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这些白人很容易就能达成统一,那么日本作为一个唯一的黄种人列强就危险了。
正因为如此,作为俄国通的西德二郎才会把目光放在各国驻华外交官身上。虽然日本在日清战争中取得了对清国的胜利,但是此时的东亚中心却依然在北京而不是在东京,这不仅仅在于各列强对于日本国力的鄙视,也在于各国在中国所拥有的巨大利益,使得各国驻华外交官天然就要比东亚其他地区的外交官更重要一些。
有些在东京无法获得的消息,在北京却能轻易的打听到。这也让西德二郎极乐意同各国外交官而不是满清官员打交道,因为在满清官员那里几乎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情报,这个老大帝国现在正掌握在一个愚昧而无知的老太婆手中,既不知何为国际法,也不知何为势力平衡。
在西德二郎看来,日清战争不仅没有把这个老大帝国打醒,反而让这个老大帝国进一步蒙上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似乎只要不和外国人接触,帝国就能永远维持下去一样。这种自卑而又自大的落后民族心态,正逐步把拥有着数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国拖入深渊。
也许,他将会有幸目睹一个文明的真正死亡,就像埋葬在丝绸之路上的那些古代国家一样,因为时代的变革,最终成为了一片遗迹,只能留给后人考古。
站在自己办公室的阳台前,望着外面庭院内的树木,一些叶片已经开始发红,他心中感慨着秋天又到了。接着便转过身来对着身后的头等参赞内田康哉、一等书记官石井菊次郎问道:“你们对义和团的消息,打听到的情况如何?”
石井菊次郎道:“义和团发源于山东地区,本是地方乡民和教会对抗而自设的民团武力。他们打出的旗号是兴清灭洋,不过一般的清国官员并不信这一套,平原县知县蒋楷…以上等官员都在境内镇压这些地方民团,因为他们认为这些民团虽然打着兴清灭洋的旗号,但其实是在动摇地方秩序,类似于白莲教、金丹教这类的邪教,若是纵容他们做大,恐怕是要出乱子的。
不过,现任的山东巡抚毓贤却认为民心可用,对这些民团进行了招抚,还给了他们义和团这个正式的名号,山东受到官府认可的义和团被授了毓字旗。这令美国和德国公使都相当不满毓贤,据说已经向清庭提出了抗议”
一旁的内田康哉随即补充道:“毓贤似乎和端王载漪、庄王载勋、大学士刚毅的关系不错,这些人不仅是西太后身边的近臣,同时也是主张废除光绪帝的主要支持者。他们是清国的极端顽固派,对一切西洋玩意都极为痛恨。也是请求西太后发动兵变破坏维新变法的主要推动者。”
西德二郎终于有所警惕了起来,他向着内田问道:“那么他们主张立谁为皇帝?”
内田回道:“好像是载漪之子溥俊,溥俊甚至数次公开指责光绪为二毛子,意指各国公使反对西太后废帝之举。”
西德二郎一晒后说道:“原来是个小人,连这样的人都能被推出来当皇帝的候选人,清国也可算是无人矣。这么说来,这些顽固派确实有利用义和团对抗列强的动机了,因为我们反对了他们的人登上皇位。也是,对于清国人来说,为了皇帝之位,确实是能干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的。”
停顿了一下后,西德二郎对着石井菊次郎道,“给青木外相和伊藤侯各发一封电报,讲述我们调查到的情况。内田,你继续盯着清政府的动静,看看他们到底要玩什么花样…”
收到西德二郎电报的青木外相并没有往心里去,他看了一眼电报后,就对着自己的秘书说道:“西公使未免太杞人忧天了,清人又不是真的疯子,怎么可能会动这样的歪脑筋。国家如果都要灭亡的时候,这个皇帝位置还值得惦记吗?”
青木以己之心度满人权贵之腹,觉得这些满人不会这么蠢,自然也就没当一回事。不过他也不愿意指责西公使什么,只是让秘书给西公使回电,要求他多注意俄国、美国、法国和英国公使的动向,特别是英国公使对于日本的看法。
外相青木周藏作为出身长州藩的外交人才,一直都对陆军的大陆政策抱有好感。而作为山县有朋的外交大臣,他和山县对于俄国正在兴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山县有朋在其《军事意见书》中说:“西伯利亚铁路竣工之日,即俄国对朝鲜开始侵略之时”,亦即亚洲“掀起轩然大波之日”。并提出“主权线”和“利益线”之说,视朝鲜为日本的利益线。
而青木则公开表示: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无异于沙俄在远东增兵,恐怕不久就将占领朝鲜的各个港口。
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三国干涉还辽,俄国硬生生的从日本手中夺取了已经到手的战利品辽东半岛,更是让日本人对沙俄恨之入骨。
因此青木希望同英国接近,以对抗在东方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沙俄。正是基于此种考虑,青木对于清国将要爆发的动乱可能性就比较麻木了,因为他把全身心都放在了如何使日本和英国结盟一事上。
但是另一位接到西公使电报的人,伊藤则就不做如此之想了。他此时已经看过了林信义所写小说的全文,对于小说中所描述的欧洲两大阵营的形成对抗,相当的感兴趣。而西公使传来的电文,则进一步表明了小说中对东亚局势的分析是相当接近现实的。
只不过伊藤毕竟还是一个相当沉得住气的人,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做些什么的时候,因为清国还没有真正行动起来,这个时候他把对于清国局势的预测抛出去,并不会得到其他人的认同,反而给了其他人以准备的时间。
对于他来说,在一个恰当的时候抛出对于清国局势的判断,打其他元老一个措手不及,显然更能够让他获得对于政局的主导权力。
因此他只是让人给西公使去电,要求西公使随时把清国的情报发回来,接着又找来了伊东巳代治,对其说道:“你去见一见小川。他不是说他那个后辈想要报考一高么,那么不如让他转学到东京府立第一中学来,我愿意做他的资助人,转学的问题,你去和学校打个招呼吧。”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