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纵任自己,更以佐命功臣自居。自此朝中之事无论大小,安重诲事必躬亲,明宗也惧其几分。
有次只因殿前展真官马延无意触犯,安重诲便将其立斩于马前,然后才奏告明宗。
又有巡检使朱守殷,因有迎立之功,被封为中书门下平章事、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亦同于宰相重职。次年改任宣武军节度使,以梁国旧都汴州封之,便为天下重镇大员。
天成二年十月,李嗣源想起去岁起兵之时艰险,忽欲巡幸汴州,再游当年会盟之处。
圣旨一出,朝野流言四起,有称皇帝欲东征淮南者,有称要讨灭藩镇军阀者。
朱守殷闻讯大惊,部下判官孙晨劝其先下手为强,干脆起兵造反,休使皇帝入城。于是朱守殷听其蠢策,立即袭杀不肯从乱之都指挥使马彦超,闭城拒守。
李嗣源知是谣言误会,遂命宣徽使范延光前往汴州劝谕。
朱守殷以为是朝廷赚他,固执不听。范延光回奏明宗:今其反意已决,若不早击之,则汴城坚矣。臣愿得五百骑为先锋,前去擒拿叛贼。
李嗣源准奏,范延光即率五百禁军精骑连夜出发,急行二百余里,天亮前直抵汴州城下。朱守殷大惊,忙命整顿守备,已措手不及。
唐明宗李嗣源亲率大军随后赶到,命御营使驸马都尉石敬瑭率军倍道来援,四面进攻。城中军民闻天子亲来,争相出城投降。
朱守殷知事不济,自料谋反乃是诛灭九族重罪,心道与其被皇帝所杀,不如自行下手,乃尽杀亲族,复自引颈受戮,命左右将自己斩之。
汴州守军见主帅已死,开门出降。判官孙晟南奔吴国,得吴国权臣徐知诰容留扬州。
李嗣源入城,命鞭打朱守殷之尸,传首洛阳。
安重诲当时留守洛阳,除却率领诸臣议论处理政务,并无别事相扰。
这一日独坐府中,因嫌侍女姬妾鄙陋,忽思前任宰相任圜府中有一歌妓,能歌善舞,生得温柔俏丽。去岁陪明宗天子去其府中饮宴,任圜曾命其出奉酒,故此记得。
此时忽然忆起,愈加垂涎三尺,便欲纳其为妾,遂遣家人前往磁州任府求娶。
此时任圜已罢相位,本不应得罪安重诲。但耿直脾性难改,乃严辞拒绝。
安重诲恼羞成怒,便利用掌管玉玺之便假作矫诏,派黄门宦官及禁军统领引兵到任圜家假传圣旨,诬告任圜与朱守殷合谋叛乱,逼其自尽。任圜自拒绝安重诲求妾之后,便知今日下场,亦不分辩抗奏,遂聚家族宗亲,置酒酣饮,醉余仰药而死。(本集完)
复令百官各安其职,等待太子李继岌回京;宣布自己在安葬庄宗后,便会归藩成德。宰相豆卢革、韦说闻此,急召枢密使李绍宏、张居翰,又率百官,拜倒李嗣源身前。
李嗣源故作不解,惊问:诸公此是何意?
豆卢革:国不可一日无君。今陛下暴崩,就请殿下登基,为大唐之主。
李嗣源:岂有此理!陛下虽崩,太子犹在,公欲陷我于不忠不义耶?
韦说:殿下若固辞帝位,亦请监国,不可弃我大唐黎民百姓!
李嗣源推让半晌,佯作无奈,遂入居大内兴圣宫,以监国名义接受百官朝拜。众臣山呼已毕,乃命女婿石敬瑭为陕州留后,以防备征蜀大军回京作乱,同时命令各地州县诸官,访寻宗室诸王,派兵护送返京。
庄宗李存勖亲信爱将安重诲,明知李嗣源心意,而且亦知通王李存确及雅王李存纪下落,便暗地派人将其二人刺杀,以绝后唐朝众臣之念。
至于其余宗室,申王李存渥、永王李存霸被乱军所杀,薛王李存礼、皇子李继嵩、李继潼、李继蟾、李继峣皆不知所踪。
过后不久,有探马自关中报来凶信,说魏王李继岌在渭南自缢而死,黔南节度使任圜率领征蜀大军回京。
又过数日,朝廷征西大军果然回师,大帅任圜将兵马屯于城外,自请进城入宫,向李嗣源叩拜称臣,自愿率全军归附。
李嗣源又惊又喜,便问:你实对我说,魏王因何自尽身亡?
任圜见问,于是奏道:同光四年四月辛卯日,魏王李继岌引西征大军还师洛阳。正然行至兴平,忽见有禁军自洛阳逃出,来报说郭从谦率从直军造反,杀了庄宗皇帝。其后又有败军复至,说殿下在汴州造反,引诸侯联军兵入京师,已占据洛阳。李继岌闻报大惊,便欲退保凤翔。行至武功,宦官李从袭劝李继岌驰趋京师,以救国难。魏王本来年幼,并无主见,于是听其指挥大军,再奔洛阳。前军刚铡行至渭河,却回报被西都留守张抃截断浮桥,军不得渡。魏王乃循河东至渭南,左右诸军皆溃,四散奔逃。
李嗣源怒道:又是此等阉贼,干涉军政!
任圜:殿下所言正是。那李从袭见大势已去,乃谓李继岌道:“皇帝陛下既然驾崩,洛阳复为皇叔所得,大事去矣。国祚已尽,福不可再,大王宜自图之。”李继岌徘徊泣下,便对内侍李环说道:“我今道尽途穷,子当杀我,免为叛军所辱。”李环大哭,迟疑半晌,遂出大帐,对李继岌乳母说道:“魏王欲为陛下尽节,命我杀之。小人不忍见王面,你去禀报魏王,若无路求生,当踣面以俟。”李继岌闻其乳母转奏,遂自登床榻,面内而卧。李环方持丝绢而入,缢杀魏王。不料魏王刚刚断气,末将便引兵从后赶至,眼见救之不活,只得殓葬,这才率征蜀之师二万至京。
李嗣源问:既是如此,魏王尸体安在?
任圜答道:微臣未得帝旨,只得将魏王先草葬于华州西南,请殿下降旨定夺。
李嗣源听闻任圜陈奏已毕,连为叹息,掩面流涕不止。
那些自汴州随同起兵众臣,此时闻说魏王既死,则无不踊跃。假意陪哭片时,复又奏请李嗣源即位,登基为帝。李嗣源正欲再要推让,众臣吵吵嚷嚷,皆不肯依。
忽然殿头官来报:虢州刺史石潭求见,并送杀害世子李从璟凶手元行钦至京。
李嗣源闻报,急命唤入。石潭奏命进殿,跪倒丹墀,山呼万岁,拜舞已毕。
李嗣源急命平身,说道:某今权且监国,将军万万不可如此相称,增我罪过。
石潭复跪奏道:陛下此诏,请恕微臣不敢遵从。今先帝已崩,太子魏王殿下亦薨,自古道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惟知殿上坐者乃是天子,更不知何谓监国。
殿中群臣听罢此言,哄然称是,齐呼万岁。
李嗣源大悦,乃问:卿如何擒得元行钦恶贼?
石潭奏道:郭从谦火烧兴教门时,元行钦那贼倒也见机得快,单枪匹马跑出京城,向西逃至平陆。因渴累至极,睡倒在柴垛之侧,被村民捉拿,押送到微臣虢州府衙。微臣却识这此贼,知他武艺非凡,遂命人先打断他双脚,用囚车送到洛阳。今在宫外候旨。
李嗣源急命宣入,石潭领旨而出,带两个随从,用软兜将元行钦抬上殿来。
因其双腿已断,无法参拜,就而放置地上。
李嗣源见到元行钦,想起长子李从璟惨死,骂道:我儿有何对不起你处,下此毒手!
元行钦怒目直视,答道:先帝又有何对不起你处,篡夺帝位!
李嗣源大怒,便命将元行钦抬出,斩于洛阳闹市。
群臣复请承继大宝,李嗣源推辞不得,遂在洛阳西宫身穿斩衰之服,即位于李存勖灵前,是为明宗皇帝。
明宗登基,改元天成元年,立淑妃曹氏为皇后,子李从厚为太子。封冯道为平章事,女婿石敬瑭为六都卫副使,郭从谦为景州刺史。
郭从谦至景州上任未久,便被唐明宗遣使诛之,并夷三族。
当时李嗣源年已六十,虽为皇帝,精力不济。遂将朝政尽行托付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安重诲,以及宰相任圜二人。
镜头闪回,补叙任圜来历。
字幕:任圜,京兆三原人,父任茂弘曾任西河令,驻守太原。
任圜随父于任上,英俊潇洒能言善辩,甚得晋王李克用见爱,便以侄女嫁其为妻。
唐庄宗时,以镇州为北京,拜任圜为真定尹、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历任工部尚书,兼任黔南节度使,官至宰相。
自郭崇韬被刘皇后下达教令,遣使勾结魏王帐下宦官冤杀之后,任圜遂代郭崇韬掌管六军,将益州之事向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交割已毕,便自蜀中振旅还师。
不料正在此时,复发军变。却是伐蜀总督先锋大将康延孝,因闻西平王朱友谦被天子冤杀,心怀恐惧忿恨,因而起兵造反。
康延孝本乃代北粟特族人,骁勇善战,初为太原兵卒,跟随晋王李克用。后因获罪逃入后梁,累迁将校,颇有战功。梁国败亡,复率部投奔后唐,因贡献平梁之策有功,拜检校太保、郑州防御使,赐名李绍琛,迁保义军节度使。担任讨伐前蜀前锋,居功至伟。
平蜀之后,邠州节度使董璋任行营右厢马步使,在城东驻军,华州节度使毛璋为行营左厢马步使,驻军于成都城内,二人皆应听从康延孝。
郭崇韬偏爱董璋,每当有军机大事必召董璋谋定,康延孝内心便颇为不平。
康延孝在城西驻军,因入城至帅营饮酒至醉,见大帅郭崇韬出外更衣,乃怀愤对座侧董璋说道:我有平蜀大功,你与毛璋便似仆从,方得显贵。今你二獐反在郭帅门下取巧,谋划陷害于我。某为都将,岂不能杀你两个裨校耶!
董璋闻言惶恐,谢罪而退。酒宴结束之后,康延孝离去,董璋将此言语告诉郭帅。
郭崇韬本来心胸狭窄,于是大为记恨,遂擅自提升董璋为东川节度使,免去行营军职,不再归康延孝辖属。
康延孝大怒,对毛璋说道:我亲冒刀锋险阻平定两川,董璋有何功劳,竟节度东川!
因命毛璋随己进见郭崇韬,共同进言:东川重镇,应择良帅守之。工部尚书任圜有文武之才,且被众将推崇,请侍中大人命为东川节度使,以孚众望。
郭崇韬怒道:李绍琛!你要谋反耶?胆敢抗我调遣!
毛璋甚为惶恐,康延孝却哂笑而退。
其后不久,郭崇韬被魏王李继岌奉太后乱命所杀。康延孝复骂董璋:郭崇韬既已伏诛,你还能在哪个门下取巧耶?
此时董璋势穷力孤,只得低头哀求。康延孝方才消气,不再追究。
同光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唐军离开成都,班师东撤回朝。魏王李继岌引中军先行,令康延孝以一万二千人为后军。
中军到达武连,天子诏书亦至,说西平王朱友谦有罪遭诛,命魏王杀其子遂州节度使朱令德。魏王奉诏不违,命董璋前往遂州执行。
董璋带兵前往遂州,经康延孝后军不拜,直接越军而过。
康延孝见董璋如此有恃无恐,知道自己已失天子信任。遂由惊惧转为愤怒,对手下诸将说道:大唐南平汴梁,西定巴邛,策划谋略出自郭公;力摧强敌汗马之劳,乃是我也。如论辅佐天子以成霸业者,则数西平王功劳第一。今西平王与郭公皆以无罪灭族,必至我矣。
诸将听罢,无不叹息嗟叹。
二月九日,康廷孝带军行至剑州,暂时歇兵屯营。
部下皆为昔日鄜州、延州、河中等后梁旧将,此时已闻西平王朱友谦惨遭祸害,今又被董璋杀了朱令德。部下骁将焦武等人,乃聚众在军门大哭。
康延孝闻声出帐,问道:公等聚此,痛哭何为?
焦武说道:西平王无罪,家中二百余人被杀。则我河中旧将,岂有不受牵连之理?此番回师洛阳,我等必死无疑矣!
康延孝听罢诸将之言,心意乃决。因闻说此时魏王李继岌前军已到泥溪,便打发监军宦官出营,前去向魏王报告:河中士兵号哭,将作乱,不复回京矣。
打发监军出营,立即劝止诸将,命各带领麾下众兵,调头西走,回反蜀中。于是自称西川节度使、三川制置使,大发檄文向蜀人招兵,三天之内人数众达五万。
康延孝决意割据西川,乃命守吉柏津使,砍断吉柏浮桥,以绝魏王回军来伐。
李继岌闻报河中军作乱大惊,便令部将梁汉颙带兵速回,去控制吉柏津。
康延孝既断吉柏津,当即带众兵赶往西川,却不留兵拒守剑门。
李继岌一面派人骑马送信晓谕康延孝,令其返兵归降;复令监军使李廷安召来任圜,任为副招讨使,命率七千骑兵,去与都指挥使梁汉颙、监军李廷安合兵一处,讨伐康延孝。
任圜领命,令都将何建崇为前部先锋,自率大军来追。因为剑门并无守军,故轻易飞渡而过,到达汉州之时,追及河中叛军。
康延孝闻说魏王派军追至,大悔未在剑阁留兵拒守,于是亲率精骑前来迎战。
任圜面对这位常胜不败之将,从容应战,又施败战之计诱敌。先令董璋以东川降兵抵其前锋,复将精兵埋伏于后,诱康延孝追至,伏兵突起围击,箭发如雨。
康延孝因心浮气躁而败,一战折兵近半,只得率残部逃回汉州,闭关不出。
所谓屋漏偏逢连阴雨,唐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接到魏王诏命,也带二万成都兵前来,与任圜合兵攻打汉州,昼夜不停。
康延孝命在汉州四面树起竹木以做栅栏,密布鹿角,拼力抵抗。
三月九日,任圜在金雁桥摆下阵势,随即率各军呼喊前进,四面放火,烈焰腾空。
康延孝眼见十分危急,只得带骑兵仓猝出战,复中金雁桥伏兵大败,仅带十余名骑兵逃到绵州,被何建崇追上生擒,任圜命用囚车运至成都。
孟知祥与任圜、董璋设宴聚会,因令将康延孝带至。
孟知祥叹道:某闻将军刚从梁国归顺朝廷未久,才平定汴州,节制陕郊,近又领前锋,平定剑门,居功至伟。谅必回师朝廷,授爵封勋,巨镇尊官,诸将其谁能与将军相争!无奈将军急躁怨愤,自毁功劳前程,今既进此囚车,成为邓艾之辈,我深为将军痛惜之!
遂亲自斟酒,尊敬再三。
康延孝深为感念,叹息道:某自知难以消受大贵,如今官职已足。但郭崇韬令公乃是佐命元勋,辅助皇帝成就大业,几乎兵不血刃收获两川,自古以来殊功,又岂有谁能与比者?郭公无罪却遭族诛,似我等焉能得保头颅哉!每思至此,不敢复回朝廷领死,故作拼命一搏。天道既不助我,一旦沦为阶下之囚,也是命该如此,夫复何言!
任圜闻此,亦为之叹惋不已。次日便辞了孟知祥,引众回师。
行至凤翔,向延嗣赍持天子诏书而来,下令将康延孝就地处死。康延孝死后不足旬月,唐庄宗亦死于伶人郭从谦之手;其后月余,魏王李继岌亦自杀于渭南。
闪回结束。任圜引西征大军还都,归附明宗李嗣源,故以大功得任宰相,兼任三司使,主掌朝中政事,一时权势熏天,举国万万人之上,满朝天子一人之下。
安重诲自少年时便随明宗征战,亦是李嗣源佐命功臣,此番以拥戴大功,充任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累加侍中兼中书令,护国节度使。
天子命与任圜做个副手,一同总揽政事。
安重诲虽然亦能尽忠职守,但恃功矜宠,仗着自己自幼跟随天子,资格高于众臣,时间一久,便自添些毛病,在朝野上下擅作威福起来。
又因与任圜政见不合,议政之时经常意气用事,甚至屡暴粗口,两人之间互相呵骂。
安重诲试探数次,见明宗皇帝不恼,知是纵任自己,更以佐命功臣自居。自此朝中之事无论大小,安重诲事必躬亲,明宗也惧其几分。
有次只因殿前展真官马延无意触犯,安重诲便将其立斩于马前,然后才奏告明宗。
又有巡检使朱守殷,因有迎立之功,被封为中书门下平章事、河南尹、判六军诸卫事,亦同于宰相重职。次年改任宣武军节度使,以梁国旧都汴州封之,便为天下重镇大员。
天成二年十月,李嗣源想起去岁起兵之时艰险,忽欲巡幸汴州,再游当年会盟之处。
圣旨一出,朝野流言四起,有称皇帝欲东征淮南者,有称要讨灭藩镇军阀者。
朱守殷闻讯大惊,部下判官孙晨劝其先下手为强,干脆起兵造反,休使皇帝入城。于是朱守殷听其蠢策,立即袭杀不肯从乱之都指挥使马彦超,闭城拒守。
李嗣源知是谣言误会,遂命宣徽使范延光前往汴州劝谕。
朱守殷以为是朝廷赚他,固执不听。范延光回奏明宗:今其反意已决,若不早击之,则汴城坚矣。臣愿得五百骑为先锋,前去擒拿叛贼。
李嗣源准奏,范延光即率五百禁军精骑连夜出发,急行二百余里,天亮前直抵汴州城下。朱守殷大惊,忙命整顿守备,已措手不及。
唐明宗李嗣源亲率大军随后赶到,命御营使驸马都尉石敬瑭率军倍道来援,四面进攻。城中军民闻天子亲来,争相出城投降。
朱守殷知事不济,自料谋反乃是诛灭九族重罪,心道与其被皇帝所杀,不如自行下手,乃尽杀亲族,复自引颈受戮,命左右将自己斩之。
汴州守军见主帅已死,开门出降。判官孙晟南奔吴国,得吴国权臣徐知诰容留扬州。
李嗣源入城,命鞭打朱守殷之尸,传首洛阳。
安重诲当时留守洛阳,除却率领诸臣议论处理政务,并无别事相扰。
这一日独坐府中,因嫌侍女姬妾鄙陋,忽思前任宰相任圜府中有一歌妓,能歌善舞,生得温柔俏丽。去岁陪明宗天子去其府中饮宴,任圜曾命其出奉酒,故此记得。
此时忽然忆起,愈加垂涎三尺,便欲纳其为妾,遂遣家人前往磁州任府求娶。
此时任圜已罢相位,本不应得罪安重诲。但耿直脾性难改,乃严辞拒绝。
安重诲恼羞成怒,便利用掌管玉玺之便假作矫诏,派黄门宦官及禁军统领引兵到任圜家假传圣旨,诬告任圜与朱守殷合谋叛乱,逼其自尽。任圜自拒绝安重诲求妾之后,便知今日下场,亦不分辩抗奏,遂聚家族宗亲,置酒酣饮,醉余仰药而死。(本集完)
复令百官各安其职,等待太子李继岌回京;宣布自己在安葬庄宗后,便会归藩成德。宰相豆卢革、韦说闻此,急召枢密使李绍宏、张居翰,又率百官,拜倒李嗣源身前。
李嗣源故作不解,惊问:诸公此是何意?
豆卢革:国不可一日无君。今陛下暴崩,就请殿下登基,为大唐之主。
李嗣源:岂有此理!陛下虽崩,太子犹在,公欲陷我于不忠不义耶?
韦说:殿下若固辞帝位,亦请监国,不可弃我大唐黎民百姓!
李嗣源推让半晌,佯作无奈,遂入居大内兴圣宫,以监国名义接受百官朝拜。众臣山呼已毕,乃命女婿石敬瑭为陕州留后,以防备征蜀大军回京作乱,同时命令各地州县诸官,访寻宗室诸王,派兵护送返京。
庄宗李存勖亲信爱将安重诲,明知李嗣源心意,而且亦知通王李存确及雅王李存纪下落,便暗地派人将其二人刺杀,以绝后唐朝众臣之念。
至于其余宗室,申王李存渥、永王李存霸被乱军所杀,薛王李存礼、皇子李继嵩、李继潼、李继蟾、李继峣皆不知所踪。
过后不久,有探马自关中报来凶信,说魏王李继岌在渭南自缢而死,黔南节度使任圜率领征蜀大军回京。
又过数日,朝廷征西大军果然回师,大帅任圜将兵马屯于城外,自请进城入宫,向李嗣源叩拜称臣,自愿率全军归附。
李嗣源又惊又喜,便问:你实对我说,魏王因何自尽身亡?
任圜见问,于是奏道:同光四年四月辛卯日,魏王李继岌引西征大军还师洛阳。正然行至兴平,忽见有禁军自洛阳逃出,来报说郭从谦率从直军造反,杀了庄宗皇帝。其后又有败军复至,说殿下在汴州造反,引诸侯联军兵入京师,已占据洛阳。李继岌闻报大惊,便欲退保凤翔。行至武功,宦官李从袭劝李继岌驰趋京师,以救国难。魏王本来年幼,并无主见,于是听其指挥大军,再奔洛阳。前军刚铡行至渭河,却回报被西都留守张抃截断浮桥,军不得渡。魏王乃循河东至渭南,左右诸军皆溃,四散奔逃。
李嗣源怒道:又是此等阉贼,干涉军政!
任圜:殿下所言正是。那李从袭见大势已去,乃谓李继岌道:“皇帝陛下既然驾崩,洛阳复为皇叔所得,大事去矣。国祚已尽,福不可再,大王宜自图之。”李继岌徘徊泣下,便对内侍李环说道:“我今道尽途穷,子当杀我,免为叛军所辱。”李环大哭,迟疑半晌,遂出大帐,对李继岌乳母说道:“魏王欲为陛下尽节,命我杀之。小人不忍见王面,你去禀报魏王,若无路求生,当踣面以俟。”李继岌闻其乳母转奏,遂自登床榻,面内而卧。李环方持丝绢而入,缢杀魏王。不料魏王刚刚断气,末将便引兵从后赶至,眼见救之不活,只得殓葬,这才率征蜀之师二万至京。
李嗣源问:既是如此,魏王尸体安在?
任圜答道:微臣未得帝旨,只得将魏王先草葬于华州西南,请殿下降旨定夺。
李嗣源听闻任圜陈奏已毕,连为叹息,掩面流涕不止。
那些自汴州随同起兵众臣,此时闻说魏王既死,则无不踊跃。假意陪哭片时,复又奏请李嗣源即位,登基为帝。李嗣源正欲再要推让,众臣吵吵嚷嚷,皆不肯依。
忽然殿头官来报:虢州刺史石潭求见,并送杀害世子李从璟凶手元行钦至京。
李嗣源闻报,急命唤入。石潭奏命进殿,跪倒丹墀,山呼万岁,拜舞已毕。
李嗣源急命平身,说道:某今权且监国,将军万万不可如此相称,增我罪过。
石潭复跪奏道:陛下此诏,请恕微臣不敢遵从。今先帝已崩,太子魏王殿下亦薨,自古道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惟知殿上坐者乃是天子,更不知何谓监国。
殿中群臣听罢此言,哄然称是,齐呼万岁。
李嗣源大悦,乃问:卿如何擒得元行钦恶贼?
石潭奏道:郭从谦火烧兴教门时,元行钦那贼倒也见机得快,单枪匹马跑出京城,向西逃至平陆。因渴累至极,睡倒在柴垛之侧,被村民捉拿,押送到微臣虢州府衙。微臣却识这此贼,知他武艺非凡,遂命人先打断他双脚,用囚车送到洛阳。今在宫外候旨。
李嗣源急命宣入,石潭领旨而出,带两个随从,用软兜将元行钦抬上殿来。
因其双腿已断,无法参拜,就而放置地上。
李嗣源见到元行钦,想起长子李从璟惨死,骂道:我儿有何对不起你处,下此毒手!
元行钦怒目直视,答道:先帝又有何对不起你处,篡夺帝位!
李嗣源大怒,便命将元行钦抬出,斩于洛阳闹市。
群臣复请承继大宝,李嗣源推辞不得,遂在洛阳西宫身穿斩衰之服,即位于李存勖灵前,是为明宗皇帝。
明宗登基,改元天成元年,立淑妃曹氏为皇后,子李从厚为太子。封冯道为平章事,女婿石敬瑭为六都卫副使,郭从谦为景州刺史。
郭从谦至景州上任未久,便被唐明宗遣使诛之,并夷三族。
当时李嗣源年已六十,虽为皇帝,精力不济。遂将朝政尽行托付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安重诲,以及宰相任圜二人。
镜头闪回,补叙任圜来历。
字幕:任圜,京兆三原人,父任茂弘曾任西河令,驻守太原。
任圜随父于任上,英俊潇洒能言善辩,甚得晋王李克用见爱,便以侄女嫁其为妻。
唐庄宗时,以镇州为北京,拜任圜为真定尹、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历任工部尚书,兼任黔南节度使,官至宰相。
自郭崇韬被刘皇后下达教令,遣使勾结魏王帐下宦官冤杀之后,任圜遂代郭崇韬掌管六军,将益州之事向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交割已毕,便自蜀中振旅还师。
不料正在此时,复发军变。却是伐蜀总督先锋大将康延孝,因闻西平王朱友谦被天子冤杀,心怀恐惧忿恨,因而起兵造反。
康延孝本乃代北粟特族人,骁勇善战,初为太原兵卒,跟随晋王李克用。后因获罪逃入后梁,累迁将校,颇有战功。梁国败亡,复率部投奔后唐,因贡献平梁之策有功,拜检校太保、郑州防御使,赐名李绍琛,迁保义军节度使。担任讨伐前蜀前锋,居功至伟。
平蜀之后,邠州节度使董璋任行营右厢马步使,在城东驻军,华州节度使毛璋为行营左厢马步使,驻军于成都城内,二人皆应听从康延孝。
郭崇韬偏爱董璋,每当有军机大事必召董璋谋定,康延孝内心便颇为不平。
康延孝在城西驻军,因入城至帅营饮酒至醉,见大帅郭崇韬出外更衣,乃怀愤对座侧董璋说道:我有平蜀大功,你与毛璋便似仆从,方得显贵。今你二獐反在郭帅门下取巧,谋划陷害于我。某为都将,岂不能杀你两个裨校耶!
董璋闻言惶恐,谢罪而退。酒宴结束之后,康延孝离去,董璋将此言语告诉郭帅。
郭崇韬本来心胸狭窄,于是大为记恨,遂擅自提升董璋为东川节度使,免去行营军职,不再归康延孝辖属。
康延孝大怒,对毛璋说道:我亲冒刀锋险阻平定两川,董璋有何功劳,竟节度东川!
因命毛璋随己进见郭崇韬,共同进言:东川重镇,应择良帅守之。工部尚书任圜有文武之才,且被众将推崇,请侍中大人命为东川节度使,以孚众望。
郭崇韬怒道:李绍琛!你要谋反耶?胆敢抗我调遣!
毛璋甚为惶恐,康延孝却哂笑而退。
其后不久,郭崇韬被魏王李继岌奉太后乱命所杀。康延孝复骂董璋:郭崇韬既已伏诛,你还能在哪个门下取巧耶?
此时董璋势穷力孤,只得低头哀求。康延孝方才消气,不再追究。
同光四年正月二十七日,唐军离开成都,班师东撤回朝。魏王李继岌引中军先行,令康延孝以一万二千人为后军。
中军到达武连,天子诏书亦至,说西平王朱友谦有罪遭诛,命魏王杀其子遂州节度使朱令德。魏王奉诏不违,命董璋前往遂州执行。
董璋带兵前往遂州,经康延孝后军不拜,直接越军而过。
康延孝见董璋如此有恃无恐,知道自己已失天子信任。遂由惊惧转为愤怒,对手下诸将说道:大唐南平汴梁,西定巴邛,策划谋略出自郭公;力摧强敌汗马之劳,乃是我也。如论辅佐天子以成霸业者,则数西平王功劳第一。今西平王与郭公皆以无罪灭族,必至我矣。
诸将听罢,无不叹息嗟叹。
二月九日,康廷孝带军行至剑州,暂时歇兵屯营。
部下皆为昔日鄜州、延州、河中等后梁旧将,此时已闻西平王朱友谦惨遭祸害,今又被董璋杀了朱令德。部下骁将焦武等人,乃聚众在军门大哭。
康延孝闻声出帐,问道:公等聚此,痛哭何为?
焦武说道:西平王无罪,家中二百余人被杀。则我河中旧将,岂有不受牵连之理?此番回师洛阳,我等必死无疑矣!
康延孝听罢诸将之言,心意乃决。因闻说此时魏王李继岌前军已到泥溪,便打发监军宦官出营,前去向魏王报告:河中士兵号哭,将作乱,不复回京矣。
打发监军出营,立即劝止诸将,命各带领麾下众兵,调头西走,回反蜀中。于是自称西川节度使、三川制置使,大发檄文向蜀人招兵,三天之内人数众达五万。
康延孝决意割据西川,乃命守吉柏津使,砍断吉柏浮桥,以绝魏王回军来伐。
李继岌闻报河中军作乱大惊,便令部将梁汉颙带兵速回,去控制吉柏津。
康延孝既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