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喜若狂。遂命将孙万荣首级传示四边,重赐张九节、裴玄珪、武攸宜等从征将帅,遣使犒赏三军。
于是下诏:追赠许钦寂为蕲州刺史,谥号为忠。以并州长史王方庆为鸾台侍郎,与殿中监万年李道广并同平章事。厚赏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以及奚人诸部首领。
默啜遣使入朝谢恩,趁机请为武皇太后义子,并为其女向朝廷宗室求婚;自动悉归河西降户,又自请率其部众,为朝廷讨伐契丹余孽。
武皇太后大喜,遂遣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左卫郎将摄司宾卿田归道,赍持册书前往突厥,授封阿史那默啜为左卫大将军、颉跌利施大单于、赐号为迁善可汗。
封赏出征将士已罢,由是天下稍安,张易之兄弟入宫,复为薛怀义故事。
字幕:张易之、张昌宗,河北义丰人,太子少傅张行成族孙。
张易之兄弟二人皆年少美姿,通晓音律。太平公主先荐张昌宗入侍武后于禁中,昌宗复荐其兄易之,于是兄弟皆得宠幸,并为入幕之宾。
张易之人称五郎,官拜司卫少卿;张昌宗人号六郎,累迁散骑常侍。
太后当时年已七十四岁,纳二张之宠,远过当初薛怀义。张易之除为司卫少卿,更赐给住宅一处,绢帛五百段,大量男仆女婢、骆驼、牛马。
未过数日,又提升张昌宗为银青光禄大夫,赐给防阁官员担任警卫,与朝臣待遇相等,每月望朔朝见。又追认二张之父张希臧为襄州刺史,生母韦氏、臧氏皆封为太夫人,赏赐不可胜纪;更命宫中女官尚宫,每天须去看望请安,如尊武皇自身。
武皇又亲自牵绳扯线,诏令尚书、凤阁侍郎武迥秀同臧氏秘密往来,为其面首。张昌宗进宫旬月,权势震惊天下。
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宗楚客、宗晋卿兄弟,及宗楚客等亦须恭候二张门庭,抢着上门讨好巴结,甚至亲自替其牵马递鞭,称五郎、六郎不名。
万岁天通二年正月甲子朔,冬至,太后享通天宫;制赦天下,改元圣历,夏官侍郎宗楚客罢政事。春二月乙未,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豆卢钦望罢为太子宾客。
武承嗣、武三思皆欲营求为太子,屡次唆使宫中侍臣谏说太后道:自古以来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
太后意犹未决,问于宰臣,众宰臣皆都不语。
鸾台侍郎同平章事狄仁杰从容进言: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太帝更以二子以托陛下。陛下今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武皇太后听其与李昭德异口同辞,不悦道:此朕家事,卿勿预知。
狄仁杰奏道: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见太后不语,知其意动,趁机又劝:不如召还庐陵王李显。此前自徐敬业始,朝野每有谋反情事,无不以庐陵王为由者何?因趁母子之隙也。将庐陵召还京师,则母子和睦相处,天下虽有怀异志而欲为贼叛者,复又何从借力离间哉?
王方庆、王及善闻言称赏,亦接口附和,极力劝之。
逾数日,太后忽问狄仁杰:朕夜梦大鹦鹉,只是两翅皆折,卿谓是何兆也?
狄仁杰稍加揣摩,便即答道:鹦鹉通武,乃是陛下之姓也;背生两翼,亲生二子也。陛下若起二子,则两翼复振矣。
武皇太后闻其所言有理,由是再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狄仁杰出,将此事悄悄告知右肃政台御史中丞吉顼,然后说道:我劝天子起复皇太嗣,召还庐陵王,太后意有所动,然犹豫未决。当今之计,只欠有陛下最为亲信者,再行进谏,促其意决。公其能为之乎?
吉顼慨然答道:此事关乎国家根本,下官当勉力为之。
狄仁杰嘱道:李唐江山,皆在明公身上,且宜秘之。
吉顼允诺,便请张易之兄弟过府饮宴,于席间劝道:公兄弟贵宠如此,然而高官厚禄,皆非以德业取之,天下侧目切齿者多矣。不有大功于天下,而身处令人侧目切齿之位,何以自全?薛怀义便是前车之鉴,周兴、来俊臣、索元礼等亦不为远,在下窃为二公忧之!
二张出身世家大族,书香门第,熟知历史兴衰典故,不似薛怀义粗陋无文,闻言自然知道此间关窍,乃谓肺腑之言,不由大惧,因而涕泣问计。
吉顼乘机献策:今主上春秋已高,天下士庶咸思庐陵王,武氏诸王非所属意。二公何不寻机劝说主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