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05节(第1页/共5页)

    所以,英国的政治家们虽然极力拉拢日渐强盛的日本,试图让日本成为大英帝国在东亚秩序的维护者,但是对于修订英日条约一事,则从来不做正面的回应。井上当初主持的鹿鸣馆外交之所以被废弃,可不是因为国民的反对,国民的反对不过是他们这些政治家们的就坡下驴,实质上是伊藤等人终于认清了国际外交取决于国家实力而非国家之间的友善关系。

    正因为鹿鸣馆外交的失败,才使得日本下定决心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国防建设上,用武力打开列强用条约为日本建立起来的秩序牢笼。而清国就是没有搞明白这一点,还在试图和西洋朋友缓和关系,并想要借助西洋的军舰大炮继续维持其在亚洲的宗藩体系,才会被日本一击而败。

    在日清战争之前,英国人其实是真心想要维持亚洲的旧宗藩体系的,这样英国只要控制住了清国,就能对整个东亚地区发号施令,且不必担心欧洲其他列强在东亚地区破坏大英帝国的统治秩序。

    但是日本的搏命一击,把英国人的美梦给打破了,亚洲旧秩序完全垮台,欧洲列强也有了借口插足东亚事务,这才使得英国人不得不改变想法,把日本选为了英国东亚秩序的支柱之一。

    本次日俄战争,虽然是日本向英国交出的投名状,但是日本所取得的胜利战果,就连日本人自己都有些迷茫了。因为这场战争日本虽然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在战场上的胜利却是辉煌的,只要日本有着足够的物资支持,日本在陆地和海上的战斗都不会弱于欧洲列强的军人。

    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所取得的成果已经突破了英国人在战前的所有预测,也就使得英国为此战后准备的所有外交方案都被作废了。如果不是中国人也表现出了不逊色于日本军队的战绩,英国在亚洲所设想的均势就已经破产了。

    但现在东亚的局势对于英国人来说依然是一个极为棘手的大问题,因为日中两国都在这场战争中表现了出于意料的战力,而中国新兴的势力所表现出的好战心理更是让英国人措手不及,过去英国人认为印度周边的威胁只有俄国人,辛丑条约之后中国对印度的威胁已经被消除了。

    英国人发动对西藏的远征并不是担心中国人,而是担心俄国会拿走这块对印度居高临下的土地。英国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建立在俄国对中亚的征服,对外蒙、新疆的渗透情况的判断上的。所以英国人认为应该在俄国下手之前先把西藏纳入英属印度的管治之下,那么俄国也就失去了进入西藏的借口。

    但是英国人没想到的是,对于西藏的这一次日常进攻,对于大英帝国来说这是一次极为寻常的殖民战争行动,甚至都没有得到伦敦的支持,居然直接引发了英国人在印度大陆的统治危机。

    诚然,印度的危机主要在于英国对印度统治的残酷行为激起了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但如果没有中国人进入印度大陆的军事行动,英属印度政府不可能失去对于东北三邦的控制权。中国人以及其少的兵力在印度大陆上击败了英属印度政府的庞大兵力,给印度民族上了一课,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印度民族武装反抗英国统治的信心。

    以伊藤的看法,中国人在印度的军事行动和英国人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的效果差不多,都戳破了中央政府外强中干的假面,从而激起了主体民族的反抗心理。中英西藏冲突对于英国人的震动之大,远超过金兰湾大海战日本近乎全歼俄国欧洲舰队的战果。

    因为英国人重来都没有把俄国舰队视为对手,自然不会觉得这样的胜利有多么的不容易,让英国人惊讶的是,日本人居然也能打出这样的胜利,仅仅如此而已。但是中国人在印度的军事行动,让英国人完全失去了方向,因为从印度大陆到缅甸,中国和英属印度之间有着漫长的陆上边境,一旦中英发生冲突,英国人或者可以占领中国沿海,但英属印度政府可能会完蛋。

    占领中国沿海并不能让英国长期维持下去,因为没有英属印度提供的人力和物力,大英帝国不可能在远东和一个数亿人口的大国进行长期交战。而失去了对于印度大陆的统治,那么大英帝国在全球的统治都要宣告结束了。

    也就是说,中国人利用这场战争向大英帝国发出了一个警告,就是中国有能力和大英帝国同归于尽。而大英帝国完蛋之后,中国人依旧能够保住自己的家园。英国人对于这一可怕的前景毫无对策,他们想出的唯一办法就是把英属印度政府的驻地向北印度的内陆迁移,从而远离中国人。

    因此正如林信义向他所指出的,这场战争让亚洲秩序完全失去了控制,英国就连中国人都无法对付,更别提还要在欧洲应对德国人的挑战,在大西洋面对美国海军的不断试探,所以英国人对于日英同盟的需要还在日本之上。

    日本和中国应当联合起来,对英国进行不断的试探,然后在英国的底限之上重建东亚秩序。这一全新的东亚秩序不仅将废除欧洲列强加诸于东亚民族之上的各种不平等条约,还将重新奠定东西方交往的原则,使东方民族脱离被欧洲殖民的对象范围。

    而对于日本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放手解决举国一致体制带来的过度集权的弊端,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了。举国一致体制虽然高度集中了行政权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举国一致体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要是首脑选择了错误的方向,那么整个国家就会毫不犹豫的朝着深渊冲去。

    比如现在山县的想法,在伊藤看来就是一种偏执,但让人忧心的是,山县真的能把这种偏执的念头变成为国家的意志。这就是日清战争之后他向民党靠拢,试图纠正举国一致体制的弊病的根本原因。其实他并不是山县所想象的,被政治民主的理念所迷惑了,而是认为政治上的民主能够给当前的举国体制装上一个方向盘,至少有个刹车装置也是好的。

    外人常说他在政治上太过善变,但伊藤认为自己的政治理念其实始终如一,他不过是按照当前日本政治的弊病开出了不同的药方而已。倒幕的时候,为了打倒腐朽的幕府统治,自然是要尊皇攘夷的,看到了世界的进步后,自然是不能不开国的,开国攘夷各派争论不休,自然要谋求举国一致体制的,举国一致体制变成了日本的负担后,谋求改变该体制就是日本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外面的那些人只看到了他的善变,却没有看到他为何而变,让伊藤也是苦恼不已。事实上自大久保和木户去世后,能够和他就政治上进行讨论的,其实只有一个年轻人而已,其他人要么就是慑于他的元老身份不敢畅所欲言,要么就是见识不足难以了解他所思考的问题,只有林信义这个年轻人可以每每切中时弊,不仅了解他的想法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