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领命而去。临行前夜,沈田子单独召见,递给他一枚铜符:“若事成之后,寨中仍有百姓跪拜刘义康画像不肯离去……你便告诉他们一句话。” “什么话?” “就说??‘旗未倒,心不死’,这句话,是少主亲口说的。但他现在不能回来,因为回来只会带来更多的战火。真正的王者,不是靠旗帜活着,而是让百姓活得有尊严。” 王虎默然接过铜符,深深一拜,消失在夜色之中。 十日后,紫云寨火光冲天。张承业被斩首悬门,祠堂焚毁,残部四散。然令人震惊的是,当王虎命人撕下刘义康画像时,数十名老弱妇孺扑跪于地,嚎哭不止,甚至有人以头抢地,鲜血染红石阶。 一名白发老妪颤声道:“你们杀了他的人,还要毁他的魂吗?我们不怕死,只求留下一张画像,让我们知道,世上曾有一个孩子,为我们想过活路!” 王虎伫立良久,最终挥手:“留一幅,在寨外立碑,刻‘为民谋生者,虽败犹荣’八字。其余尽数销毁。” 消息传回北地,沈田子听罢久久不语。次日清晨,他独自登上主营后山?望塔,遥望南方建康方向。风已停,雪已化,溪流潺潺,春意悄然萌动。 这时,一名老仆捧着一只旧木匣前来:“这是清理刘义康营帐时,在床底暗格发现的,上有封印,写着‘若我身死,交予沈君’。” 沈田子接过,打开木匣。里面是一卷绢书,展开一看,竟是手绘地图一幅,标注了关中十七处隐秘泉眼、地下河道与废弃古道,旁注小字:“此路可通陇西,若大军围困,百姓尚有一线生机。” 地图末尾,一行墨迹清晰:
“沈将军: 你胜我于谋略,但我信你不会负这片土地。 若有一日,关中再陷饥馑战乱,请启此图,救民于水火。 我非为你留,是为百姓留。 ??刘义康 手书” 沈田子双目微颤,手指轻轻抚过那稚嫩却坚定的笔迹。良久,他将地图收入怀中,低声吩咐:“藏入军机密库,任何人不得擅取,唯主帅亲启方可查阅。” 老仆欲退,又被唤住:“再去一趟地牢,把乌尔图放出来。给他一件差事??负责勘察关中水利,参照这张图,看看哪些地方还能引水灌田。” 数月后,春雷始鸣,关中大地复苏。沈田子主持春耕大典,亲自扶犁耕田第一垄。百姓围观欢呼,称颂新任镇守仁德。 典礼毕,忽有孩童奔来,递上一封泥封书信:“是一位穿黑袍的叔叔让我交给您的!” 沈田子拆信视之,内容寥寥数字: “建康宫墙高万丈,然梦常越之。 春风吹绿渭水岸,可知故人未忘? ??康” 信纸背面,画着一面小小的旗帜,虽残破一角,仍迎风飘扬。 沈田子凝视良久,嘴角微动,终是将信收入袖中,未作一语。 三年后,刘义康依旧软禁于建康旧宅,每日读书习字,不问世事。然每逢岁末,沈田子总会收到一封匿名信,内容或论政事,或议边防,或献水利之策,字迹日渐成熟稳健。 而在关中,民间流传一首童谣: “十二岁,掌关中, 旗未倒,心不穷。 虽不见,魂犹在, 春风吹过麦浪中。” 沈田子每次听到,只是默然饮酒,从不制止。 直到元嘉七年冬,朝廷突降诏书:前罪人刘义康,居心叵测,私通外臣,图谋再叛,赐鸩酒自尽。 诏书下达当日,沈田子正在校场练兵。闻讯后,他缓缓放下令旗,走入军帐,取出那只从未寄出的信,再次展读。 火焰升起,信纸化为灰烬。 他走出帐外,正值大雪纷飞。他仰面受雪,任寒风刺骨,良久才喃喃道: “你终究还是没学会低头……可这世间,从来就不容一个不肯低头的孩子活着。” 数日后,建康传来消息:刘义康拒饮鸩酒,夺剑自刎,临终前留下八字?? “我心不死,后来者继。” 沈田子听罢,命全军为阵亡将士举哀三日。无人知晓,他在私室设了一座灵位,牌上无名,只刻二字:少主。 十年之后,关中大治,百姓富足,水利通达,道路畅通。昔日战场变为良田,断壁残垣化作屋舍炊烟。 某年清明,一位游方道士途经北地旧营,在那根曾悬挂“关中之主”大纛的断柱前驻足良久。他从怀中取出一面小小布旗,插于土中。 旗上绣着四个小字:薪火相传。 风起,旗展,仿佛回应着多年前那个雪夜里的誓言。 而在遥远的西域敦煌,一座新建的书院门前,一群少年正朗朗诵读: “夫王者,以民为本,以德为基。 不在于年齿长短,而在于心系苍生。 故有志者,不在位高权重,而在行仁义之道……” 讲学者抚须微笑,问道:“可知此文作者是谁?” 学子答:“不知。” 讲学者望向东方,轻声道:“是一个被史书写作‘逆贼’的孩子。但他教给我们的,却是真正的王道。” 风穿堂而过,卷起书页翻飞,如同历史深处那一声未曾熄灭的呐喊。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