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如果要问六月底的人艺跟五月底的人艺有什么区别,对于观众来说,可能没什么区别。
但是对于剧院里的其他工作人员来说,最先感受到不同的不是后台演员,而是剧场经理。
星期二,俞民刚走进办公室,剧场经理敲开了他办公室的门。
俞民此时屁股还没坐下呢,就转身过来开门,一看是剧场经理,也没说什么。
“这么早来找我,什么事儿?”
剧场经理明白俞民雷厉风行的脾气,他也没绕圈子,径直问道,“俞院长,您看是不是再给《法源寺》加点场次?”
“还加?”
俞民拉开椅子坐下,伸手给剧场经理发了支烟,俩人点起烟来,他才皱着眉头问道:“后面10场不是已经放票了吗?你可别告诉我卖完了?”
原本人艺的演出安排,犹如波浪,高峰低谷很明显。
《茶馆》几乎场场满座,最后加演了好几场,剧场职工忙得脚不沾地。
如此一个多月,等演出结束,续档的《丹心谱》由于去年演过两轮,这一次演出场次明显要少,上座率也不如,这一个月剧场的职工们上班要轻松不少。
等大家缓过劲儿来,《雷雨》又开始了。
按照这种节奏,一张一弛,大家基本都能高效完成工作,剧场也能维持在一个舒适的状态。
但是到了接档《雷雨》的《法源寺》,一切都变了。
原本首演之前,剧院对《法源寺》还是比较谨慎,只放了10场演出的门票。
对于人艺来说,这大约是一出新戏稳定演出的底线。
果不其然,人艺的招牌在这里,再加上内部演出的口口相传,《法源寺》10场门票迅速售罄。
首演之后,负责主持日常工作的俞民一看,立刻大手一挥,再加售十场。
这个场次就是剧院在公演前对法源寺的预期票房上限了。
毕竟一个月的时间,刨除一些固定的休整时段,一出戏总共也就是演那么20场左右。
而法源寺总体排演投入的成本还不到三千元,20场的票房已经超过一万元,妥妥的盈利。
根据俞民以往的经验,如今时间还没过一周,有了前面第一次的门票释放,第二次肯定会卖得慢很多。
谁知剧场经理吐了个烟圈,咧嘴笑了。
俞民见状,追问道,“真卖完了?”
“那倒还没有……”
“嗨!”
俞民不满的白了他一眼,“那你急什么?”
“可是也差不多了!”剧场经理从兜里掏出一张统计单。
“您看看,后面10场,剩下的票加起来都不到500张了!现在外面已经开始排队了,说话今天就没票……”
“啊?”
俞民一愣,抢过单子一看,也呆了,“怎么卖这么快?你们是不是票价弄错了?”
“这怎么可能呢!”
剧场经理瞥了瞥俞民桌上放着的报纸,“要不您看看昨天的人民日报?”
“嗯?”
俞民闻言,伸手拿过昨天的报纸,昨天是休息日,这报纸他根本没读过。
在剧场经理的指点下翻开报纸,二版的大篇幅点评映文章入眼帘:“【为革新意识‘招魂’,《法源寺》带给我们的时代思考】”
他把报纸拿近一些,仔细阅读起来。
这篇文章从《法源寺》的剧情出发,把话剧中好几句经典台词一一拿出来剖析,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
【……自从确立改开以来,对于未来发展的讨论多如牛毛。
有人视如畏途,有人举手欢迎,但更多的人依旧心中彷徨,不知这条路该如何走,走到哪里。
这本是改革的常态,而《法源寺》却借由谭嗣同、戊戌六君子的口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解决中国问题就是要寻找出路,任何阻碍中国寻求发展的人,都必须回避!”
而面对崭新未来,就要保持先驱者的精神!有甘当后来者的垫脚石、为革命牺牲的精神!让我们以此共勉!】
放下报纸,俞民忽然悟了。
怪不得自己当时挑拣故事里的细节、夏春诟病剧本与人艺现实主义风格不匹配,依旧动摇不了院长排演这部剧的决心,原来他们正站在更高的位置思考一部剧对于人们精神的鼓舞。
而“他们”,也包括那个钟山吧?
时代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国家走到了发展的关头,自己还在对细节吹毛求疵,当真是……
俞民忽然有些庆幸自己及时止损认栽,写了表扬信了。
手里的烟没抽两口,烟灰已经走到了烟蒂边缘,他干脆伸手熄灭了烟。
再看看对面的剧场经理,“你说加多少场合适?”
剧场经理见状大喜,虽然加演肯定会让大家更加疲劳,可是不多创造一点效益,剧院怎么能保持“先进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