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113章 分封改制(第1页/共2页)

    这时,坐在一侧的孙凭出声道:“大王,臣以为,昔日管仲变法,仍有不少值得吴国借鉴之处。”

   
    “如齐国所建立的国储粮制度,即由国府购置囤积大量米粟谷物,其数量足以控制市场粮价之波动, 以达到丰饥平衡之效!”

   
    “善。”

   
    庆忌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当年管仲在齐国建立的国储粮制度,足见其对粮食十分重视。

   
    他不容许任何人操纵粮价,严禁在饥荒之年利用粮食买卖欺压农民,粮价波动必须由国家掌控!

   
    在农耕时代,这一举措无疑非常重要的!

   
    此外,管仲还是一个善于运用价格杠杆来调节经济和增加国家收入的高手。

   
    他曾举例说,若是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布, 即不必再征布税, 而要征于原材料麻,麻价因课税涨十倍,布价就可能因此而上涨至五十倍!

   
    同理,若是国家掌握了大量的织帛,就可征课原材料丝的税,这样又可使织帛的价格上涨十倍。

   
    在对外贸易上,管仲还主张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控制商品价格,即“因天下以制天下”。

   
    如果外国商品的质量高过本国,就提高该商品在本国的销售价格,以控制外国商品的输入。

   
    如果要鼓励出口,就要压低出售价格,“天下高而我下”。

   
    管仲的思想,无疑不包含着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影响深远!

   
    “大王,臣以为还应当在国储粮制度的基础上,推行平籴法。”

   
    计然朝着庆忌作揖道:“将好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 坏年成也分为上、中、下三等。”

   
    “丰收年按年收成的丰收情况, 国府收购多余的粮食。”

   
    “歉收年则按歉收的程度,国府拿出购置的粮食,平价卖出。”

   
    “上等歉收年卖出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出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

   
    “如此,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只有民不散,社稷才能巩固,兴旺发达!”

   
    闻言,庆忌微微颔首,向来崇拜计然的范蠡,更是不由得赞叹道:“右丞相所言极是。”

   
    “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也如之!我吴国若是能推行此等平籴法,必可尽地力之教,让农人勤于耕作, 极力劳动!”

   
    “善。”

   
    庆忌早就准备在吴国推行平籴法, 所以计然这一提出, 立马通过决议!

   
    但,这还仅仅是吴国在经济上的变法改革。

   
    庆忌锐意进取,自然不会简单的满足于此!

   
    旋即,庆忌环视一周,看着坐在陛台之下的季札、计然、范蠡等七名大臣,缓声道:“二三子,寡人还准备在我吴国推行县制。”

   
    “我吴国现有吴都、泓上、梅里、没、延陵、南武、云阳、朱方、淹、武原、陉、檇李、御儿、汭、桐、鸩兹、岸、长岸、鹊、庸浦,共二十座城邑。”

   
    谷皲

   
&n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