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杨仁晸为保官禄,连连称是,乃呼亲军:左右何在?
身侧有人应道:老爷在此!
一名军校绕至案左,口中答应一声,跳起身来,一刀将杨仁晸砍倒在地。
皇甫晖见状大喜,亦回身从同伙手中捉过一杆长矛,隔着帅案刺出,将那传旨宦官搠个透心凉,再也张狂不得了。
天使随从皆侍立帐侧,见状大惊,待要拔腿开溜时,众叛军哪里容得?各自拉刀挺矛而上,片刻全部了帐。
皇甫晖提着杨仁晸头颅,引众来见副指挥使赵在礼。
彼时赵在礼在自己帐中,亦正为圣旨不允返乡懊恼。听说中军大帐发生兵变大惊,便就悄悄溜出军帐,跑至军营围墙之下,想要爬墙逃走。
却被几个叛军远远看见,叫道:赵将军意欲何往?
赵在礼唬了一大跳,爬墙更急,却因身上盔甲甚重,蹬蹭半日,只是上不得墙头。
皇甫晖箭步赶到,扯脚将赵在礼从墙头拉下来,然后把刀架到脖颈,将杨仁晸首级递给他看:赵帅可识得此公否?
赵在礼惊哧道:杨大帅!我如何不识?
皇甫晖笑道:他不从我等,脑袋与身子分家另过了。赵帅若还不从,便就以其为例。
赵在礼知道不可抗拒,却也不似杨仁晸胆小执拗,昂然道:我应了便是,诸位不必拿刀动杖。速速擂鼓聚将,商议大事要紧。
皇甫晖大喜,复请恕冒犯之罪,众军遂聚齐造反,合力同心。
银枪效节军便以指挥使赵在礼为首,长驱南下,连破临清、永济、馆陶诸州。复又攻入邺都,终与爷娘妻儿等相见,然后扯起邺州留守使大旗,据城反唐。
字幕:赵在礼,字干臣,世居涿州,庶民出身,父亲赵元德做过一任卢台军使。
赵在礼最初从军,奉事燕帅刘仁恭,担任帐前小校。刘仁恭派子刘守文驱逐浮阳节度使卢彦威,占据沧州,提升赵在礼为军使。
刘守文出兵讨伐亲弟刘守光被俘,赵在礼又随刘守文之子刘延祚坚守沧州。刘延祚又被嫡亲叔父刘守光擒杀,刘守光派遣儿子刘继威镇守沧州,赵在礼又在刘继威手下任职。
乾化二年,刘继威被部将张万进杀死,赵在礼于是改事张万进。后来张万进到汴梁投奔后梁,赵在礼便与沧州留后毛璋归顺后唐。
正是:铁打营盘流水将,当兵只为吃军粮;任他王旗多变换,不为军首便无妨!
赵在礼随毛璋投奔后唐,累功升任效节军指挥副使,随杨仁晸驻守瓦桥关。至此遭遇贝州兵变,便身不由己,自称邺都留后,一跃而成藩镇之将,果然是人生如梦,瞬息万变。
由此聚集银枪效节军一万五千余人,先是为人所逼,后便自在称王。
若说起这银枪效节军,却是诸镇兵里精中之精,锐中之锐,此番激反这帮老虎,唐庄宗直是失策至极,直要了卿卿性命。欲问缘由,且听下回。(本集完)
闪回结束。南汉举兵攻打闽国,反而大败奔逃,于是被其他诸侯藩镇作为笑谈。
字幕:王审知,祖籍山东琅琊,生于光州。五代祖王晔为固始令,因迁家于此。
到王审知这一辈,是有兄弟三人,长兄王潮,次兄王审邽,王审知是为最末三弟。史说王审知喜爱读书,周礼之书无不皆览,韬铃之术尤所精致,与昆仲游,未尝不以文武之道诚助焉。因其三兄弟皆有抱负,故而少年时期皆名闻乡里,人称其为“王氏三龙”。
唐末强盗群起,中和元年秋,安徽寿州屠户王绪起事,打到河南,占领光州。
中和五年,王绪攻陷固始,闻说王潮三兄弟勇猛有才,便使王潮担任军校。其后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发兵攻讨,王绪引光州军民渡江南下,进入福建,连陷长汀、漳州等地。
王审知兄弟跟随王绪进入福建,时年王审知二十五岁。
王绪为人多疑,凡有才能部将,都找借口杀掉。王潮惧被所害,乃游说前锋诸将,挑选数十名壮士埋伏竹林,将王绪擒杀。
前锋诸将由此拥戴王潮为首领,兄弟三人同心协力,积极整顿队伍。
王审知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凡部伍兵士未食,不亲匙筋,兵士未饮,不近杯水。在其三令五申及言传身教之下,部伍精悍善战,兵锋到处弯弧而兔伏窘惊,举刃而冰消瓦解。
王氏兄弟遂招怀离散,均赋缮兵,严明纪律,所过州县秋毫无犯。
当时福建偏远贫瘠,王审知兄弟欲往蜀中,以求进身。于是率引部军,开往沙县。
行军途中,宿营山林,忽有泉州人张延鲁来拜,说泉州刺史廖彦若酷政害民,请其兄弟率军前往,为百姓除害。
王潮闻言犹豫,王审知便对大哥说道:伐罪吊民,古为春秋大义。今张先生奉泉州阖府百姓之托而来,民意其可违乎?我兄宜询而抚之。
于是王潮即纳三弟之谏,率军开到泉州。
经过一年苦战,终于光启二年八月攻下泉州城,诛杀泉州刺史廖彦若。
福建观察使陈岩本欲发兵征讨王氏兄弟,闻报其已攻下泉州,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上疏奏请唐廷,委任王潮为泉州刺史。
大顺二年,陈岩病危,作书召请王潮到福州授以军政。然而王潮未至,陈岩便即病逝。
陈岩妻弟福州护军使范晖自称留后,因骄侈横暴,不敬士人而大失众心。陈岩旧将又多与王潮友善,遂皆至泉州,投靠王氏兄弟,向王潮出谋献策,建议进取福州。
王潮见军心可用,遂派从弟王彦复为都统,三弟王审知为都监,以陈岩旧部为向导,率军攻打福州。但因福州城坚池阔,攻打一年不下。
范晖亦因久困绝粮,遂向威胜节度使董昌求援。
董昌得书,即派温、台、婺州之兵五千人,前往救援范晖。王审知因见官军势大,要求班师回转泉州,王潮不从。
王审知见此,又请大哥亲自前来督战,以激励三军。
王潮回复道:某既将全军委于二弟,则如我亲临,勿须亲往督战。若军队打光,再去招兵买马;上将用尽,再于部卒中提拔;大将阵亡,某乃亲出。
于是王审知等诸将用命,并力攻城,终在威胜军到来之前攻克福州。范晖弃城逃跑,途中被部将杀死,将首级来献王审知兄弟。
福州重镇既下,闽地大震,汀州刺史钟全慕举州来降,福建各地势力亦纷纷归附。
王审知为笼络人心,劝大哥王潮厚葬陈岩,亲往致祭,并抚恤其部将家属。由此大批陈岩属部皆听号令,安心为其三兄弟效力。
王氏军声大震,传檄四方,远近州县纷纷响应。
未过半年,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海等处游散武装不下二十余部,皆都不攻自下,相继归顺;全闽五州,统归于王氏兄弟治下。
至乾宁年间,唐昭宗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
王氏兄弟遂占有福建全境,并奉朝廷封节,正式割据。
王审知相貌雄伟,体魄健壮,隆额方口,常骑白马,军中称为“白马三郎”。王潮对三弟要求严格,对其失误动辄加以鞭打,王审知都能默默忍受,毫无怨言。
乾宁三年三月,唐廷升福州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王潮决定不传位于子,任三弟王审知为副使。
乾宁四年,王潮病重,弃己子王延兴、王延虹、王延丰、王延休四人不用,而委任王审知掌管阖州军政事务。
十二月十三日,王潮去世,遗命由三弟即位,王审知却将职权让给二哥王审邽。
王审邽认为王审知有功于国,且得诸将拥戴,遂推辞不受。王审知于是嗣位,自称福建留后,上表奏知朝廷。
光化元年春三月,唐朝册封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留后、检校太保、刑部尚书。十月又授金紫光禄大夫、尚书省右仆射、威武军节度使,兼任三司发运使。
至此王审知正式接替王潮,掌握福建军政大权。
王审知继位后,对长兄王潮诸子都以善待,且命兄子王延兴为福建观察副使,暗示可能以其为嗣,以团结家族、安抚人心。
王氏三兄弟十分孝顺,如今母亲健在,故而兄弟不争,反皆竭力谦让,不令母亲伤心。善哉!遍观中国历代帝王,流血争嗣者常见,如此兄弟推让、叔侄无怨者,实为稀少。
王审知继位之时,正逢军阀连年混战,百姓备受蹂躏,致极目千里,不见人烟者。因常谓众臣道:大丈夫不能安民济物,岂劳虚此生乎!
乃招亡抚存,励精为理,强者抑而弱者抚,老者安而少者怀,使之以时,齐之以礼,率众尽力治理福建五州。
闽西黄连洞饥民二万余人围长汀,王审知亲统大军征讨,但严禁诛杀。反安慰饥民军道:吏实为虐,尔复何辜!
并感之以恩,绥之以德,善加抚恤,二万叛军遂释兵归降。
数年之内,福建境内干戈息而民心定,吏民悦服,人心归向,邃致廓清。
后梁开平元年,朱温进封王审知为威武节度使兼侍中,三年又加封为中书令、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
是年吴国遣使张知远来聘,因举止倨慢而被王审知斩首。因此闽国与杨吴关系不佳,但两国并未发生军事冲突。
贞明二年,王审知将女嫁给吴越国王钱镠之子钱传珦。翌年,复命次子王延钧迎娶南汉主刘?之女。
王审知与两个临国皆联秦晋之好,可谓明智,故十国之中闽国绝少战争。
因中原战乱,福建相对安定,故中原人相继逃难,迁入福建。
王审知为人俭约,好礼下士,虽据一方为王称霸,但自己府舍卑陋,常蹑麻屡,而为政宽刑薄赋,公私富实,境内以安。
因闻闽王礼贤下士,韩偓、王淡、杨沂、徐寅等不少中原名士前来投奔。
王审知注重教育,建学校于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更招揽海外商贾,佛齐等国相继前来朝贡。另遣使节朝贡北国,遵奉中原王朝正朔。
因杨行密控制江淮,陆路朝贡路线被阻,王审知每年都遣使自登、莱入贡于后梁。后唐攻灭后梁后,王审知又继续向后唐朝贡。
有多人劝王审知称帝,但其不为所动道: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也。
同光三年十二月,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王。
王审知既死,长子王延翰继立。
但因骄傲荒淫,残忍凶暴,则于次年被三弟王延钧及王审知之养子王延禀所杀。
长兴四年,西元九三三年,王延钧称帝。追谥其父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福州城北凤池山,陵号宣陵。其后又改葬莲花山,即今日晋安区新店镇斗顶村斗顶山是也。
后唐朝廷赐谥忠懿,又赐神道碑,命张文蔚撰文。
镜头转换,按下岭南浙闽,复说五代后唐。
同光二年,契丹天赞三年正月,契丹兵复又寇掠唐境,兵至瓦桥关。
唐庄宗以天平节度使李嗣源为北面行营都招讨,霍彦威为副,往幽州救援。
契丹军目的只在掳掠,在为侵城夺关,闻唐军大至,不久还军北归。唐庄宗乃以降将段凝赐名李绍钦,使与副将董璋二人戍守瓦桥关隘。
三月,镇州、幽州又报有契丹兵犯銮,唐庄宗再以李绍斌领兵北援。
契丹兵屯于幽州城外,时常劫掠唐国馈运,连续进犯幽州、易定。唐庄宗只得以李嗣源北出备边,复以李绍斌为卢龙节度使常守幽州,并发潞州安义兵三千,以屯戍涿州。
征兵旨意下至潞州,镇守军士不欲北行送死,安义军牙将杨立便趁机哄乱,杀了主将,聚众攻打子城,焚掠市肆,自称留后。
唐庄宗闻报大怒,遂命李嗣源按下北边契丹之事,先率军讨伐内乱为要。
于是借此下令:天下州镇,不得自行修城浚隍。命将各镇城防器具全部销毁,并令裁革半数镇军回乡务农,以防诸镇效仿潞州,拒城抗命。
李嗣源奉命出兵,马到成功,至五月底便将潞州兵乱平军,碎磔杨立。
六月,庄宗下令夷平潞州城池,当年重镇坚城便化作坦途,再也无险可守。
自前岁唐梁战于河上之际,梁末帝曾下令决开黄河大堤以阻唐军。以后所决河段无力修复,便连年成为曹、濮诸州大患。
同光二年七月,唐庄宗以娄继英督汴、滑之兵塞河,不久又坏。三年正月,复命符司于酸枣平地遥筑堤坝,以御决河再次泛滥成灾。
自此忽忽一年有余,天下无事,可称太平。
只是太平易逝,转眼之间寒冬终去,南雁北归,河冻冰解,便至同光四年二月。好个阳春!端得是草长莺飞,和风拂绿。
依照朝廷旧例,此时魏博戍守瓦桥关兵值期已满,正当轮番归镇。
于是魏博镇军且踏无边春光回乡,真个归心似箭,一番好走!不料三军行至贝州,忽见天子使节赍旨前来宣诏,说边事复起,颁令就地屯驻,不准返归邺都。
三军眼见得一步便可迈回家去,就要与爷娘妻子相见,却不令返乡,如何不恼?
于是吵吵嚷嚷,激起哗变。军士皇甫晖眼看人心浮动,攘臂喊道:我等原属大梁之军,因被唐王李存勖骗了,这才替他卖命,千辛万苦打败故主,还他一片磐石般江山。今日离弃我等,有家难还,不如反了罢!
众军听了,呐喊一声:反了罢!
皇甫晖引众进到大帐,来见指挥使杨仁晸道:大帅,我等本是牙兵贵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今替天子灭了大梁,打下江山,何等大功!唐天子不说奖赏厚待,反使我等到那边北不毛之地,餐风露宿这三年,抵御契丹胡兵。三年屯守,死却多少兄弟,侥幸躲过屠刀,得返家乡。今是差不动他镇军马,复使我等回去餐刀饮血,直如此看待我等不如猪狗!与契丹对敌亦是个死,不如反了罢。大事若成,我等愿奉大帅做上几日皇帝,却不是好?
杨仁晸见天使尚在身侧,这伙军校竟敢如此明火执仗,不由恨怒:你等敢如此说话,便当诛夷三族。我乃天子一手看觑提拔,怎肯听从你等造反!
一边说着,一边左顾右盼,便要呼唤亲兵,将皇甫晖等拿下。
皇甫晖见其如此,知道不能成事,乃佯笑道:既是大帅奉旨而行,我等造反作甚?大帅不需发怒,我等这便回营,准备行装便了。
杨仁晸听他如此说,脸色稍和,回顾天使,欲代为众兵求情。
天使喝道:你这个兵痞无赖,敢持刀闯帐,便是死罪。说这几句淡话,便想罢休?杨帅!你需将这些狂徒拿下,推出砍了,以儆效尤,咱家回到天子面前,才好替你说话。
杨仁晸为保官禄,连连称是,乃呼亲军:左右何在?
身侧有人应道:老爷在此!
一名军校绕至案左,口中答应一声,跳起身来,一刀将杨仁晸砍倒在地。
皇甫晖见状大喜,亦回身从同伙手中捉过一杆长矛,隔着帅案刺出,将那传旨宦官搠个透心凉,再也张狂不得了。
天使随从皆侍立帐侧,见状大惊,待要拔腿开溜时,众叛军哪里容得?各自拉刀挺矛而上,片刻全部了帐。
皇甫晖提着杨仁晸头颅,引众来见副指挥使赵在礼。
彼时赵在礼在自己帐中,亦正为圣旨不允返乡懊恼。听说中军大帐发生兵变大惊,便就悄悄溜出军帐,跑至军营围墙之下,想要爬墙逃走。
却被几个叛军远远看见,叫道:赵将军意欲何往?
赵在礼唬了一大跳,爬墙更急,却因身上盔甲甚重,蹬蹭半日,只是上不得墙头。
皇甫晖箭步赶到,扯脚将赵在礼从墙头拉下来,然后把刀架到脖颈,将杨仁晸首级递给他看:赵帅可识得此公否?
赵在礼惊哧道:杨大帅!我如何不识?
皇甫晖笑道:他不从我等,脑袋与身子分家另过了。赵帅若还不从,便就以其为例。
赵在礼知道不可抗拒,却也不似杨仁晸胆小执拗,昂然道:我应了便是,诸位不必拿刀动杖。速速擂鼓聚将,商议大事要紧。
皇甫晖大喜,复请恕冒犯之罪,众军遂聚齐造反,合力同心。
银枪效节军便以指挥使赵在礼为首,长驱南下,连破临清、永济、馆陶诸州。复又攻入邺都,终与爷娘妻儿等相见,然后扯起邺州留守使大旗,据城反唐。
字幕:赵在礼,字干臣,世居涿州,庶民出身,父亲赵元德做过一任卢台军使。
赵在礼最初从军,奉事燕帅刘仁恭,担任帐前小校。刘仁恭派子刘守文驱逐浮阳节度使卢彦威,占据沧州,提升赵在礼为军使。
刘守文出兵讨伐亲弟刘守光被俘,赵在礼又随刘守文之子刘延祚坚守沧州。刘延祚又被嫡亲叔父刘守光擒杀,刘守光派遣儿子刘继威镇守沧州,赵在礼又在刘继威手下任职。
乾化二年,刘继威被部将张万进杀死,赵在礼于是改事张万进。后来张万进到汴梁投奔后梁,赵在礼便与沧州留后毛璋归顺后唐。
正是:铁打营盘流水将,当兵只为吃军粮;任他王旗多变换,不为军首便无妨!
赵在礼随毛璋投奔后唐,累功升任效节军指挥副使,随杨仁晸驻守瓦桥关。至此遭遇贝州兵变,便身不由己,自称邺都留后,一跃而成藩镇之将,果然是人生如梦,瞬息万变。
由此聚集银枪效节军一万五千余人,先是为人所逼,后便自在称王。
若说起这银枪效节军,却是诸镇兵里精中之精,锐中之锐,此番激反这帮老虎,唐庄宗直是失策至极,直要了卿卿性命。欲问缘由,且听下回。(本集完)
闪回结束。南汉举兵攻打闽国,反而大败奔逃,于是被其他诸侯藩镇作为笑谈。
字幕:王审知,祖籍山东琅琊,生于光州。五代祖王晔为固始令,因迁家于此。
到王审知这一辈,是有兄弟三人,长兄王潮,次兄王审邽,王审知是为最末三弟。史说王审知喜爱读书,周礼之书无不皆览,韬铃之术尤所精致,与昆仲游,未尝不以文武之道诚助焉。因其三兄弟皆有抱负,故而少年时期皆名闻乡里,人称其为“王氏三龙”。
唐末强盗群起,中和元年秋,安徽寿州屠户王绪起事,打到河南,占领光州。
中和五年,王绪攻陷固始,闻说王潮三兄弟勇猛有才,便使王潮担任军校。其后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发兵攻讨,王绪引光州军民渡江南下,进入福建,连陷长汀、漳州等地。
王审知兄弟跟随王绪进入福建,时年王审知二十五岁。
王绪为人多疑,凡有才能部将,都找借口杀掉。王潮惧被所害,乃游说前锋诸将,挑选数十名壮士埋伏竹林,将王绪擒杀。
前锋诸将由此拥戴王潮为首领,兄弟三人同心协力,积极整顿队伍。
王审知能与士兵同甘共苦,凡部伍兵士未食,不亲匙筋,兵士未饮,不近杯水。在其三令五申及言传身教之下,部伍精悍善战,兵锋到处弯弧而兔伏窘惊,举刃而冰消瓦解。
王氏兄弟遂招怀离散,均赋缮兵,严明纪律,所过州县秋毫无犯。
当时福建偏远贫瘠,王审知兄弟欲往蜀中,以求进身。于是率引部军,开往沙县。
行军途中,宿营山林,忽有泉州人张延鲁来拜,说泉州刺史廖彦若酷政害民,请其兄弟率军前往,为百姓除害。
王潮闻言犹豫,王审知便对大哥说道:伐罪吊民,古为春秋大义。今张先生奉泉州阖府百姓之托而来,民意其可违乎?我兄宜询而抚之。
于是王潮即纳三弟之谏,率军开到泉州。
经过一年苦战,终于光启二年八月攻下泉州城,诛杀泉州刺史廖彦若。
福建观察使陈岩本欲发兵征讨王氏兄弟,闻报其已攻下泉州,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上疏奏请唐廷,委任王潮为泉州刺史。
大顺二年,陈岩病危,作书召请王潮到福州授以军政。然而王潮未至,陈岩便即病逝。
陈岩妻弟福州护军使范晖自称留后,因骄侈横暴,不敬士人而大失众心。陈岩旧将又多与王潮友善,遂皆至泉州,投靠王氏兄弟,向王潮出谋献策,建议进取福州。
王潮见军心可用,遂派从弟王彦复为都统,三弟王审知为都监,以陈岩旧部为向导,率军攻打福州。但因福州城坚池阔,攻打一年不下。
范晖亦因久困绝粮,遂向威胜节度使董昌求援。
董昌得书,即派温、台、婺州之兵五千人,前往救援范晖。王审知因见官军势大,要求班师回转泉州,王潮不从。
王审知见此,又请大哥亲自前来督战,以激励三军。
王潮回复道:某既将全军委于二弟,则如我亲临,勿须亲往督战。若军队打光,再去招兵买马;上将用尽,再于部卒中提拔;大将阵亡,某乃亲出。
于是王审知等诸将用命,并力攻城,终在威胜军到来之前攻克福州。范晖弃城逃跑,途中被部将杀死,将首级来献王审知兄弟。
福州重镇既下,闽地大震,汀州刺史钟全慕举州来降,福建各地势力亦纷纷归附。
王审知为笼络人心,劝大哥王潮厚葬陈岩,亲往致祭,并抚恤其部将家属。由此大批陈岩属部皆听号令,安心为其三兄弟效力。
王氏军声大震,传檄四方,远近州县纷纷响应。
未过半年,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海等处游散武装不下二十余部,皆都不攻自下,相继归顺;全闽五州,统归于王氏兄弟治下。
至乾宁年间,唐昭宗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
王氏兄弟遂占有福建全境,并奉朝廷封节,正式割据。
王审知相貌雄伟,体魄健壮,隆额方口,常骑白马,军中称为“白马三郎”。王潮对三弟要求严格,对其失误动辄加以鞭打,王审知都能默默忍受,毫无怨言。
乾宁三年三月,唐廷升福州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王潮决定不传位于子,任三弟王审知为副使。
乾宁四年,王潮病重,弃己子王延兴、王延虹、王延丰、王延休四人不用,而委任王审知掌管阖州军政事务。
十二月十三日,王潮去世,遗命由三弟即位,王审知却将职权让给二哥王审邽。
王审邽认为王审知有功于国,且得诸将拥戴,遂推辞不受。王审知于是嗣位,自称福建留后,上表奏知朝廷。
光化元年春三月,唐朝册封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留后、检校太保、刑部尚书。十月又授金紫光禄大夫、尚书省右仆射、威武军节度使,兼任三司发运使。
至此王审知正式接替王潮,掌握福建军政大权。
王审知继位后,对长兄王潮诸子都以善待,且命兄子王延兴为福建观察副使,暗示可能以其为嗣,以团结家族、安抚人心。
王氏三兄弟十分孝顺,如今母亲健在,故而兄弟不争,反皆竭力谦让,不令母亲伤心。善哉!遍观中国历代帝王,流血争嗣者常见,如此兄弟推让、叔侄无怨者,实为稀少。
王审知继位之时,正逢军阀连年混战,百姓备受蹂躏,致极目千里,不见人烟者。因常谓众臣道:大丈夫不能安民济物,岂劳虚此生乎!
乃招亡抚存,励精为理,强者抑而弱者抚,老者安而少者怀,使之以时,齐之以礼,率众尽力治理福建五州。
闽西黄连洞饥民二万余人围长汀,王审知亲统大军征讨,但严禁诛杀。反安慰饥民军道:吏实为虐,尔复何辜!
并感之以恩,绥之以德,善加抚恤,二万叛军遂释兵归降。
数年之内,福建境内干戈息而民心定,吏民悦服,人心归向,邃致廓清。
后梁开平元年,朱温进封王审知为威武节度使兼侍中,三年又加封为中书令、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
是年吴国遣使张知远来聘,因举止倨慢而被王审知斩首。因此闽国与杨吴关系不佳,但两国并未发生军事冲突。
贞明二年,王审知将女嫁给吴越国王钱镠之子钱传珦。翌年,复命次子王延钧迎娶南汉主刘?之女。
王审知与两个临国皆联秦晋之好,可谓明智,故十国之中闽国绝少战争。
因中原战乱,福建相对安定,故中原人相继逃难,迁入福建。
王审知为人俭约,好礼下士,虽据一方为王称霸,但自己府舍卑陋,常蹑麻屡,而为政宽刑薄赋,公私富实,境内以安。
因闻闽王礼贤下士,韩偓、王淡、杨沂、徐寅等不少中原名士前来投奔。
王审知注重教育,建学校于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更招揽海外商贾,佛齐等国相继前来朝贡。另遣使节朝贡北国,遵奉中原王朝正朔。
因杨行密控制江淮,陆路朝贡路线被阻,王审知每年都遣使自登、莱入贡于后梁。后唐攻灭后梁后,王审知又继续向后唐朝贡。
有多人劝王审知称帝,但其不为所动道: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也。
同光三年十二月,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王。
王审知既死,长子王延翰继立。
但因骄傲荒淫,残忍凶暴,则于次年被三弟王延钧及王审知之养子王延禀所杀。
长兴四年,西元九三三年,王延钧称帝。追谥其父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福州城北凤池山,陵号宣陵。其后又改葬莲花山,即今日晋安区新店镇斗顶村斗顶山是也。
后唐朝廷赐谥忠懿,又赐神道碑,命张文蔚撰文。
镜头转换,按下岭南浙闽,复说五代后唐。
同光二年,契丹天赞三年正月,契丹兵复又寇掠唐境,兵至瓦桥关。
唐庄宗以天平节度使李嗣源为北面行营都招讨,霍彦威为副,往幽州救援。
契丹军目的只在掳掠,在为侵城夺关,闻唐军大至,不久还军北归。唐庄宗乃以降将段凝赐名李绍钦,使与副将董璋二人戍守瓦桥关隘。
三月,镇州、幽州又报有契丹兵犯銮,唐庄宗再以李绍斌领兵北援。
契丹兵屯于幽州城外,时常劫掠唐国馈运,连续进犯幽州、易定。唐庄宗只得以李嗣源北出备边,复以李绍斌为卢龙节度使常守幽州,并发潞州安义兵三千,以屯戍涿州。
征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