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有云;克念者,自生百福;作念者,自生百殃。主公已归西土,真如龙归大海,虎复深山,自宜养时待动。
况天下已反四百诸侯,而纣王肆行不道,杀妻诛子,制炮烙、虿盆,醢大臣,废先王之典,造酒池肉林,杀宫嫔,听妲己之所谗,播弃黎老,昵比罪人,拒谏诛忠,沉酗酒色;谓上天不足畏,谓善不足为,酒色荒淫,罔有悛改。臣料朝歌不久属他人矣。”
话音未毕,忽然听得殿西角出,一人大呼道“今日大王已归故土,当得为公子报醢尸之雠况今西岐雄兵四十万,战将六十员,正宜杀进五关,围住朝歌,斩费仲、妲己于市曹,废弃昏君,另立明主,以泄天下之忿”
文王听了却是不悦道“孤以二卿为忠义之士,西土赖之以安,今日出不忠之言,是先自处于不赦之地,而尚敢言报怨灭雠之语天子乃万国之元首,纵有过,臣且不敢言,尚敢正君之过。纵有失,子亦不敢语,况敢正父之失。
所以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为人臣子,先以忠孝为首,而敢以直忤君父哉。昌因直谏于君,君故囚昌于羑里,虽有七载之困苦,是吾愆尤,怎敢怨君,归善于己。古语有云;君子见难而不避,惟天命是从。
今昌感皇上之恩,爵赐文王,荣归西土,孤正当早晚祈祝当今,但愿八方宁息兵燹,万民安阜乐业,方是为人臣之道。从今二卿切不可逆理悖伦,遗讥万世,岂仁人君子之所言也”
只是这样一番近乎迂腐的话,实在是不能说服得了谁,只见南宫适继续道“公子进贡,代父赎罪,非有逆谋,如何竟遭醢尸之惨,情法难容。故当剿无道以正天下,此亦万民之心也。”
文王却只是摇头说道“卿只执一时之见,此是吾子自取其死。孤临行曾对诸子、文武有言;孤演先天数,算有七年之灾,切不可以一卒前来问安,候七年灾满,自然荣归。邑考不遵父训,自恃骄拗,执忠孝之大节,不知从权,又失打点,不知时务进退,自己德薄才庸,性情偏执,不顺天时,致遭此醢身之祸。
孤今奉公守法,不妄为,不悖德,硁硁以尽臣节。任天子肆行狂悖,天下诸侯自有公论,何必二卿首为乱阶,自持强梁,先取灭亡哉。古云;五伦之中,惟有君亲恩最重;百行之本,当存忠孝义为先。
孤既归国,当以化行俗美为先,民丰物阜为务,则百姓自受安康,孤与卿等共享太平。耳不闻兵戈之声,眼不见征伐之事,身不受鞍马之劳,心不悬胜败之扰,但愿三军身无披甲冑之苦,民不受惊慌之灾,即此是福,即此是乐,又何必劳民伤财,糜烂其民,然后以为功哉。”
南宫适、散宜生听文王之训,见他虽是解释,却并无责怪之意,就知道虽然文王没有答应起兵,但是也并非是真的就没有起兵之意,或许只是时机还不成熟,故而顿首叩谢退下了。
文王忽然又说道“孤思西岐正南欲造一台,名曰灵台。孤恐木土之工,非诸侯所作,劳伤百姓;然而造此灵台,以应灾祥之兆。”散宜生启奏道“大王造此灵台,既为应灾祥而设,乃为西土之民,非为游观之乐,何为劳民哉。
况主公仁爱,功及昆虫草木,万姓无不衔恩。若大王出示,万民自是乐役。若大王不轻用民力,仍给工银一钱,任民自便,随其所欲,不去强他,这也无害于事。况又是为西土人民应灾祥之故,民何不乐为。”
文王闻言也是大喜,说道“大夫此言方合孤意。”就立刻下旨,将告示张挂西岐城各门。这番举动却是惊动了军民,都来争相前来瞧这告示上写的什么。只见告示上书道
“西伯文王示谕军民人等知悉西岐之境,乃道德之乡,无兵戈用武之扰,民安物阜,讼减官清。孤囚羑里羁縻,蒙恩赦宥归国。因见迩来灾异频仍,水潦失度,及查本土,占验灾祥,竟无坛址。
昨观城西有官地一隅,欲造一台,名曰灵台,以占风候,看验民灾。又恐土木工繁,有伤尔军民力役。特每日给工银一钱支用。此工亦不拘日之近远,但随民便愿做工者即上簿造名,以便查给;如不愿者,各随尔经营,并无逼强。想宜知悉,谕众通知。”
西岐众军民人等一见告示原来是这么回事,大家无不欢悦,齐声说道“大王恩德如天,莫可图报。我等日出而嬉游,日落而归宿,坐享承平之福,是皆大王之所赐。今大王欲造灵台,尚言给领工钱。我等虽肝脑涂地,手胼足胝,亦所甘心。况且为我百姓占验灾祥之设,如何反领大王工银也。”
一众军民无不欢悦,情愿出力造台。散宜生在不远处见到了民心如此,连忙抱本进内启奏。文王知道了军民情绪高涨,也是大为开怀,吩咐道“军民既有此意举,随传旨给散银两。”众督造官领讫散去。
文王又对散宜生说道“可选吉日,破土兴工。”散宜生领命而去,不日便开始破土动工,众民无不用心着意,搬泥运土,伐木造台。正是窗外日光弹指过,席前花影座间移。又道是行见落花红满地,霎时金菊绽东篱。
文王下令造灵台之后,不过旬月时间,就有管工官来报文王,已是工完。文王大喜,下令随同文武众官,排銮舆出郭,行至灵台观看,雕梁画栋,台砌巍峨,真乃当世一大观也,除了奢侈异宝外,半点不必纣王强征民夫修建的鹿台差到哪儿去。有赋为证,赋曰
台高二丈,势按三才。上分八卦合阴阳,下属九宫定龙虎。四角有四时之形,左右立乾坤之象。前后配君臣之义,周围有风云之气。此台上合天心应四时,下合地户属五行,中合人意风调雨顺。文王有德,使万物而增辉;圣人治世,感百事而无逆。灵台从此立王基,验照灾祥扶帝主。正是治国江山茂,今日灵台胜鹿台。
又说文王随同两班文武一起上得灵台之上,在四面一观景象。虽然众官无不交口称赞,文王却是默然不语。,还好上大夫散宜生会察言观色,于是出班启奏道“今日灵台工完,大王为何不悦”
文王只是摇头说道“非是不悦。此台虽好,台下欠少一池沼以应水火既济、配合阴阳之意。孤欲再开池沼,又恐劳伤民力,故此郁郁耳。”散宜生却是笑道“灵台之工,甚是浩大,尚且不日而成;况于台下一沼,其工甚易。”
于是宜生忙传文王旨意对还未离去的一众军民说道“台下再开一沼池,以应水火既济之意。”话音未毕,台下的众民大呼道“小小池沼,有何难成,又劳圣虑”于是众人又将随身带着的锹锄,一齐挑挖起来。
不多时,居然从台下的泥土中挑出一付枯骨来,众人嫌它碍事,就四路抛掷。文王在台上,见众人抛弃枯骨。于是文王问左右道“众民抛弃何物”左右启奏道“此地掘起一付人骨,众人故此抛掷。”
文王急忙传旨,命众人道“将枯骨取来,放在一处,用匣盛之,埋于高阜之地。岂有因孤开沼而暴露此骸骨,实孤之罪也。”众人听见姬昌此言,大呼道“圣德之君,泽及枯骨,何况我等人民,不沾雨露之恩。真是广施人意,道合天心,西岐万民获有父母矣”
见姬昌如此仁德,众民皆是欢声大悦。文王因在灵台看众民挖沼池,不知不觉已是天色渐晚,文王知道回驾不及,就通文武百官在灵台上设宴,君臣共乐。席罢之后,文武百官在台下设帐安歇。文王在台上设绣榻而寝。,,大家记得收藏网址或牢记网址,网址 ,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请加qq群647377658群号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