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91节(第4页/共5页)

已。

    接下来的战斗就相当简单了,面对森林放慢了马速的骑兵在机枪阵地面前纷纷倒下,偶然有几个骑兵拼命冲入了森林,也被森林中的步兵给逼停扯下了马,单独的骑兵可不能在森林中和人数占优的步兵对抗。

    范考特上校在战斗中因为马匹被机枪扫中而跌落,最后颈骨折断而死。他的死亡也让剩下的骑兵们失去了战斗下去的勇气,纷纷四散逃亡了。不过大多数英国骑兵都冲在最前方,所以英国人的死亡率高达70%,印度骑兵倒是逃出去不少,但也很少人返回了营地。

    范考特上校这支骑兵大队伍的灭亡,让战场的主动权转移到了比哈尔人民解放军的手中,吉申根杰的守军见到了自己这方的援军覆灭后很快挂出了白旗。

    这一仗结束后,林信义传令给邓玉麟,要求其带着两营阻止格蒂哈尔、迪纳杰布尔等地的英军步兵北上,并夺取之前围困而没有攻下的铁路沿线村镇,自己则带着三营步兵前往进攻伊斯兰布尔、索纳布尔、班乔戈尔、西里古里、杰尔拜古里等城镇。

    不过他并没有沿着铁路线一路攻打过去,而是跳过了伊斯兰布尔,先去围攻了索纳布尔和班乔戈尔两地。索纳布尔通往西里古里,班乔戈尔通往杰尔拜古里,不过班乔戈尔的南方城市赛义德布尔,正是汤森中校率领的围剿部队的中心。

    也就是说一旦夺取了班乔戈尔,不但切断了汤森中校和黑格上校之间的联系,也等于是击破了汤森中校围困李堂部队的包围圈。但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驻军却不到2个连,因为黑格上校从山上下来时担心守不住山脚各处山口,所以把附近的英军部队都抽调了过去。

    黑格上校的理由是:假如中国人往这里突围,那么还是以要回山上去为目标,因此只要守住山脚就不怕中国人跑路。而且班乔戈尔四周都是英军,若是这里受到攻击,增援是很快的,没必要放太多的兵力。

    但是黑格上校没有预料到一件事,就是被汤森中校围困的所谓“中国军队的主力”,压根就不是主力,于是当一支大部队从西面向西里古里进攻时,不要说增援班乔戈尔了,周边城镇的英军都需要增援。班乔戈尔的守军在遭到来自西面的进攻后,立刻惊慌失措的退向了杰尔拜古里。

    索纳布尔的守军压根就没有多少抵抗就投降交出了城市,因为这里的驻军正是此前被中国人俘虏的查尔斯·梅利斯中校的部下,他们抛弃了自己上司逃亡,下山后就被丢在这里守铁路线了。事实上要不是太过缺人,这些人早就被遣散了,他们自然是没什么士气的。

    这些人觉得自己迟早要被遣散,因此和中国人拼命显然是不划算的,再加上中国人是从他们身后出现的,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被困在这里了,就算守住这一次也未必能守住下一次,于是他们在城郊看到中国军队的红旗后朝着空中放了一排枪,然后就挂出了白旗。

    索纳布尔的丢失,给了巴格多格拉和西里古里的守军以极大的压力,这两座城市一西一东守住了通往锡金的山口。但是现在山上的中国人正不断向着山脚冲击,而另外一路中国人又出现在了自己身后,本就逃亡过一次的英军,哪里还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呢?

    巴格多格拉的守军受到了索纳布尔被中国人占领后的消息后,就立刻撤向了西里古里,于是在发起了破交战的第五天,林信义在巴格多格拉和山上的部队会师了,西里古里的外围军队开始成群成群的放下了武器,不仅仅是印度士兵,甚至包括了英国士兵,只有英国军官是顽固的,不打到没有希望就死活不肯放下武器。

    当然,林信义也能理解英国军官的坚持,毕竟一个尉官的年薪都高达152英镑,而一名印度士兵的年薪是7英镑10先令,英国士兵则为15英镑一年。

    也就是说,最低一级的英国军官也是英国士兵年薪的十倍,他们当然要捍卫大英帝国的荣誉了。至于英国士兵,假如不靠抢劫就别指望靠军饷发财,所谓跑到海外来做人上人,这种荒唐的想法就和后世某些人认为自己可以跑到非洲和印度当人上人是没啥区别的。

    但是这些士兵能否在海外当人上人是个未知数,不过按照维多利亚时代制定的军纪,军官对待士兵和对待犯人没啥区别,凡是不服从军官的命令,枪毙是很正常的,较轻的处罚是把人绑在炮车轮子或T型木架上,每天绑上几个小时公开示众,不管刮风下雨。

    在知道到投降不会遭到生命威胁之后,英国士兵很快就放弃了做“人上人”的荣誉,乖乖的成为了中国人的俘虏。至少在俘虏期间,他们不用担心被军官威胁去上战场了。

    第322章 新式战争

    在西里古里的黑格上校其实是不想退的,因为西里古里有着足够的弹药,还有大炮和机枪,这里毕竟是他们上山部队的前线后勤基地。但是中国人来的太快了,从山上撤下来的部队还没有从失败的情绪中恢复过来,而山下的守军也是人心惶惶。

    当意识到自己被中国人包围,只有东面提斯塔河一个出口后,英军不少军官已经极力主张退向杰尔拜古里,守住这个提斯塔河的渡口,不要被中国人切断了后路。

    黑格上校一度反对,他要求部下们坚守阵地,他相信洛将军和汤森中校会来救自己的,但是中国人采取的渗透战术及跳跃攻击方式,让原本士气就不足的英军完全失去了抵抗意志。英军在第一线重点布设的兵力就没有发挥出什么作用,在中国人出现在自己的后方后,不论是印度士兵或英国士兵,都会溃逃或直接放下武器。

    于是黑格上校以为自己至少能坚守半个月的西里古里防线,不到2天就被中国军队打到了城下。对于被切断了通讯的英军来说,中国军队的迅猛突击但又不肯在正面决战的作战方式,完全被打蒙了,这是他们过去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战争模式。

    此时的英军其实还是一支维多利亚时代的步兵,大部分军官对于大规模作战的理解还处于阵线对抗,大致和100年前的拿破仑战争战术没什么区别。至于对付殖民地的土著,则往往依赖于骑兵进攻,步兵结阵防御,壕沟、铁丝网之类的阵地战并不是主流战术。

    英国军官训练英国士兵和印度士兵的内容其实是大同小异,训练的是步枪上刺刀、拉开散兵线、以决死的精神和无畏的勇气迎着子弹向敌人前进。在冲锋中,士兵连停下来开火还击都是不允许的,将军们坚信气可鼓而不可泄,一旦停下定会让士气崩溃,士兵们会丢掉武器往回跑甚至叛变投敌。

    所以,当英军面对非洲托钵僧成群结队的正面冲锋时,他们还能理解这种作战的方式,无非就是坚守自己的岗位,直到军官战死或是子弹打完或者敌人被击退,这就是他们作战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