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爱看书吧 > 穿越小说 > 华夏真相集背砍刀诗人 > 正文 第三十四集 桓温平蜀

正文 第三十四集 桓温平蜀(第3页/共5页)

道:某自起兵以来,战无不胜,以偏师平定九州之地,如俯身拾芥。今以九州之力西征,却被困于小小枹罕,岂非天意哉!

    遂召各路军马,俱都退出凉州。

    麻秋等奉令撤军,谢艾亦不深追,振旅还军,并顺道讨伐叛敌斯骨真等部,将其击败,斩首千余,俘虏二千八百余人,夺牛羊十万余头。

    谢艾回归姑臧,张重华远接亲迎,大赞其功。

    谢艾获宠,遂遭凉王左右近臣妒忌,各进谗言,竟相诬陷。张重华遂将谢艾调离京城,使任酒泉太守。

    在此期间,谢艾主持修建酒泉钟鼓楼,以为巡逻、报时、防寇报警之用,留传于后世,遂成为当地着名古迹。

    镜头转换,按下西北,再说东南。

    东晋皇帝幼弱不能亲政,褚太后临朝称制,以会稽王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又召其父褚裒共辅朝政。

    褚裒固辞,尽托朝政于司马昱,自请回归藩镇。

    司马昱清心寡欲而好清谈,懒理朝政,只以刘炎、王蒙、韩伯为座中谈客,而以郗鉴之孙郗超、谢安之弟谢万为掾属。

    当时庾翼病逝之际,请以子庾爰之接掌荆州,侍中何充不从,转而举荐桓温。丹杨尹刘惔认为桓温有野心,不能令其掌握形胜之地,便建议会稽王司马昱自领荆州。

    司马昱不肯采纳,说道: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之器,江夏之任,无出于其右者也。

    终任桓温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并领护南蛮校尉;以刘炎监沔中军,代替庾方之。

    桓温出镇荆州,便欲西伐巴蜀,于是先使细作入川,打探成汉动静。

    细作奉命入川,适逢汉主李寿病亡,群臣拥立太子李势为帝。因李势无子,其弟李广求为皇太弟,李势不许。

    大臣解思明谏道:陛下兄弟不多,若废李广,将益加孤危,请许为太弟,以延国嗣。

    李势以为解思明与李广通谋,不但不听其奏,反收而斩之。

    解思明临终前叹道:成汉国之危而不亡者,因我数人见在之故也。今陛下自折栋梁,国祚其将殆乎!我死不妨,只恨太祖所创基业,一旦成为画饼。

    解思明既死,李势复派兵袭其弟李广于涪城,李广愤而自杀。

    李势继位之后,骄淫不恤国事,也不登殿升朝接见公卿,惟信任左右佞人。于是朝廷之内谗说并进,刑罚苛滥,中外离心。

    太保李奕因怒李势冤杀李广,遂自晋寿举兵造反,聚众十万围攻成都。李势虽然昏愦,但却不怯懦,闻叛军兵临城外,乃亲自披挂出宫,引禁军登城拒战。

    蜀主登上城楼,手扶垛口向城下望去,见十万大军围城,戈戟映日,如同麻林。

    又见阵前门旗之下,一员大将正在指挥攻城,手提长杆槊,坐下五花马,气势昂昂,正是太保李奕。李势在城上戟指大骂:李奕,背叛之贼,何敢如此猖獗!

    李奕遥望皇帝登城,纵马驰到城壕边上,手指城楼,当众数说李势罪状,口沫横飞。

    李势见其靠近壕边,身边并无卫士相护,乃就近侍手中接过宝雕弓,暗扣狼牙箭,暗自引弓犹如满月,陡然发矢,一箭正中李奕脖颈。

    可怜!李奕引众远路而来,未待交兵,便一头栽于马下,了此残生。

    李势见射死李奕,遂令大开城门,挥兵大进。

    李奕部众虽然声势浩大,但因失其头领,于是大溃。自巴西至犍为、梓潼等各州郡,十万败兵布满山谷,掳掠四野,不可禁制,遂成民患。

    加以此时正值蜀中饥馑又发,更至四境萧条,再无人烟。

    东晋细作控明军情,快马轻舟东归,报与主帅,说成汉兵变,如此这般。

    桓温闻报大喜,便命击鼓升帐,说欲发兵西进,问于群僚。

    诸将承平已久,各无战心,闻主帅相询,便皆以为蜀道艰难,不可轻易进军。

    桓温听罢,嘿然不悦。

    江夏相袁乔出班,力排众议言道:我闻功不独享,谋不及众。夫经大事者,固非常情可及,智者了于胸中,不必待众言皆合。今为天下患者,胡、蜀二寇而已。蜀虽险固难攻,但比赵胡为弱,且民不知兵久矣,兵亦多年未经战阵。至于十万大军围城,因一将猝死而全军瓦解,便是明证。我大晋欲除二寇,宜先择其易为者,则非取蜀而何?今李势荒淫无道,自折股肱栋梁,又杀其亲弟,此天灭之时也。且其自恃险远,不修战备,自撤藩蓠,明公但率数万精兵,轻军速进,直攻成都,便可建不世大功。蜀地富饶,户口繁庶,诸葛武侯用之抗衡中原,公若得而有之,此国家之大利也。

    桓温闻言大喜,却道:诚如众人所言,若我大军西征,赵胡渡河袭我之后,当如之何?

    袁乔笑道:此论似是有理,而非实情。今石虎新败于凉州,国内军力疲弊。另闻我敢于万里远征,必以为内有重兵以防其犯境,彼焉敢妄动?便纵有侵轶之心,我尚有江淮汉沔天险为屏,沿江诸军,足以拒守。彼绝不敢于我西征时趁机进犯,更无后顾之忧矣。

    桓温深然:公之所谋,乃我平生之志,惟恐诸将疑虑,故使公详论,以释众疑。

    遂上奏朝廷,拜表既行,不待朝命,决定伐蜀,委长史范汪以为留守。

    朝廷得表众议,果然群臣咸以为蜀道险远,桓温兵少而深入,多以为忧。

    朝臣纷纷议论,皆谓不可之时,刘炎忽排众而出,语出惊人:我以为此行必克。

    众皆大惊,问道:大从据何而言此?

    刘炎说道:某以易占而知之。桓温亦善易博者,若无十分把握,必不为之。某但恐克蜀之后,反致恒温坐大,专制于朝廷耳。

    众臣多为玄学之士,乃服其论。

    字幕:永和二年,冬十一月。

    桓温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