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记》和《中天竺国行记》;在民间被讨论热度最高的,却是另外一本《经行记》。没错,就是未来但罗斯之战中被俘的杜环,写下的欧亚非三大陆游记。
只是,与晚年命运坎坷的王玄策一样,身为城南杜氏子弟的杜环,一路辗转从非洲的三兰国(索马里)渡海回国之后;面对的是安史之乱带来的山河破碎。因此他余生写下的《经行记》逐渐失传。
幸赖其大名赫赫的族叔,辅佐了德宗、顺宗和宪宗的贞元宰相杜佑,在其所撰二百卷的《通典》上,引用和著录了七八篇来自《经行记》内容;才让后世人有机会一窥,这部展望外域的旷世之做。
当然了,在这个还未发生着一切的时空当中,这部作品就需要稍加修整和改头换面;才能将其放出制版印刷。因此目前只完成其中一部分,而在《古闻今要》的副刊之一《海内奇谈》上长期连载。
而负责其中的改稿和校正的,正是郑娘子和婉儿母女。尽管如此,这也是第一部提及远离中土万里之遥,诸多域外国度一手资料的著作;对于当世的大多数人等,也几乎充斥着颠覆性的全新认知。
但在另一方面,其中提及的大秦/拂霖国等遥远异国的存在,却是有真真切切的使者常驻在长安;其中最早一批人,甚至可以上溯到太宗朝;足以对其中进行对照和验证,自然也就把相应话题炒热。
当然了,这其中自然也有太子李弘的人,籍此推波助澜、火上浇油,努力将声势做大之故;却是为了某种将来预期的铺垫……毕竟在后世,不管哪个时代的穿越题材,五方天竺都是免不了的垫脚石。
故而,在这种忙碌纷繁的气氛中,就连郑娘子也开始隔三差五的不归家,而女孩儿用来躲清静的猫坊,也不能例外;时不时就有成叠的书册被用推车送进去,然后又重新打包分类成盒送到别处去。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掌上阅读更方便。随着太子李弘的回归,原本按部就班的东宫上下,也像是被上足了发条的机械一般;紧锣密鼓的加速运转起来。而他在光顺门内的例行听政,也变得越发正式和务实起来;不断有人被提拔或贬斥。
或者说,如今太子李弘的势力和声望,已经足以支持他做出更多的改变,更进一步的人事调整。比如,留给京兆府少尹最后一点体面,准他就此告老还乡的同时,京兆府中下曾官吏被汰换了一轮。
而籍着宰相遇刺和刑场逃囚事件的余波,在光顺门内的听政朝会上;又有人将矛头对准了在中元节突击决囚的刑部司,以及在后续追拿中表现不力,让人犯多次逃走的金吾左右翎卫中郎将/六街使。
因此,除了相应主官受到不同程度的罚俸、考功减等的处罚之外;太子李弘又应臣下所请,以协理和督办为由,派遣一些东宫所属加入其中,乃至暂代一些因此缺位职事;直到案情彻底归结为止。
而后太子李弘锐意进取的第三把火,却是烧向东西两大市所属的市令和常平署;因为突击搜查东市所获得的违禁品和不法勾当,让身为直属上级的太常少卿郑休远,一时脸面无光而主动上门请罪。
但太子李弘却是好言宽慰之的轻轻放过;但作为相应权衡和妥协的代价;市令和常平丞都要因此换人了。但继任的人选乃是另一位留都宰相,大学士萧德昭的门人,几乎连夜上门以示讨好和恭顺。
虽然对方信誓旦旦的全力配合与协助,未必会有多少真正的成色;但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也不至于成为,东宫影响和渗透两大市内的营生,并籍此继续开拓更多财源和域外商路的妨碍了。
当然,在这一切纷扰之外,其实还有鲜为人知的第四把火。就是十几名初入仕途的年轻选人,怀着澄清吏治和至君尧舜的理念、志愿;在太子李弘的暗中推动和资助之下,加入到了御史台的备选。
与此同时,在长安和洛阳的诸多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