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吧

正文 第255节(第3页/共5页)

/>     秦力山听完了林信义的意见后提出了田均一所担心的二个问题,“田委员还有一个担忧,就是沙基惨案会不会是列强想要直接干涉中国的一种试探行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就算做出暂时的退让,也只会刺激英法的野心。”

    林信义对于这个问题思考了一会后说道:“按照我的看法,沙基惨案可能只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惯例,而不是什么国家主导的行为。不过,田委员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根据英国在全球殖民的过程表现来看,大多数殖民地战争,一开始都是下层军官的独走,然后被英国政府扩大化,而英国政府是否扩大战争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利益。

    英国的海外驻军和外交官有着丰富的帝国主义传统,他们惯于通过武力威胁和外交欺诈来获取利益,从而为个人赢得财富和上升通道。所以,如果中国政府表现的软弱可欺,那么帝国主义必然是不会放弃扩大争端以获取利益的机会。

    事实上,随着武汉工农兵政权从地区走向全国,也就意味着劳工党将会成为国家的执政党派,劳工党本身的无产阶级属性和国家机器所天然具备的阶级属性,将会强化党的力量,但同时也会分离党和无产阶级之间的联系。

    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和站在国家立场上,有时并非是一致性的。过去我们可以把问题抛给北洋团体,但是今后党将不得不和自己内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和小资产阶级意识做斗争了。

    就我个人来看,借助沙基惨案来明确党的阶级属性,和党执掌国家政权的首要目标,这并不是坏事。在得到人民的支持下,一切帝国主义不过是纸老虎罢了。只要正确的区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不要把国家拟人化,把帝国主义扩大到整个国家所属,那么中国无产阶级要对付的不过是各列强国家中的一部分统治阶级,而不是所有列强国家的联合体…”

    秦力山认真的记录了林信义对帝国主义的表述,作为最早和林信义接触的劳工党党员,他一直都认为林信义在面对革命道路上的难题时,总是有办法的,而且还是行之有效的,他自然也是倾向于林信义给出的解决办法。

    当然,林信义也不是仅仅只谈解决办法,他为秦力山分析道,“实际上当前欧洲对立的局势已经没有和解的可能性了,一场战争是解决欧洲两大阵营矛盾最好的办法,因为欧洲的生产力已经超过世界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旧的殖民体系已经很难维持当前的国际贸易体系。

    德国资本虽然通过中国的工业化减少了和英法这些老牌殖民帝国的贸易冲突,但是德国的工业原料并不能自给自足,现在英法试图把德国的工业规模限制在规模之内,从而避免德国的工业力量破坏欧洲各国的力量平衡,这就令德国和难同英法握手言和。

    同样的,美国资本也需要一场工业国的战争来消耗世界的工业产能,从而为美国的工业发展扫清对外贸易的障碍,因此美国人是不会去阻止欧洲的战争的。欧洲内部开战的欲望,外部又缺乏阻止战争的压力,那么这场战争就会必然爆发。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实际上没有能力对远东采取较大规模的干涉行动,他们甚至都不能如之前的远东战争那样对日中进行资金上的支援,因为英法需要集中资源来对抗德国的战争风险。

    因此,我们应当从德国人哪里获得支持,主要是一些科技和工业技术的转移,如果在和平时期德国人是不可能答应的,但在中国有可能同英法爆发战争的情况下,德国现在应当会不计成本的鼓动中国去挑衅英法,从而推迟欧洲战争的爆发。

    毕竟现在每推迟战争一天,都会让德国增强一份力量。当然,我们也可以着手在欧洲储备一部分军用物资,在战争爆发前出售给德国,以用来抵消德国对中国的投资…”

    林信义和秦力山的交谈结果,很快就以电报的形式发回了武汉,田均一和政治局的委员们商议后,决定采取林信义的建议,一边向德国寻求支持,一边则就沙基惨案对各国展开交涉。

    按照林信义的建议,劳工党向德国提出的技术转移,首要的就是合成氨技术。1909年德国物理学家和化工专家哈珀就在实验室中成功生产出了90克合成氨,令科学界大为震惊。但此时各国政府还没有意识到合成氨的重要性,只有化工巨头们试图垄断合成氨的技术。

    在1913年9月,德国已经完成了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不过这个消息还是对外封锁的,因为德国军方终于意识到,战争一旦爆发,合成氨是德国生产炸药的保证,这一技术当然不能外扩。

    劳工党对德国人提出合成氨技术,理由和德国军方的考虑差不多,全球炸药生产使用的原料都来自于南美的硝石矿,而智利的硝石产量几乎为英国资本所控制,这就意味着一旦和英法爆发战争,中国将没法获得进口硝石,所以在德国没有转移合成氨技术之前,中国没法下定决心对英法的挑衅做出还击。

    德国军方对于劳工党提出的请求虽然感到为难,但并没有一口回绝,因为俄国已经开始进行战争准备工作了,俄国在欧洲地区的火车站台都开始了扩建,而这种扩建只代表着一种意思,就是俄国在提升部队的快速转移能力。

    作为欧洲铁路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德国人很清楚,扩建火车站台的目的就是为了军备,因为只有大军团的转移才需要加长站台。俄国人做着战争准备,然后在外交上谈什么俄德友好,这样的漂亮话真的能信吗?

    为了避免奥匈帝国出现犹豫,德国军方开始鼓动奥匈帝国进一步控制巴尔干半岛,以避免俄国和英法合作,切断德国通往西亚的铁路交通线路。德国军方并不想和俄国展开消耗战,毕竟拿破仑战争中法国人已经证明了,试图征服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只会耗干自己最后一滴血。

    德国军方希望遏制俄国发起战争的欲望,并在俄国发起进攻前先击败法国的主力。在德国人看来,这场协约国对德国的围剿,居于核心的其实是法国人,英国人虽然强大但和德国之间其实没啥说的上的仇恨,俄国人和德国人之间也就是一点贸易争端,真正的矛盾还是在于德国和法国之间,双方的冲突不仅仅在于历史仇恨,还在于谁才是欧洲的老大。

    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工业竞争关系,哪怕法国被称之为高利贷帝国主义,但法国也依然比德国先进入了工业革命,只不过法国工业体系有着广大的北非殖民地支持,因此并没有德国工业的进取心,才会在普法战争中败给德国人。

    而普法战争造成的一大恶果就是,法国人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重要的钢铁产地,使得德国西部工业区快速发展,超过了原普鲁士时代的东部工业区,这对于法国的工业发展来说是相当致命的。

    德国不可能在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上和法国和解,也是因为这两地关系到了德国
\/阅|读|模|式|内|容|加|载|不|完|整|,退出可阅读完整内容|点|击|屏|幕|中|间可|退|出|阅-读|模|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页/共5页)