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为什么不去?
她们不仅要去,还要带着自己年老的父母、年弱的子女一起去,听说这次国家大败赵军,俘获了不少赵军俘虏,等她们到了新家,有宅有地有产,连丈夫都可以随意挑(还真是的),这样的好事,从古至今,从未听说,只有今朝啊。
因为从魏国攻陷的这些城池,只是占领,没有破坏,而且,惧怕秦军卒的魏人百姓,能逃走的都逃走了,这些逃走的人大多数都是原先城池的官员和豪强,留下的都是没有能力和舍不得逃走的底层百姓。
逃走的魏人,能带走的也只有贵重的财宝和人,他们的宅子和土地带不走,只能留下来,被秦国官署收为国有,分给愿意迁徙来此定居的百姓。
因此,第一批迁徙到的秦人百姓们,都是直接入住新家,分得可以直接耕作的熟地的。
这些迁徙的百姓得到了好处,就会将新城池里的消息传递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从荡阴到河内再到河东的这条通道打通之后,秦国新建立起来的这条通信系统尤其发达,以乡里为单位收集起来的信件,没有风雨等意外的话,不出三日,定能送到亲友手中。
因此,秦人百姓迁徙东河内的热潮,又掀新高,消息甚至都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函谷关以内的秦国腹地。
秦国腹地的百姓们驯服又老实,观望居多,但也有富有冒险精神的,都试探着向官署提出申请,问能不能也享有同样的迁徙政策,迁到东河内去居住。
接到申请的县令统计数据之后,快马加鞭的将统计爰书送往咸阳,让秦王大感头疼不已。
当年商君订立秦法,就是为了将百姓们牢牢的拴在土地上,让他们除了作战,就是耕种,这样的百姓,才是驯民,才是让国君喜欢、好治理的老实百姓。
现在赵鱼弄了这么一手,将秦国腹地的百姓都搞的人心浮躁了,完全背离的秦法和孝公、惠文王的统治,秦王大感烦恼。
秦王去和范雎商量要不要让腹地的百姓迁徙的事。
范雎只说了一句非常意味深长的话: “安平君主意一向很多,对他定下的计谋,臣不敢反驳。”
秦王疑惑的看了范雎一眼,他觉着自从他从河内回来,范雎表现的就有些不一样,但具体不一样在哪里,他又说不上来,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等范雎走了,秦王又叫来蒙骜,问了同样的问题。
br />蒙骜则是笑道: “王上,您曾说过:不同地域的百姓,有不同的习性,要分而治理,求存同异,方能安宁。最早的,对蜀郡、巴郡,您只派遣郡守治理,迁秦人与之杂居,其余的并不强迫蜀郡、巴郡的百姓一定要跟关中的百姓一样生活,一样受秦法的约束。前几年,陇西、河西走廊、西域等异族归顺之后,您更是只设立郡县,派遣领军将领去戍守,其他治理他们的郡守和县官,都从异族人中选拔……
“安平君在东河内所作所为,目的在于快速掌握新打下来的城池,让无地无产的秦人百姓因逐利而扎根新地,这些迁徙到新城的秦人百姓,既能抗衡河内聚集的过多的韩人、赵人俘虏,又能帮助秦守军抵御赵、魏两国,本质上,与王上治理蜀郡、巴郡、陇西、河西走廊、和西域异族百姓的方法并无不同,王上又有何忧虑呢?
秦王听了蒙骜的分析,心里放松了一些,他颇有些抱怨道: “你不觉着,安平君迁民的政策太优厚了一些吗?不仅给爵,还减免了五年的赋税!
其实,大量且长时间的减免赋税这一条,才是让秦王心里最不得劲的地方,五年啊,他得少收上来多少赋税粮草?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