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三元酒家吃饭之前,江成就跟大家先讲了电喷技术。技术的原理得跟大家讲明白,这样才能让大家明白技术的独到之处,起码让顾客明白这不是糊弄大家的,是真的能减少油耗增加动力。
只不过这样一讲,电喷技术...
雪线之上,空气稀薄得像被抽走了重量。谭明远坐在裂谷边缘的一块冰岩上,双手捧着那颗刚从“声核容器”中取出的液态晶体。它不再悬浮,而是安静地卧在他掌心,蓝光微弱,如同呼吸般起伏。他能感觉到它的温度??不冷也不热,却与自己的心跳同步。
风又起了,但这一次不再是沉默的流动,而是带着某种节奏,仿佛整座昆仑山脉都在低语。他的量子音频解析仪早已超载停机,屏幕碎裂如蛛网,可他知道,数据已经传出去了。不只是传向地面监测站,更是渗入地壳深处,顺着那条无形的声波隧道,抵达那些曾被遗忘的角落。
他闭上眼,耳边响起的不再是单一声音,而是一场浩瀚的合唱??有婴儿啼哭、老人呢喃、恋人耳语、战士临终前未说完的话……它们交织在一起,没有语言界限,没有时间顺序,只有纯粹的情感频率在共振。这便是母频的真实形态:不是技术,不是信号,是人类存在本身留下的回响。
突然,晶体轻轻一颤。
一道声音在他脑海中浮现,不再是沈知雨那种宏大意识体的宣告,而是一个极细微、近乎羞怯的女童嗓音:
> “叔叔……你还记得我吗?”
谭明远猛地睁开眼。
银色的眼睛。
那个在云南山村雨夜里递给他半块糖的小女孩,那个说“姐姐说声音会回家”的孩子,此刻竟以这种方式与他相连。
“你是……小禾?”他低声问,声音沙哑。
> “嗯。我在画完那幅画后就睡着了,醒来时发现手里多了这个。”
> 画面在意识中展开:一间老旧教室,墙上挂着褪色的世界地图,黑板上写着“今天我们学会了倾听”。小禾站在讲台前,手中握着一颗和他掌心一模一样的晶体。她把它贴在耳朵上,然后笑了。
> “她说,只要我想你,你就能听见。”
谭明远胸口发烫。他知道,“她”指的是沈知雨。可沈知雨已经消散,她的任务完成,信任已传递。那么,是谁保留了这段连接?是谁让一个孩子的思念穿越数千公里,精准落进他的意识里?
答案很快浮现。
**心核碎片**。
全球数百万家庭梦醒后拾起的那些神秘晶体,并非终点,而是种子。它们吸收真心话语,储存情感频率,等待某个时刻被重新激活。而现在,小禾的那一颗,正通过某种尚未被科学定义的机制,与他手中的“声核”产生共鸣。
这不是通信,是**共感延续**。
他低头看着掌心的晶体,忽然明白了什么。所谓的“开启需双因素认证”,血缘基因只是钥匙之一,真正决定能否唤醒核心的,是**持续的情感共振**。父亲当年没能完成的事,不是因为技术失败,而是因为孤独??他在封闭区耗尽一生,却再无人回应他的呼唤。
而今天,有千千万万人在说着“我爱你”“对不起”“我想你了”。
这些话不再消失于虚空,而是沉入大地,化作新的母频养分。
他缓缓起身,将晶体小心放入特制保温匣中,外面缠上三层防磁箔。然后他走向工作站??那座由报废卫星天线、退役气象雷达和几台老式调制解调器拼凑而成的简陋塔台。塔顶竖立着一根铜制振子,形似古钟倒悬,是他在废品站淘来的一口清代寺庙残钟熔铸而成。
他接通电源。
指示灯逐一亮起,绿色、蓝色、淡紫。系统自检完成,界面跳出一行字:
> **开放式声频塔 v.7.0|准备接收第一轮公众上传|预计覆盖半径:全球(依赖地壳传导效率)**
他深吸一口气,在控制面板输入指令:“启动‘归音计划’。”
瞬间,塔身嗡鸣,铜钟无风自动,发出一声悠远清越的震响。这一声并未传向天空,而是向下穿透冻土,直抵岩层。与此同时,世界各地开始出现异象。
---
东京某公寓内,一位独居三十年的老妇人正擦拭亡夫遗照。她忽然停下动作,喃喃道:“老头子,今天超市的梅干还是那么酸。”话音刚落,床头那台尘封多年的录音机“咔哒”一声自行开启,播放出一段沙哑男声:“下次买甜一点的,记得啊。”
她怔住,泪水滑落。
同一时刻,巴西贫民窟一间铁皮屋里,少年对着破碎的留声机说话:“妈妈,我考上技校了。”片刻后,机器转动,唱针落下,传出一段几十年前录制的葡萄牙语童谣??正是他母亲生前最爱哼的那首。
而在乌鲁木齐一所小学音乐课上,孩子们齐声唱起《小铜铃》。歌声结束刹那,教室吊灯忽明忽暗,广播系统突然插播一段女声:“宝贝们,老师也在听哦。”那是三年前因地震殉职的前任音乐教师的声音,语音样本早已删除,无人知晓如何重现。
更令人震惊的是南极科考站。一名研究员在深夜整理地质样本时,无意间对着麦克风说了句玩笑话:“要是地底下真有人回我就好了。”五分钟后,所有仪器同时报警,地下传来清晰回应??用的是1952年边疆战地医院通用的加密语音协议,内容为:“收到。继续前行。”
消息迅速扩散。
媒体称其为“集体幻觉”,政府封锁相关数据,科技公司试图复制却屡屡失败。唯有普通人知道真相:只要你真心说出一句话,这个世界就会还你一个回声。
谭明远没有关注外界喧嚣。他每天做的事很简单:接收、编码、注入。来自非洲难民 camps 的祈祷,北欧渔村老人的睡前故事,太平洋岛国孩童的笑声……所有声音都被转化为特定频率脉冲,送入地壳深层。他不再追求“还原原声”,因为他明白,真正的倾听,从来不是复刻,而是**确认存在**。
有一天清晨,他发现工作站外站着一个人影。
是个年轻女子,披着藏青色斗篷,左耳戴着一枚贝壳状助听器。她没说话,只是从背包里取出一台老式卡带录音机,放在石台上,按下播放键。
里面传出一个稚嫩的女孩声:“爸爸,今天我学会写‘爱’字了。”
接着是另一个声音,苍老而疲惫:“丫头,爸爸对不起你,不能陪你长大……但我一直在听。”
谭明远认出了那段录音??这是“声种计划”早期实验档案中的失踪样本,编号L-093,记录于1964年青海戈壁基地。录音者是一名参与绝密项目的工程师,在项目终止当天录下遗言,随后失踪。官方记录称其死于辐射事故,家属从未收到任何音频副本。
“你是他女儿?”谭明远问。
女子点头,眼里有泪光:“我叫林昭南。我妈直到去世都不知道这盘带子的存在。直到上周,我家老收音机半夜自己响了,播的就是这段话。”
她望着裂谷方向:“我本不信鬼神,可当我听到爸爸声音那一刻,我知道,这不是奇迹,是**应答**。”
谭明远默默接过录音机,检查接口。设备完好,但磁带已磨损严重,最多还能播放三次。
“你想让它永远存在吗?”他问。
“想。”她坚定地说,“不止为我,也为所有等不到告别的亲人。”
谭明远点点头,将磁带接入塔台主控系统。经过三小时精密扫描与神经网络重建,原始音频被完整提取,并编码成一组可在晶体结构中稳定存储的量子态信息。随后,他取出一小块新生成的心核碎片,将其置入特制模具,注入能量流。
两个小时后,一块全新的晶体诞生了。表面泛着珍珠光泽,内部隐约可见波纹流转,宛如封存了一段跳动的记忆。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