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赵师傅就上前查看:“这木材的质地很好,存放的时间也够久,用来替换主梁正合适。” 大家齐心协力把木材抬到房梁上,赵师傅带着几个年轻的居民,开始用传统的榫卯结构拼接木梁。
“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钉子,全靠木材的咬合固定,这样的结构能承受更大的重量,还能抵御地震。” 赵师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你们看,这个‘燕尾榫’,形状像燕子的尾巴,拼接起来又牢固又美观。” 林夕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她想把这些传统工艺都记录下来,以后教给更多人。
修缮工作进行到一个月时,老房子的墙体已经重新砌筑好了,木构件也修复完毕,开始进行屋顶的修缮。赵师傅说,老房子的屋顶用的是小青瓦,需要一片一片地铺,还要做好防水处理,不然下雨天会漏水。
居民们分成几组,有的负责搬运瓦片,有的负责铺瓦,有的负责涂抹防水的灰浆。张阿姨带着几个女居民,还在瓦片的边缘画上了简单的花纹:“这样下雨的时候,雨水顺着花纹流下来,肯定很好看。” 孩子们也没闲着,帮着递工具、捡瓦片,巷尾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天晚上,林夕和晨光坐在老房子的院子里,看着已经有了雏形的屋顶,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你看,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房子很快就能恢复往日的样子了。” 林夕靠在晨光的肩上,轻声说。晨光握住她的手:“是啊,等修好了,我们就把苏家的书信、账本和青花瓷片都放在这里,做成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让大家都来了解老巷的历史。”
就在这时,林夕的手机响了,是沐倾城打来的视频电话。屏幕里的沐倾城站在一个古建筑前,背景里有许多工人在忙碌。“林夕,老房子的修缮进展怎么样了?我给你们寄了一些关于清代文人住宅布置的资料,应该快到了,你们可以参考一下,把房子里面布置得更符合当时的风格。”
林夕笑着说:“谢谢你,倾城,我们已经开始屋顶的修缮了,赵师傅说再过一个月就能完工。你寄的资料真是太及时了,我们正愁不知道怎么布置房子里面呢。” 沐倾城点了点头:“我这边的基金会也有了新进展,已经资助了三个老建筑保护项目,以后我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上面,和你们一起守护老建筑。”
挂了电话,晨光从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递给林夕:“这是我今天去城里买的,给你的。” 林夕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银质的书签,上面刻着一片银杏叶,叶子的中间是老房子的图案。“这书签真好看,谢谢你。” 林夕把书签拿在手里,心里满是感动。
修缮工作进行到第三个月时,老房子终于完工了。重新砌筑的青砖墙体整齐有序,修复后的木构件散发着淡淡的木香,小青瓦铺成的屋顶在阳光下泛着微光,门口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 “银杏巷清代文人故居”。
居民们都来参观,王奶奶看着屋里摆放的苏家书信和账本,感慨地说:“没想到我们巷里还有这么有文化的地方,以后一定要让孩子们多来看看,了解我们老巷的历史。” 李叔也说:“以后外地来的游客,肯定会喜欢这里,我们银杏巷又多了一个好去处。”
林夕和晨光站在老房子的门口,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欣慰。他们知道,这间老房子的修缮,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老巷居民情感的凝聚。未来,他们还会继续守护银杏巷,让这里的青砖黛瓦、老树枝桠,永远承载着人们对家的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老房子的屋顶上,与巷子里的 “光影回廊” 交相辉映。林夕和晨光手牵手,慢慢走在青石板路上,蝉鸣声渐渐平息,微风拂过,带来阵阵银杏叶的清香。他们知道,银杏巷的故事还在继续,而他们的守望,也会永远留在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b></b>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