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修筑上的事情,你可以放手去做,有什么问题,就推到老夫头上就好…”
对于中日签署了满洲保护协议一事,俄国人是迷惑且感到愤怒的。他们自觉已经在卢汉铁路上做出了让步,并在满洲问题上做出了和中国人协商的姿态,但是这些中国人居然和日本人签署了这样一份协议,这摆明了是在针对俄国。
日本人对于满洲的野心,俄国人还是了解的,但是俄国上下都不认为日本有胆量向俄国开战,特别是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作战中,中国军队的一触即溃,连带着俄国人对于东方国家的军队都起了轻视的心态。哪怕有一两个叫嚷着要警惕日本的人,也大多是在海军之中。
早在1897年12月,海军司令部研究处处长尼杰尔.米列尔就向海军部长官特尔托夫提交了一份报告草案,其中陈述了扩充太平洋舰队的必要性,因为俄国1895年的海军发展计划并未能考虑到日本超出预计的相应计划。
尼杰尔.米列尔指出,日本显然正在准备加入远东复杂的列强利益争斗,日本1896-1905年海军舰船建造计划的物资分配中1904-1905年所占的部分非常小,大部分都投向1896-1903年,这便意味着军舰建造计划的大部分任务将在1903年夏得以完成,而这明显是为了赶在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竣工之前日本将能全副武装地面对与俄国在远东的利益纷争。
只是在俄国政府内部占多数的观点是:在日本进攻大陆这一似乎不合情理的情况下,东京会满足于迅速占领朝鲜,而俄国对此种事态转折将不情愿地予以认可。
在彼得堡,只有喀琅施塔得海岛要塞的指挥官马卡洛夫海军中将和总司令部长官侍从萨哈罗夫将军猜测日本有突然袭击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旅顺军港的可能性。
简单的说,就是俄国上层普遍认为日本的野心只是和俄国争夺朝鲜,而不是准备和俄国发起一场大战,俄国虽然没有保住朝鲜的力量,但是在日本造成事实之后,俄国却可以以此为借口保留在朝鲜的特殊利益,为俄国下一阶段在远东的扩张留下一个钉子。
俄国势力进入满洲,这是在清政府邀请下,中俄一起对付日本在大陆的扩张为前提的。因此俄国压根没有去考虑中日会达成什么协议,因为中国是日本和俄国的瓜分对象,食物怎么能和猎人一起联手对付另一个猎人?
中日满洲协议的签订,不亚于给了主张在满洲立场上持强硬态度的贝佐布拉佐夫集团一个响亮的耳光,俄国突然发现自己在东方事务上已经切实的被孤立了起来,因法俄协议并不涉及远东问题,法国人也拒绝在这一问题上为俄国做什么保证。
财政大臣维特试图在远东问题上重新回归温和路线,和中日缓和关系。但贝佐布拉佐夫集团已经不能在远东问题上做出让步,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此前对维特所取得的政治上的优势都将化为乌有,而一旦让维特重新掌握政权,他们就必然会遭到维特的打压。
为了不让本集团就此烟消云散,贝佐布拉佐夫向尼古拉二世提出了一个彻底解决远东问题的办法,那就是先对中国开战。贝佐布拉佐夫引用的是彼得堡一份报纸的言论,“…中日结盟对于俄国已经构成了战争威胁,俄国在远东问题上已经获得了自由行动之权力,欧洲各国也不能为此阻扰俄国之行动了。
而中日之间,中国虽大但却懦弱,如果不是英国的阻扰,2年前我们本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满洲问题了。日本虽然小,但还有一只海军舰队可以保护本土。所以,对付中日同盟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击败中国。
虽然在英国人的阻扰下,利用关内外铁路向北京进攻会遇到外交上的麻烦,但是中国和俄国有着漫长的陆上边界,我们完全可以从贝加尔湖修一条铁路经外蒙古通往北京,这样一来即避免了同英国的外交纠纷,也能够将外蒙古和内蒙古完全变为俄国的领土。
中国的山西省,素来以煤炭丰富著称,如果我们能够控制了山西,那么以山西为钢铁基地,就可以建立起黄俄罗斯的心脏。华北地区人口繁密,正可以用做开发满洲之人力,一旦满洲获得了开发,那么日本对于满洲也就再无入侵之可能…”
尼古拉二世对于这个建议还是相当赞成的,加上他早就厌倦了维特这位父亲留给自己的老臣,因此他依然表态支持了贝佐布拉佐夫集团的远东新政策。当然,这一政策并不会实施于当下,俄国的注意力还是放在了当下的欧洲。
在中日签署满洲协议的同时,法国和英国也在伦敦签署了一份挚诚协定。这份协定的内容,主要是英法就埃及和摩洛哥问题上的互相谅解,法国做出了重大让步,解决了英法之间的北非殖民地分割的矛盾,和承认了英国对于直布罗陀海峡的控制权。
这一协议对于俄国来说倒是一个好消息,这意味着德国假如发动战争的话就会陷入孤立,三国同盟针对的是法俄同盟的进攻,而不是针对法俄同盟的进攻。英国作为全球的霸主,虽然现在的力量被人怀疑,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英国加入欧洲任何一方都将奠定胜局。
威廉二世对于英法协议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怒,认为英国背叛了德国的友谊,法国人则是再一次的欺骗了自己。法国人对此也是非常委屈,若不是德国人过于咄咄逼人,他们也不至于在北非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但是对于法国人来说,阿尔萨斯和洛林终究是要高过埃及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安全问题,也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问题。
法国人一开始企图以不再提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归属权来缓和法德矛盾,但是德国人坚持法国人要发表一个公开放弃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声明,这显然是法国政府做不到的事。和公开放弃阿尔萨斯和洛林相比,法国人宁可公开宣布放弃埃及了。
于是在一夜之间,德国人发现自己从一个欧洲较为有利的外交环境跌落到了俄国人的外交困境中去了,主张立刻发起对法战争的声音开始消退了,在英法俄有可能联手的情况下,德国不可能取得胜利。而且意大利人和法国交换了利比亚的利益,这令意大利同法国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缓解,意大利是否会站在德国一边还是一个问题。
至于奥匈帝国,他们向柏林发出的建议就是,不应当把俄国的注意力拉回到欧洲来,应当让俄国人继续在远东扩张,从而陷入到远东的泥潭之中去。
奥匈帝国的立场,使得德国对于发动战争的信心进一步动摇了。德国舆论界开始转向,认为法国应当在摩洛哥问题上给与德国补偿,以此了结这一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