只说了三个字。

    
    “我不服。”

   
    是的,他不服。

   
    从小的时候,朱瞻基看着父亲朱高炽的勤苦,他就觉得,这个皇位,就该是他家的。

   
    杨士奇和杨荣顿感无奈,政变不是过家家,现在北征大军从上到下都是亲近朱高煦的勋贵,这道圣旨没有勋贵武臣们的认可,连榆木川大营都发不出去。

   
    更何况,就算裹挟着北征大军回到了北京,北京还有十万京营留守。

   
    “英国公张辅一向亲近我父王,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左都督魏国公徐辉祖亦是如此,右都督盛庸也是可用的!再加上北京那么多文官,都是我父王生前的门生故吏,如何不可成大事?”

   
    “齐王殿下,这是造反!”

   
    怕御帐外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黄俨听见,杨士奇低声贴在朱瞻基的耳边,用近乎“低吼”的方式说出了这句话。

   
    “天下是我们朱家的,我造了谁的反?”

   
    朱瞻基拿着那把刀,横在了自己的脖颈上。

   
    “两位先生,天下唾手可得矣!”

   
    杨士奇和杨荣半是无可奈何半是心中祟动,这些年来,他们又何尝甘心呢?

   
    朱瞻基的行动很迅速,他深知时机稍纵即逝,于是在争取到杨士奇和杨荣的支持后,毫不迟疑地重新用内阁的馆阁体伪造朱棣的遗诏,盖上了朱棣随身的传国玉玺。

   
    经过杨士奇和杨荣之手的遗诏,比朱瞻基草草写就满是破绽的东西要强太多了。

   
    这份伪造的圣旨上,并没有直接写废除朱高煦的太子之位,而是写召太子朱高煦与宋王朱高燧入北京,同时授予齐王朱瞻基对京营的最高指挥权。

   
    这一招,就高明多了。

   
    直接废太子,北征大军的勋贵武臣全都要炸锅,而如果只是让齐王朱瞻基指挥整个京营,考虑到齐王作为亲王,也是军中等级最高之人的地位,以及朱棣对朱瞻基的宠信,这个命令要合理的多。

   
    而掌握了军权,以后的事情就好办的多,无论是慢慢把关键位置换上自己人,还是进行一些调防、换防,都非常合情合理。

   
    召太子朱高煦与宋王朱高燧入北京,则无疑是“请君入瓮”之际,只要在宫中皇帝的灵前擒杀了太子朱高煦,那么皇位就是朱瞻基的了。

   
    朱瞻基的行动并没有止步于此,他清楚地知道,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仅靠一份伪造的遗诏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在回军北京的途中,他开始积极联络军中的武将,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但却并不偏向朱高煦的实权人物。

   
    此时镇远侯顾成已经病逝,英国公张辅、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左都督魏国公徐辉祖、右都督历城侯盛庸等人,在朱瞻基的游说下,逐渐被其说服,同意站在他这一边。

   
    而有了这些武将的支持,再加上本来就是朱高炽班底的北京文官领袖郭资的帮助,朱瞻基信心大增,他迅速控制了北京,为接下来的夺权行动做好了准备。

   
    ——————

   
    朱棣驾崩的这一天,远在千里之外的南京国子监里,姜星火正看着天空。

   
    此时,他的周围,有朱高煦,有徐景昌和姜萱,有卓敬,有曹端,有解缙,有胡季犛等父子三人王斌、曹松和慧空等人也护卫在周围,而王允绳、范惟兴、郑汉卿、何书良以及包括各国留学生在内的许许多多的国子监教师和监生,他们都围在这里,见证着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整个南直隶的天空中,还飘着霍飞和丁小洪率领的飞鹰卫的热气球。

   
    不,这样说并不准确,准确的说,是整个大明的所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