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勋等三名蜀军招讨使,一战攻取阳平关,击杀蜀军五千之众,获粮十五万斛。
蜀主闻报王宗勋等溃败,遂留判六军诸卫事王宗弼率兵固守利州,自引嫔妃群臣折返成都,并截断桔柏渡浮桥,以阻遏唐军南下。
四日之后,唐魏王李继岌兵临兴州。
蜀将东川节度使宋承葆因前番蜀主不纳己策,反而出言讥讽,一直含羞带怒,此时便一矢不发、二话不说,便领所属梓、绵、剑、龙、普五州降唐,剑门关要隘登时敞开。
紧接其后,武定节度使王承肇、山南节度使王宗威、阶州刺史王承岳,亦分别以其领地投降。惟天雄节度使王承休与副使安重霸不降,并欲出秦州,掩击唐军。
无奈部下将士皆无战心,沿途大半逃逸,及抵达茂州之时,随行兵马仅剩二千,且士卒饥疲,东倒西歪,握不住戈矛,扯不开弓弩。
安重霸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亦以秦、陇二州降唐。
唐军大帅李继岌闻报奇道:皆说蜀道艰难,以我观之,有何难哉!
自古以来,中国就不乏趁火打劫者。
南平国主高季兴本来引兵待发,闻说唐军已入蜀国腹地,便乘势率水军溯江而上入蜀,西进夷陵,攻打施州。
蜀国峡路招讨使张武闻荆南兵至,乃用铁锁自上游断绝长江航路,并伏弓箭手于岸边江滩,专等敌军。
高季兴遣勇士乘舟溯流仰攻,适值大风,舟舰皆挂于铁锁之上,进退不得。
张武在江滩上看得清楚,一声令下,蜀兵齐以矢石交攻,并射火箭烧船。南平军由是大败,国主高季兴乘轻舟逃走。
十一月,后唐军昼夜兼行,径趋利州,王宗弼闻风弃城西逃。李继岌既得利州,复率大军乘胜而进,向剑、绵、汉州进发。
十五日,蜀武信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宗寿不战,以遂、合、渝、泸、昌五州降唐。
张武虽然大胜荆南水师,但闻蜀军北路已经失败,也不效那孤忠之臣为王衍卖命,便以夔、忠、万三州军民之众,降于后唐。
李绍琛乘蜀兵溃破胆之机,率本部军乘马浮江而渡,先入鹿头关,又攻克汉州,继而进至德阳,直逼成都。
中书令王宗弼见此情状,立即囚禁王衍、后妃及宗室诸王。又以王衍名义命斩宋光嗣、景润澄、李周辂、欧阳晃等亲佞之臣,函其首级,遣使呈递唐营,请求投降归顺。
魏王李继岌观其降表云:臣衍先人建,久在坤维,受先朝宠泽,一开土宇,将四十年。顷以梁孽兴灾,洪图版荡,不可助逆,遂乃从权,勉徇众情,止王三旬,固非获已,未有所归。臣辄绍镃基,且安生聚。臣衍诚惶诚恐,伏惟皇帝陛下,嗣尧、舜之业,陈汤、武之师,廓定寰区,削平凶逆,梯航垂集,文轨混同。臣方议改图,便期纳款,遽闻王师致讨,实抱惊危。今则将千里之封疆,尽为王土;冀万家之臣妾,皆沭皇恩。天兵未至之时,臣心早已归附。奈比及与将校谋归上国,伪枢密使宋光嗣、景润澄,南北院宣徽使李周辂、欧阳晃等四人异谋荧惑,臣各已处斩,今送纳首级。必当舆榇乞降,负荆请命。伏惟皇帝陛下,回照临之造,施覆帱之仁,别示哀矜,以安反侧。傥坟茔而获祀,实存没以知归,臣无任望恩虔祷之至。乙酉年十一月丁巳日,臣王衍上表。
可叹四贼:本以谄媚求富贵,岂料山崩大厦倾;一旦函首归敌国,不负将命报昏君。
李继岌览其降表,乃准受降,引军至成都北五里升仙桥。
王衍此时为王宗弼所拘,身不由己,只得亲率百官列班于桥下,自乘行舆而至,素衣白马牵羊,草索系首,面缚衔璧,舆榇于后。
魏王李继岌下马受璧,命郭崇韬亲释其缚,及燔其榇,王衍率蜀国百官面向东北舞蹈谢恩,拜称唐帝千秋万岁。
称降礼毕,复又三拜九叩,唐国将帅魏王李继岌、郭崇韬、李严亦皆答拜。
十一月二十八日,后唐王师进入成都,正式接管益州诸郡。
历史真相:自唐军起师伐蜀,至入成都受王衍投降,举凡七十五日,两个半月,只是兼程行军而已,并无作战时间。其灭国之速,创历代自关中起兵伐蜀诸役,用时最短之世界吉尼斯纪录。此番征战,因魏王李继岌年幼,军务皆由副帅郭崇韬决断,以康延孝、李严为前锋,各立盖世奇功。
唐庄宗李存勖闻说蜀国归降,遂诏命王衍举族迁居洛阳,并保证道:待至洛阳,朕将封以厚土,绝不会薄待,日月星三辰为证,绝不虚言欺哄。
王衍复又相信,欣然动身,率领宗族、百官及家族数千人,启程东行。行至关中时,却因河北涿州乱起,只得暂留秦川驿。
李存勖欲东征平叛,担心王衍在后方作乱,便命宦官向延嗣,前去诛杀王衍一家。
王衍接旨,这才如梦初醒,放声大哭。其母徐氏临死呼道:我儿举国降顺,皇帝许以不死,而今却行杀戮。李存勖言而无信,必遭上天报应。
而据《新五代史》记载,李存勖当时是要将王衍一行千余人全部诛杀,但枢密使张居翰认为杀降不祥,便私下将诏书中“王衍一行”改为“王衍一家”。最终被杀者只有王衍及其近宗亲属,随行前蜀降臣及其宗族千余人得免一死。
至此,由王建历尽千辛万苦所创基业,仅传二世便即覆亡,国祚仅存二十三年。
李唐平灭朱梁之时,庄宗复用阉人。
自唐昭宗天复三年,宦官皆被朱温诛灭,由士人充任内诸司使,至此复以宦官担任。在此之前庄宗身边已有五百宦者,此后增至一千,皆待遇优渥,并委以事任,视为腹心。
不久又依唐制,置诸道监军,皆以宦者为之。此后每遇节度使出征,军府之事均由监军决定,凌驾于主帅之上,专势争权。因此引起藩镇不满,再发大乱。(本集完)
王彦章即死,庄宗复又后悔,为之叹息良久,下令择地安葬,商议大军起行。
诸将纷纷进言,大都认为应先攻占青州、齐州、徐州、兖州等地,清其梁都汴州外围,然后再乘机而进,方为万全之策。
唐庄宗李嗣源却力排众议道:诸公不知,便如王彦章所言,朱梁之军皆在黄河以北,其京都汴梁必然空虚。我若击其外围,是逼其还奔国都自守,反愈加固其根本矣。今趁其诸军各据州郡不敢出战,我不如奔袭汴州,直接攻取梁都,擒其皇帝。则命其皇帝下归降诏书,十万大军必然星散,可兵不血刃矣。
此一番话说罢,于是诸将皆服,三军振奋,簇拥天子倍道兼程,于初九日抵达汴州。
李存勖命令就城外扎营,三面围住,而后挥军攻城。
当时后梁在黄河北岸,虽然尚有大军十余万众,但因被河水泛滥,阻住回军道路,至于远水难解近渴,相救不及。
西元九二三年。梁龙德三年,唐同光元年,十一月十九日。
梁帝朱友贞自杀,王瓒大开封丘门迎降。后梁正式灭亡,共历三帝,国祚十七年。
画外音:自太祖朱温篡夺唐氏江山,后梁江北无敌,淮南江左各路诸侯亦纷纷上表投诚,大有统一天下之势,何等气壮山河?只因其后二帝,一代不如一代,方至三传而斩,反不如荆南等偏安小镇诸侯国祚长远,徒遗后人笑者。
唐庄宗灭了梁国,振师还归晋阳,在南郊祭天,祝告先帝之灵,大赏平梁诸将。
不久潞州叛乱,李嗣源率兵平定,擒获叛首杨立,被调为宣武军节度使,兼任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便是庄宗称帝前之职。
其后契丹南侵,李嗣源复又率军北征,在涿州大败契丹。同光三年,李嗣源调任成德军节度使,移镇镇州。
此时唐庄宗已涉荒乱,纵容宦官伶人乱政,李嗣源位高权重,更遭庄宗猜忌。
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奉帝命监视,乃暗中告诫李嗣源:常言道,德业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今君侯功高震主,难以善终,宜早做打算。
李嗣源信以为然,但无计可施。其后果然便常遭佞臣流言毁谤,幸有枢密使李绍宏在庄宗身侧常为其善加开脱,方免遭杀害。
后唐灭梁,就此威震天下,各州诸侯无不惊怖。
时有岐国李氏、楚国马氏、吴国杨氏、吴越国钱氏、闽国王氏、南平国高氏,等等割据政权,纷纷入贡称藩,惟有南汉刘岩及前蜀王衍不肯臣服。
那南汉远处岭南,向来与中原朝廷不相往来,倒也罢了,西蜀徒仗道路险阻分庭抗礼,如何忍得?唐庄宗李存勖大怒,便有意讨平西蜀。
同光二年,西元九二四年。
唐庄宗派客省使李严持节出使前蜀,趁机刺探蜀中虚实。
李严领命而去,月余而回,归报庄宗:蜀主王衍直乃一呆童耳,朝中重臣但益其家财,不恤民事,君臣上下,惟务穷奢。其旧勋故老弃而不任,蛮蜓蜑之人痛深疮痏。以臣料之,大兵一临,自然望风瓦解。
庄宗深然其言,遂搜兵括马,整顿战务,积极准备平蜀。
因又闻其虽有亡国之象,但在唐、蜀两国边界驻有重兵,便又遣李彦稠为使入川,赠送大量珍宝珠玩之物,表示修好之意,以此麻痹蜀主。
王衍对唐主约盟修好之言信以为真,亦派翰林学士欧阳彬为唐蜀通好使,携蜀绵绢帛及西川特产出使后唐。同时为裁省军费以供游乐,竟撤除边界守备,不复设防。
唐庄宗李存勖还师晋阳,一面筹备积草屯兵伐蜀,一面便命拆毁朱氏在汴梁京都宗庙,追贬后梁二帝朱温、朱友贞为庶人,命史官修史之时,不承认其曾为帝王之尊。
复欲下诏,掘开朱温陵墓劈棺戮尸,因张全义力劝作罢,最终铲除朱温墓地阙室。
此外以诛杀逆臣名义,族灭后梁宰相敬翔、李振,权贵赵岩、张希逸等人;又以助梁篡唐罪名,贬窜唐朝旧臣郑珏、萧顷等十一人。
罢黜朱梁宗室、勋臣已毕,对后梁所署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武臣,只要肯归附后唐,庄宗李存勖皆予以承认,重加恩命。
宣武节度使袁象先、镇国军留后霍彦威、宣义军留后段凝、耀州刺史王晏球、匡国军节度使温韬,不但赦罪留任,另被赐以国姓。
温韬曾盗掘唐朝诸帝皇陵,其罪本与朱温相埒,李存勖并皆未予追究。
此举一出,大安各镇节度及刺史之心,以致河南地区皆受后唐敕命,愿为藩属。
因庄宗李存勖曾兼任河东、魏博、成德三镇节度使,为实行三都建制。其中太原号为西京,魏州升为兴唐府,号为东京,镇州升为真定府,号为北都。
此时既灭后梁,李存勖将后梁西都洛阳改称东都,并定为后唐国都,自晋阳迁治所于此,以雍州京兆府长安为西京。由此原西京太原改称北都,东京兴唐府改称邺都,北都真定府则废除都号,复称成德军镇州。
四都既定,只余岐国凤翔,便为眼中之钉,肉中之刺。
岐国主李茂贞据有关中凤翔一带,强盛时辖有二十余州,但前因屡被后梁、前蜀所败,最终只剩七州之地。
李茂贞因势力较弱始终不敢称帝,而是沿用唐朝年号,以与后梁对抗。此时闻说后唐灭梁,李茂贞心中不安,于是上表称臣致贺,因与李克用曾约为兄弟,便以庄宗李存勖叔父自居,命其子李从曮入东都洛阳朝贡。
李从曮在洛阳亲见唐军军容之盛,回报其父。
李茂贞更加忧惧,遂上表朝廷,请行藩臣之礼。唐庄宗倒也颇给这位叔父面子,改封其为秦王。李茂贞封秦王后便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九岁,谥曰忠敬,按下不提。
西元九二四年,乃蜀主王衍乾德六年。
王衍派出欧阳彬等通好使团,自以为天下就此太平,由是心中大定,驾坐成都闲来无事,宣布改明年为咸康元年。
正值金秋九月,神清气爽季节,王衍奉其母太后,携妻徐妃及佞臣内侍等,率禁军万人,同游于青城山上,驻陛于上清宫中。
当时令宫人皆衣道服,顶金莲花冠,衣画云霞,望之皆若神仙。及侍宴酒酣,皆免冠而退,则其髻髽然,东倒西歪,不复成体统。
又在山上构筑怡神亭,以佞臣韩昭等为狎客,杂以妇人,以恣荒宴,自旦至暮不息。
时有嘉王宗寿侍宴,因以社稷国政为言谏奏。佞臣潘在迎恐阻皇帝游兴,便在嘉王流涕上奏之时玩笑道:嘉王酒量不济,还没有饮多少,便醉倒失态矣,好哭如此。
蜀帝大笑,因命众臣翻恣谐谑,取笑而罢。
王宗寿哭笑不得,愤恨退出。自此满朝忠正之臣结舌,再复无人肯为江山社稷进言。
王衍为人冲呆,身为皇帝,却专心淫乐,便将军国之政咸委于他人,更不过问。因命王宗弼为六军使,总揽边疆外任;宋光嗣为枢密使,总理内政。
二人一武一文,皆攀比搜刮民财之能,谄媚国主之技,更无丝毫心思致于朝政社稷。
东川节度使宋承葆心忧国事,乃上疏献计:唐国兵强马壮,以朱梁之盛,亦不免为其所灭。今竟向我卑辞示弱修好,必有所图,不问可知。陛下若不早为防备,后将焉救?
王衍便问:若依卿计,则如何防备?
宋承褒:请于嘉州沿江造舰五百艘,募水军五千,自江下峡;臣以东师出襄、邓二州,水陆俱进,东北沿边,严兵据险。南师以出江陵,利则进取,否则退保硖口,亦可保万一。又选三蜀骁壮三万,急攻岐、雍,东据河、潼,北招契丹,啖以美利,见可则进;否则据散关以固吾圉,事纵不捷,亦可攻入敌人之心腹也。
王衍笑道:贤卿之谋,便是当年诸葛武侯穷十年之力而为,终不能见功,反耗散国力,使后主欲守不能,面缚而降者。卿自忖才能过于孔明否?若是不能,贤卿休矣。
于是不从,一众佞臣皆哂笑而退。
唐同光三年九月十日,庄宗决意伐蜀。
于是下达诏旨,分兵派将:命魏王李继岌任西川四面行营都统,枢密使郭崇韬充东北面行营都招讨制置使,统领凤翔、同州、陕州、华州、邡州兵六万,晋阳唐军五万,号称二十万,自北路凤翔趋大散关入蜀。另以南平国主高季兴为东南面行营都招讨使,率荆南兵自南路攻取夔、忠、万诸州,以策应北路大军。
圣旨既下,北路军马先出。南路高季兴表面欣然领命,但按兵未动,以观风色。
十月十八日,北路大军已至散关。
魏王扎住大军,派遣排阵斩斫使、兼马步军都指挥使李绍深为前锋都督,率步骑一万三千人前出攻克威武,副帅郭崇韬率大军作为后继,兼程跟进。
李绍深获授先锋重任,遂激励三军,日夜兼程直至威武城下,蜀兵竟然毫无知觉。李绍深下令攻城,只一个回合冲锋,便下威武,俘守军万余,获粮二十万斛,军资无数。
初战获胜,李绍深令将所俘蜀军尽皆放还,却以精骑在后追杀,使其向西疯狂奔逃,以制造蜀人恐慌之势;同时以大军倍道尾随,直趋凤州。
直赶了一日,沿途守军果然大惧,望风而降。
蜀将王承捷迫于唐军攻势,以凤、兴、文、扶四州降附,并亲为向导,引唐军直入汉中,前锋直指阳平关。
此时距庄宗下诏伐蜀,仅只四十日而已,可谓兵贵神速。
当时蜀主王衍正自率领妃嫔臣僚,在数万禁军护卫下,自成都一路往北巡游作乐。十月二十日,巡游至利州广元,闻后唐军已破凤州,不由大惊失色。
于是急下诏敕,命随驾清道指挥使王宗勋、王宗俨、王宗昱为三大招讨,率兵三万前往汉中路上迎战。
只因蜀主前番自撤边防大军,当唐军长驱直入之时,兴州刺史王承鉴、成州刺史王承朴虽有心抗御,无奈手中无兵,只得相继弃城而逃。
二十六日,唐军先锋大将李绍深进至三泉,大败王宗勋等三名蜀军招讨使,一战攻取阳平关,击杀蜀军五千之众,获粮十五万斛。
蜀主闻报王宗勋等溃败,遂留判六军诸卫事王宗弼率兵固守利州,自引嫔妃群臣折返成都,并截断桔柏渡浮桥,以阻遏唐军南下。
四日之后,唐魏王李继岌兵临兴州。
蜀将东川节度使宋承葆因前番蜀主不纳己策,反而出言讥讽,一直含羞带怒,此时便一矢不发、二话不说,便领所属梓、绵、剑、龙、普五州降唐,剑门关要隘登时敞开。
紧接其后,武定节度使王承肇、山南节度使王宗威、阶州刺史王承岳,亦分别以其领地投降。惟天雄节度使王承休与副使安重霸不降,并欲出秦州,掩击唐军。
无奈部下将士皆无战心,沿途大半逃逸,及抵达茂州之时,随行兵马仅剩二千,且士卒饥疲,东倒西歪,握不住戈矛,扯不开弓弩。
安重霸见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亦以秦、陇二州降唐。
唐军大帅李继岌闻报奇道:皆说蜀道艰难,以我观之,有何难哉!
自古以来,中国就不乏趁火打劫者。
南平国主高季兴本来引兵待发,闻说唐军已入蜀国腹地,便乘势率水军溯江而上入蜀,西进夷陵,攻打施州。
蜀国峡路招讨使张武闻荆南兵至,乃用铁锁自上游断绝长江航路,并伏弓箭手于岸边江滩,专等敌军。
高季兴遣勇士乘舟溯流仰攻,适值大风,舟舰皆挂于铁锁之上,进退不得。
张武在江滩上看得清楚,一声令下,蜀兵齐以矢石交攻,并射火箭烧船。南平军由是大败,国主高季兴乘轻舟逃走。
十一月,后唐军昼夜兼行,径趋利州,王宗弼闻风弃城西逃。李继岌既得利州,复率大军乘胜而进,向剑、绵、汉州进发。
十五日,蜀武信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宗寿不战,以遂、合、渝、泸、昌五州降唐。
张武虽然大胜荆南水师,但闻蜀军北路已经失败,也不效那孤忠之臣为王衍卖命,便以夔、忠、万三州军民之众,降于后唐。
李绍琛乘蜀兵溃破胆之机,率本部军乘马浮江而渡,先入鹿头关,又攻克汉州,继而进至德阳,直逼成都。
中书令王宗弼见此情状,立即囚禁王衍、后妃及宗室诸王。又以王衍名义命斩宋光嗣、景润澄、李周辂、欧阳晃等亲佞之臣,函其首级,遣使呈递唐营,请求投降归顺。
魏王李继岌观其降表云:臣衍先人建,久在坤维,受先朝宠泽,一开土宇,将四十年。顷以梁孽兴灾,洪图版荡,不可助逆,遂乃从权,勉徇众情,止王三旬,固非获已,未有所归。臣辄绍镃基,且安生聚。臣衍诚惶诚恐,伏惟皇帝陛下,嗣尧、舜之业,陈汤、武之师,廓定寰区,削平凶逆,梯航垂集,文轨混同。臣方议改图,便期纳款,遽闻王师致讨,实抱惊危。今则将千里之封疆,尽为王土;冀万家之臣妾,皆沭皇恩。天兵未至之时,臣心早已归附。奈比及与将校谋归上国,伪枢密使宋光嗣、景润澄,南北院宣徽使李周辂、欧阳晃等四人异谋荧惑,臣各已处斩,今送纳首级。必当舆榇乞降,负荆请命。伏惟皇帝陛下,回照临之造,施覆帱之仁,别示哀矜,以安反侧。傥坟茔而获祀,实存没以知归,臣无任望恩虔祷之至。乙酉年十一月丁巳日,臣王衍上表。
可叹四贼:本以谄媚求富贵,岂料山崩大厦倾;一旦函首归敌国,不负将命报昏君。
李继岌览其降表,乃准受降,引军至成都北五里升仙桥。
王衍此时为王宗弼所拘,身不由己,只得亲率百官列班于桥下,自乘行舆而至,素衣白马牵羊,草索系首,面缚衔璧,舆榇于后。
魏王李继岌下马受璧,命郭崇韬亲释其缚,及燔其榇,王衍率蜀国百官面向东北舞蹈谢恩,拜称唐帝千秋万岁。
称降礼毕,复又三拜九叩,唐国将帅魏王李继岌、郭崇韬、李严亦皆答拜。
十一月二十八日,后唐王师进入成都,正式接管益州诸郡。
历史真相:自唐军起师伐蜀,至入成都受王衍投降,举凡七十五日,两个半月,只是兼程行军而已,并无作战时间。其灭国之速,创历代自关中起兵伐蜀诸役,用时最短之世界吉尼斯纪录。此番征战,因魏王李继岌年幼,军务皆由副帅郭崇韬决断,以康延孝、李严为前锋,各立盖世奇功。
唐庄宗李存勖闻说蜀国归降,遂诏命王衍举族迁居洛阳,并保证道:待至洛阳,朕将封以厚土,绝不会薄待,日月星三辰为证,绝不虚言欺哄。
王衍复又相信,欣然动身,率领宗族、百官及家族数千人,启程东行。行至关中时,却因河北涿州乱起,只得暂留秦川驿。
李存勖欲东征平叛,担心王衍在后方作乱,便命宦官向延嗣,前去诛杀王衍一家。
王衍接旨,这才如梦初醒,放声大哭。其母徐氏临死呼道:我儿举国降顺,皇帝许以不死,而今却行杀戮。李存勖言而无信,必遭上天报应。
而据《新五代史》记载,李存勖当时是要将王衍一行千余人全部诛杀,但枢密使张居翰认为杀降不祥,便私下将诏书中“王衍一行”改为“王衍一家”。最终被杀者只有王衍及其近宗亲属,随行前蜀降臣及其宗族千余人得免一死。
至此,由王建历尽千辛万苦所创基业,仅传二世便即覆亡,国祚仅存二十三年。
李唐平灭朱梁之时,庄宗复用阉人。
自唐昭宗天复三年,宦官皆被朱温诛灭,由士人充任内诸司使,至此复以宦官担任。在此之前庄宗身边已有五百宦者,此后增至一千,皆待遇优渥,并委以事任,视为腹心。
不久又依唐制,置诸道监军,皆以宦者为之。此后每遇节度使出征,军府之事均由监军决定,凌驾于主帅之上,专势争权。因此引起藩镇不满,再发大乱。(本集完)
王彦章即死,庄宗复又后悔,为之叹息良久,下令择地安葬,商议大军起行。
诸将纷纷进言,大都认为应先攻占青州、齐州、徐州、兖州等地,清其梁都汴州外围,然后再乘机而进,方为万全之策。
唐庄宗李嗣源却力排众议道:诸公不知,便如王彦章所言,朱梁之军皆在黄河以北,其京都汴梁必然空虚。我若击其外围,是逼其还奔国都自守,反愈加固其根本矣。今趁其诸军各据州郡不敢出战,我不如奔袭汴州,直接攻取梁都,擒其皇帝。则命其皇帝下归降诏书,十万大军必然星散,可兵不血刃矣。
此一番话说罢,于是诸将皆服,三军振奋,簇拥天子倍道兼程,于初九日抵达汴州。
李存勖命令就城外扎营,三面围住,而后挥军攻城。
当时后梁在黄河北岸,虽然尚有大军十余万众,但因被河水泛滥,阻住回军道路,至于远水难解近渴,相救不及。
西元九二三年。梁龙德三年,唐同光元年,十一月十九日。
梁帝朱友贞自杀,王瓒大开封丘门迎降。后梁正式灭亡,共历三帝,国祚十七年。
画外音:自太祖朱温篡夺唐氏江山,后梁江北无敌,淮南江左各路诸侯亦纷纷上表投诚,大有统一天下之势,何等气壮山河?只因其后二帝,一代不如一代,方至三传而斩,反不如荆南等偏安小镇诸侯国祚长远,徒遗后人笑者。
唐庄宗灭了梁国,振师还归晋阳,在南郊祭天,祝告先帝之灵,大赏平梁诸将。
不久潞州叛乱,李嗣源率兵平定,擒获叛首杨立,被调为宣武军节度使,兼任蕃汉内外马步军总管,便是庄宗称帝前之职。
其后契丹南侵,李嗣源复又率军北征,在涿州大败契丹。同光三年,李嗣源调任成德军节度使,移镇镇州。
此时唐庄宗已涉荒乱,纵容宦官伶人乱政,李嗣源位高权重,更遭庄宗猜忌。
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奉帝命监视,乃暗中告诫李嗣源:常言道,德业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今君侯功高震主,难以善终,宜早做打算。
李嗣源信以为然,但无计可施。其后果然便常遭佞臣流言毁谤,幸有枢密使李绍宏在庄宗身侧常为其善加开脱,方免遭杀害。
后唐灭梁,就此威震天下,各州诸侯无不惊怖。
时有岐国李氏、楚国马氏、吴国杨氏、吴越国钱氏、闽国王氏、南平国高氏,等等割据政权,纷纷入贡称藩,惟有南汉刘岩及前蜀王衍不肯臣服。
那南汉远处岭南,向来与中原朝廷不相往来,倒也罢了,西蜀徒仗道路险阻分庭抗礼,如何忍得?唐庄宗李存勖大怒,便有意讨平西蜀。
同光二年,西元九二四年。
唐庄宗派客省使李严持节出使前蜀,趁机刺探蜀中虚实。
李严领命而去,月余而回,归报庄宗:蜀主王衍直乃一呆童耳,朝中重臣但益其家财,不恤民事,君臣上下,惟务穷奢。其旧勋故老弃而不任,蛮蜓蜑之人痛深疮痏。以臣料之,大兵一临,自然望风瓦解。
庄宗深然其言,遂搜兵括马,整顿战务,积极准备平蜀。
因又闻其虽有亡国之象,但在唐、蜀两国边界驻有重兵,便又遣李彦稠为使入川,赠送大量珍宝珠玩之物,表示修好之意,以此麻痹蜀主。
王衍对唐主约盟修好之言信以为真,亦派翰林学士欧阳彬为唐蜀通好使,携蜀绵绢帛及西川特产出使后唐。同时为裁省军费以供游乐,竟撤除边界守备,不复设防。
唐庄宗李存勖还师晋阳,一面筹备积草屯兵伐蜀,一面便命拆毁朱氏在汴梁京都宗庙,追贬后梁二帝朱温、朱友贞为庶人,命史官修史之时,不承认其曾为帝王之尊。
复欲下诏,掘开朱温陵墓劈棺戮尸,因张全义力劝作罢,最终铲除朱温墓地阙室。
此外以诛杀逆臣名义,族灭后梁宰相敬翔、李振,权贵赵岩、张希逸等人;又以助梁篡唐罪名,贬窜唐朝旧臣郑珏、萧顷等十一人。
罢黜朱梁宗室、勋臣已毕,对后梁所署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等武臣,只要肯归附后唐,庄宗李存勖皆予以承认,重加恩命。
宣武节度使袁象先、镇国军留后霍彦威、宣义军留后段凝、耀州刺史王晏球、匡国军节度使温韬,不但赦罪留任,另被赐以国姓。
温韬曾盗掘唐朝诸帝皇陵,其罪本与朱温相埒,李存勖并皆未予追究。
此举一出,大安各镇节度及刺史之心,以致河南地区皆受后唐敕命,愿为藩属。
因庄宗李存勖曾兼任河东、魏博、成德三镇节度使,为实行三都建制。其中太原号为西京,魏州升为兴唐府,号为东京,镇州升为真定府,号为北都。
此时既灭后梁,李存勖将后梁西都洛阳改称东都,并定为后唐国都,自晋阳迁治所于此,以雍州京兆府长安为西京。由此原西京太原改称北都,东京兴唐府改称邺都,北都真定府则废除都号,复称成德军镇州。
四都既定,只余岐国凤翔,便为眼中之钉,肉中之刺。
岐国主李茂贞据有关中凤翔一带,强盛时辖有二十余州,但前因屡被后梁、前蜀所败,最终只剩七州之地。
李茂贞因势力较弱始终不敢称帝,而是沿用唐朝年号,以与后梁对抗。此时闻说后唐灭梁,李茂贞心中不安,于是上表称臣致贺,因与李克用曾约为兄弟,便以庄宗李存勖叔父自居,命其子李从曮入东都洛阳朝贡。
李从曮在洛阳亲见唐军军容之盛,回报其父。
李茂贞更加忧惧,遂上表朝廷,请行藩臣之礼。唐庄宗倒也颇给这位叔父面子,改封其为秦王。李茂贞封秦王后便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九岁,谥曰忠敬,按下不提。
西元九二四年,乃蜀主王衍乾德六年。
王衍派出欧阳彬等通好使团,自以为天下就此太平,由是心中大定,驾坐成都闲来无事,宣布改明年为咸康元年。
正值金秋九月,神清气爽季节,王衍奉其母太后,携妻徐妃及佞臣内侍等,率禁军万人,同游于青城山上,驻陛于上清宫中。
当时令宫人皆衣道服,顶金莲花冠,衣画云霞,望之皆若神仙。及侍宴酒酣,皆免冠而退,则其髻髽然,东倒西歪,不复成体统。
又在山上构筑怡神亭,以佞臣韩昭等为狎客,杂以妇人,以恣荒宴,自旦至暮不息。
时有嘉王宗寿侍宴,因以社稷国政为言谏奏。佞臣潘在迎恐阻皇帝游兴,便在嘉王流涕上奏之时玩笑道:嘉王酒量不济,还没有饮多少,便醉倒失态矣,好哭如此。
蜀帝大笑,因命众臣翻恣谐谑,取笑而罢。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